起初,包子攤只有一款產品一一醬肉包,那原本是川菜館菜單上的一道小吃。很多人不知道,李與白包子鋪,其實是地道的成都品牌。
鄭小琴踏入餐飲行業已有十九個年頭。季與白包子鋪項目,讓她實現了餐飲人的理想一一將品牌開向全國。2019年,她在一場餐飲人的聚會上結識了季與白包子鋪創始人白通。因餐飲理念相近,二人很快決定一起投身季與白包子鋪項目。
白通擅長模型打造,深耕賽道差異化,在研發上全面發力;聯合創始人鄭小琴擅長運營、管理。二人業務互補,推動李與白包子鋪迅速成長。其招牌產品“成都醬肉包”沿襲傳統制作工藝,已被列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李與白包子鋪累計簽約門店超過1000家,遍及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入駐超100個城市,每年賣出10億多個包子。2024年,李與白包子鋪出海,標志性的藍白色門頭在紐約街頭出現。不久前,新加坡首店正式開啟試營業。
※李與白包子鋪首店開業,受訪者供圖
01、從包子攤到包子鋪
李與白包子鋪是在一輛小推車上起家的。2020年,白通開在成都天府三街的兩家川菜館堂食受到疫情影響。為了增加營收,他們決定早餐時段在門口擺攤賣包子。起初,包子攤只有一款產品一一醬肉包,那原本是川菜館菜單上的一道小吃。出乎意料的是,包子攤大受歡迎。在CBD上班的都市白領們,即便踩著點“打上班卡”,也仍愿意花時間排隊等一屜屜的包子出鍋。
“當時做了一個很對的事情,就是在推車上揉面、包包子、蒸包子。”鄭小琴總結道,“那么多消費者愿意等,是因為他看得見(制作過程),他能夠放心。”由此,李與白包子鋪的內核一一現包現蒸、明廚亮灶,也就確定了。“直到現在,李與白已經迭代到3.0版本,空間、產品線都有了升級,但我們依然堅持這種模式,這是品牌的靈魂。”鄭小琴說道。
包子攤火了之后,創始團隊決定將產品進行組合,打造包子鋪。經過兩三個月的籌備,2020年6月,李與白包子鋪位于武侯區桐梓林的首店正式開籠營業。彼時,門店逐漸增加包子品類,并售賣現炒臊子面,營業時段也從早晚餐擴展到一日三餐。自前,門店賣得最好的一款產品依舊是“非遺成都醬肉包”。這款單價3元的包子,制作卻頗為復雜。“肥瘦比例如何搭配?顆粒大小如何?炒制時間長短?使用哪些調料?(這些)在肉餡(制作)中都非常講究。”鄭小琴說道。2022年7月,“李與白醬肉包傳統制作技藝”入選成都市武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02、從出圈到出海
開店半年多后的一天,有朋友告訴鄭小琴,季與白包子鋪在社交媒體上火了。2021年1月11日,微博粉絲超干萬的成都美食博主“密子君”上傳了一條李與白包子鋪探店視頻。微博平臺顯示,目前該條視頻有1.8萬點贊,5075條評論,2552次轉發。嘩哩嘩哩平臺顯示,該條視頻有71方次播放。密子君的視頻引發了“打卡潮”,一段時間內,每天都有美食博主自發來到李與白包子鋪試吃、拍攝,然后上傳至社交媒體分享,不少餐飲同行們也來參觀、考察。
我覺得(這)可能算是一個轉折點,讓更多的人知道李與白包子鋪。”鄭小琴說。2022年,李與白包子鋪正式開放全國合作。2021年至2023年,李與白包子鋪門店數量以平均每年約100家的速度穩定增長。2024年新簽約門店數量迎來“爆發”,超過900家。在鄭小琴看來,2024年的爆發不是巧合,而是他們過去三年“修煉內功”的結果。
那三年,公司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自建工廠。據鄭小琴介紹,從第一家門店開始,季與白包子鋪的餡料都堅持自制,“一開始是小鍋炒,門店多了之后就去租別人的廠房,自己投入設備生產。”2022年10月,李與白包子鋪自建工廠落成,投入使用面積5000平方米,規劃產能可供應1000至1500家門店。對于李與白包子鋪,自建的工廠保證了口味的穩定。
二是提升團隊管理能力。在鄭小琴看來,團隊的管理能力,不僅涉及品牌運營、產品研發、加盟商培訓,還包括搭建流程、標準、機制等,“要不停實踐,不停復盤,然后改進。”直至2024年,積攢了一定經驗的他們覺得一一準備好了,可以加速跑了。
這些年,隨著“出海潮”席卷餐飲圈,不少在國內尋找精品項自出海的投資人士也將自光落在了季與白包子鋪上。2024年8月,李與白包子鋪海外首店落地紐約,首日營業額破4000美金;不久前,新加坡首店開啟試營業;此外,澳大利亞首店也在籌備當中。
03、從傳統餐飲人到新餐飲人
這是鄭小琴進入餐飲行業的第19個年頭。作為一個餐飲人,她心中始終懷揣著將品牌開到全國的情懷。
如今,這份情懷得以落地。李與白包子鋪迅速成長這些年,她也在加速從傳統餐飲人向新餐飲人轉型。
早前,關于餐飲,鄭小琴更多是秉持著傳統餐飲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認為只要做好產品、服務好顧客,自然會有生意。后來,隨著線上點評平臺興起、跨界餐飲人入局、點餐小程序啟用……以往的餐飲理念受到一波波沖擊,品牌意識、SOP規范、互聯網思維等,成為鄭小琴等傳統餐飲人向新餐飲人轉型的必修課。
加入季與白包子鋪項目,并面向全國開放加盟的方式讓鄭小琴對市場的感觸更為敏銳,也讓她始終保有危機意識,“現在的餐飲人越來越專業了,如果不學習,就會被淘汰掉。”
此外,這些年加盟商變得精打細算,也倒逼餐飲人走向專業化。鄭小琴告訴微成都,很多季與白包子鋪的加盟商在簽約之前,都會悄悄到門店蹲守多日,考察經營模式和生意情況。“(加盟商)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她說。眼下,對于鄭小琴來說,正是精進的時機。因為李與白包子鋪剛剛經歷完一輪爆發式增長。新的需求、新的問題、新的機會點都在冒頭。
下一步,鄭小琴打算兩手抓,既要繼續推出更多有效的管理動作,又要加強對加盟商的篩選。她說可能會選擇能沉浸式管理門店的加盟商,而不是單純的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