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住深圳的劉女士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到深圳市一家服裝企業面試,因不滿面試官的無禮態度與其爭辯了幾句,便遭對方毆打致腰椎骨折。據劉女士介紹,面試結束后她覺得自己不會入職該公司,出于保護隱私的考慮,她要求對方刪掉簡歷上的身份證號和手機號,但遭到對方拒絕。她要求對方等警察趕到處理,對方竟將她反鎖在一間男廁所內進行毆打,造成“L1腰椎骨折”。直到警方出面協助,劉女士才取回手機。目前,涉事面試官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劉女士的遭遇光是聽著就令人不安,在深圳這樣的大城市,都2025年了還能見到這么蠻不講理、崇尚暴力的公司?
盡管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多項政策來引導就業、穩定就業,但當下就業市場競爭壓力較大,求職者群體間普遍彌漫著緊張與焦慮的情緒,部分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流露的傲慢與輕蔑,更加劇了這種就業困局。
去年,廣西一名女大學生在校園招聘會上滿懷期待地遞交了自己精心制作并塑封過的簡歷,卻發現招聘人員瞟了一眼后就把簡歷扔進了垃圾桶。該女生在招聘會結束后趴在垃圾桶邊翻找自己簡歷的照片,引發了眾多網友對于用人單位應該尊重每一名求職者的呼吁。
更過分的事發生在今年。佛山一求職者咨詢某公司是否為雙休,在得知單休后表示“沒興趣”,該公司招聘人員卻瞬間跳腳道:“你幾斤幾兩,有工作都不錯了,還要求雙休?”求職者反駁稱雙休是國家規定,該招聘人員則表示“國家規定不是給你這種人的”“你沒資格”“下等人”。類似的事也發生在上海。應聘上海某文化傳媒公司的朱女士僅僅因為在求職軟件上詢問了一句公司是否雙休,便遭到該公司人事招聘主管的辱罵,甚至被詛咒“嫁不出去”“一輩子找不到工作”。而涉事公司面對媒體詢問,只輕飄飄回復“沒有義務告訴你”,盡顯驕橫與冷漠。
部分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基本尊嚴和權益的踐踏,既是相關工作人員本身道德失范與素養低下的具體體現,更是其長期浸淫在畸形職場文化中,形成“雇主優越”思維定式后的必然惡果。用人單位打著“企業文化”“狼性精神”等旗號,在求職入口設置各種隱形門檻,已經令求職者不堪其擾,若還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這些做法表面上可以逼迫求職者“委曲求全”,長遠來看,只會逼走高素質人才,不僅會影響公司和行業的名聲,更會因為團隊的人才流失而傷及根本。
人才,是一個行業、一個區域發展的動力源。能夠凝聚人才的地方,無一不是在尊重、關懷的基礎上,精準聚焦求職者痛點,將“留住人才”的口號化作堅實的行動。而包容、友善的地域文化、企業文化,最終則會轉化為求職者與企業、與城市互相成就的動力,從而提升整體行業和區域的吸引力、競爭力。
其實全國多地早已有值得借鑒的先例:重慶某招聘單位貼心地準備了鑰匙掛件、礦泉水等小禮品并用紅包裝下了為求職者準備的6元路費,面試官還親自為求職者開門并送他下電梯;寧波市北侖區人社局聯合轄區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向外來求職人員提供免費住宿,并同步安排求職指導、同鄉信息互助等服務,幫助他們安心、便捷地找工作;成都、昆明、武漢、南昌、無錫等地則推出“青年驛站”,向符合申請條件的求職者提供短租、長租相結合的安居服務,還兼具優質崗位推介、人才政策宣傳、求職技能培訓等配套功能。
用人單位唯有摒棄高高在上的思維模式,真正做到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用互相尊重的對話,促進勞資雙方的充分了解,才能為企業組建起最好的人才團隊。求職本就是一場雙向奔赴,當求職者與用人單位互相成就,我們離穩就業、穩企業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