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9-0061-03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民族歌劇作品層出不窮,這些作品既突出了地域特征,也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成為展示民族文化風格的一種鮮明藝術形式。《白毛女》是一部融合了地域文化、戲劇沖突的敘事型民族歌劇,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劉胡蘭》《黨的女兒》這一類革命題材的小說,則更加注重對典型人物精神的描繪和塑造,從而強化了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這種以本土故事為核心的作品,既保留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又構建出了獨特的藝術意蘊。
從跨文化交融的視角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民族歌劇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種融合特征,它不僅繼承了傳統的戲曲、民歌等音樂基因,還積極地吸收了西方歌劇的創作技巧與演出方式。《小二黑結婚》這類生活題材的作品,在樂曲安排上,除保持了某些傳統曲藝的精髓外,還融入了西方歌劇中的重唱、合唱等元素。這種創造性融合使作品風格鮮明,同時也推動了民族歌劇的音樂語言與藝術風格的不斷演進,使其成為世界歌劇藝術中的獨特美學典范。
、民族歌劇的特征
民族歌劇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國音樂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其涵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背景、藝術傳承和社會變遷。首先,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理解民族歌劇的形成與發展。在20世紀初期,中國正面臨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同時,西方聲樂藝術和戲劇藝術的介紹也為中國的音樂文化注人了新的活力和元素。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音樂家開始探索如何將西方音樂元素與中國本土音樂相結合,以創造出符合中國國情和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隨著這一探索的不斷深人,中國的民族歌劇逐漸形成并開始迅速發展。在早期的民族歌劇作品中,可以看到對中國傳統戲曲、民間音樂和民族器樂的借鑒和融合。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戲劇表現形式,成功地表達了當時社會生活和人民命運的主題,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關注。
(一)民族歌劇具有鮮明的民族化個性特點
中國的民族歌劇通過藝術形式展現出獨特的文化內涵,其主題和藝術表現形式鮮明。《洪湖赤衛隊》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民族歌劇,充分展現了洪湖地區土地革命時期的故事,生動地呈現了紅軍保衛家園的歷史事件,準確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選擇這一主題不僅對過去歷史事件進行了藝術化表達,也很好地詮釋了愛國主義的精神。觀眾在觀看時,直接體驗那個年代的革命戰士不屈不撓、熱愛人民的精神品質,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二)民族歌劇的音樂風格也呈現出濃厚的民族化特色
將音樂元素進行有機整合,是民族歌劇創作的一大特色。《江姐》作為一部很經典的歌劇,其音樂語言具有鮮明創意。在作曲手法上,結合了中國傳統的五音音階、戲曲板式等元素與西方交響樂的風格,創造出了獨特的音樂風格。這種跨文化的創作方法,不僅保留了民族音樂特色,也深度拓展了樂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具體的表達方式來看,主要運用了二胡、琵琶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并創新伴奏模式,作品形成了全新的音樂風格。比如,在一些作品中用琵琶的輪指技巧來模仿緊張的故事情節,營造出緊張的氛圍,進而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

(三)民族歌劇在戲劇演唱方面展現出民族化特點
中國民族歌劇的表演體系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野火春風斗古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聲腔系統和表演范式是以傳統戲曲審美為基礎,以聲韻和形體表現相結合,實現了藝術創新。在聲樂方面,演員利用戲曲的潤腔技巧,對旋律線條進行二度創作,通過拖腔、擻音等傳統的處理方法,在保留了歌劇唱段的抒情性的同時,賦予其強烈的民族特色。對聲腔的藝術處理,使人物的情感表達更飽滿,比如,在舞臺上,核心唱段就是用板式變化來實現情緒的遞進,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戲劇的張力。從表演形態上來看,將傳統的戲曲程式轉換成適合當代戲劇美學的舞臺語言。演員將戲曲中的手眼身法步與歌劇結合起來,以寫意化的身段設計來暗示情節的發展。這樣的表演方法,在繼承了戲曲精髓的同時,也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習慣,將革命人物塑造得既具有歷史真實性,又具有藝術魅力。
二、民族歌劇對聲樂藝術變革的影響
(一)民族歌劇助力聲樂演唱形式變革
民族歌劇藝術對現代聲樂藝術的革新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現如今的聲樂界有一種將美聲與民族唱法融為一體的傾向,它是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合后的演唱技巧,既保留了美聲的科學發聲原理,又吸取了民族音樂特有的音色處理方法,特別是在咬字吐字的精確控制和情緒的精細處理方面,演唱者通過對呼吸共鳴和發聲狀態的調整,將傳統戲曲的咬字規范與聲樂演唱相結合,從而展現出一種既有技術性又有民族性的特點。就聲音的塑造而言,其抒情的特點使演唱具有更強烈的表現力。演唱者根據作品的風格來調節自己的共鳴腔使用,經過系統的發聲訓練,達到了音色層面和情緒張力的和諧統一。這一創造性的實踐,既豐富了聲音的表達,又增強了作品的民族音樂特征,在演員和聽眾之間形成了一種藝術審美共振,使舞臺表現力和美學價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民族歌劇拓展聲樂藝術題材選擇
創作的基礎是題材的選擇,因為它會直接影響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民族歌劇具有文化包容性和主題多樣性,已經成為聲樂創作的重要參考體系。以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為例,它將維吾爾族的音樂語言與傳統戲曲節奏相結合,既保留了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也展示了戲曲表現方式。這一藝術表現手法深入詮釋了人文內涵和地域特色。在創作層面,它突破了歌劇的敘事結構和主題深度,使用戲劇性的聲音形式增強了舞臺表演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也很好地平衡了傳統音樂元素與當代審美需求,為聲樂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實踐參考。
(三)民族歌劇改善聲樂藝術唱段風格
民族歌劇中的音樂要素在作品的表現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音樂語言與戲劇張力的融合為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在具體創作過程中,唱段發揮了最基本的音樂敘事功能,而且通過音樂語言的表現構建了完整的情緒表達。這種獨特的藝術特點,使聲樂演唱不再是簡單的旋律演繹,而是更注重情感的逐步推進和戲劇沖突的表達。民族歌劇的為聲樂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表演者通過板式變化、快慢強弱的轉換,創造出更具藝術張力的表達形式,這種表達方式非常吸引觀眾。
三、民族歌劇對聲樂藝術發展的重要性
(一)民族歌劇推動聲樂藝術觀念革新
自20世紀以來,中國聲樂藝術經歷了不斷的探索與發展,現已進入全新的創作階段。民族歌劇在推動中國聲樂體系革新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世紀中葉,民間音樂和戲劇元素實現了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出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這是一條以民間音樂為基礎、融合歌劇創作技法的實踐路徑,不僅在歌唱表演上有所創新,也對中國聲樂體系的完善起到了借鑒作用。
(二)民族歌劇可以拓展聲樂藝術的內容
隨著時代的進步,民族歌劇在創作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許多創作者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和現實生活的特征,以此為基礎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聲樂敘事體系。這種創作方式不僅保留了傳統音樂的文化基因,又通過融合共生的方式增強了作品的情感共鳴,達到了藝術價值和觀眾接受度的良好平衡。在經典民族歌劇的二次創作過程中,既要保留原文的文化精華,又要賦予作品鮮明的當代符號,這樣能夠在傳統審美與現代藝術之間取得新突破。民族歌劇在聲樂藝術內容拓展上起到了積極作用,為聲樂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四、民族歌劇在中國聲樂藝術發展中的發展策略
(一)多元化的藝術形式
中國民族歌劇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創新性發展,需要建立多維的實踐路徑。文化傳承是歌劇創作的關鍵元素,它提煉了傳統戲曲的美學特征和民俗生活形象,保證了文化基因的連續性,并有效溝通了受眾的審美認同。這就要求創作者將民族精神深深植入音樂與戲劇的創作中。在跨文化交流中,應以民族性為核心。盡管歌劇源自西方,但在本土化改造過程中,它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體系。實踐證明,保留民族音樂特點的同時,適當吸收西方歌劇中的聲部組合原理和戲劇結構,可以形成既保留民族文化精髓又具有國際辨識度的藝術表現形式。
(二)加強民族歌劇的市場基礎
應建立現代化的推廣機制,拓展民族歌劇的觀眾群體,使歌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形式,而是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在實踐中,必須將民族歌劇的推廣與基礎教育相結合,將其納入學校的藝術教育體系。文化部門可聯合有關的教育機構,將民族歌劇的教學、演出、展覽等活動帶到校園,通過舉辦經典劇目展覽和歌劇主題講座等形式,使年輕學生群體接觸并逐漸喜歡民族歌劇。
(三)堅持民族歌劇的民族特色
雖然歌劇起源于西方,但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批判性地吸收借鑒西方歌劇的藝術形式,突出民族特色,避免機械照搬西方的創作、表演和觀念模式。西方歌劇在藝術形式上有其優越性,但其中某些元素無法適應中國民眾的審美習慣與文化背景。因此,在創作觀念、演繹方式和表演手法上,應將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深層次地融入其中。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西方歌劇中的合理成分,而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適當吸取西方歌劇中的有益元素,以實現中西結合的目的。只有堅持民族本心,勇于創新,才能確保中國民族歌劇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束語
本文從多個角度探討了中國民族歌劇,包括其形成軌跡、發展過程、突出特點及其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這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族歌劇在中國聲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敬謙.論民族聲樂藝術在中國歌劇演唱的應用[D].中央音樂學院,2022.
[2]楊瑩.戲曲元素運用于民族聲樂藝術的思考[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3.
[3]朱雪洋.探析中國民族歌劇《黨的女兒》桂英人物形象塑造[D].河南大學,2023.
[4]夏毅和.中國歌劇聲樂藝術的審美體系構建[J].藝術理論與藝術史學刊,2023,(01):272-284.
[5]居其宏.中國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美學建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23,(03):28-41+4.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