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9-0070-03
《彝族舞曲》這首曲子是王惠然先生于1960年創作,最初以琵琶曲形式問世。1986年,王中山先生對其進行改編,將其轉為古箏曲。這首樂曲不光有著極為優美的旋律曲調,并且在技巧層面也展現出獨特的演奏特點,尤其是在輪指技法的應用上,不僅突出了特色,還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然而,在學習和研究輪指技法的過程中,演奏者常遇到音色不飽滿、顆粒感不明顯以及音符之間連貫性差等問題,這些多是技術動作不夠規范和發力點出現錯誤導致的。在后續開展的教學實踐工作中,其他學者也遇到過類似問題,這進一步證明了輪指技法在古箏演奏中的難度。
關于《彝族舞曲》和輪指技法的研究在國內已有廣泛探討,但國際上尚未開展相關研究,這表明國內學者對這一領域給予高度關注和重視,而國際學術界尚未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意義。
《創作手段與演奏形式的變革一—論王中山古箏作品之創新》[中深入探討王中山古箏音樂作品創作特色與創新發展情況。在對《彝族舞曲》進行改編時,王中山巧妙運用大段輪指技法模仿琵琶音色效果,此做法既保留原曲特色又通過新技法創新形成獨特的音樂表現,這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更需將原曲精髓與古箏技法完美融合以展現不一樣的音樂色彩。
在《淺談現代古箏演奏新技法——輪指》[2中詳細介紹了輪指在演奏技巧中的地位、意義、種類和演奏用法,強調科學的彈奏技巧和針對性訓練是掌握輪指技法的關鍵,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小議王中山箏曲技法“輪指”與“擦奏”》中深入分析了輪指的特點及應用,闡明了其在古箏演奏中的靈活性,并從運指、力度、觸弦三個方面做了詳細解析,使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理解輪指的實際應用。
《古箏“輪指”演奏技法研究》[3中針對輪指藝術特征和實際應用也做了深度剖析。文章明確指出,傳統古箏中的輪指屬于演奏技法特色,古箏學習者應靈活掌握此技法。此外,文中還詳細闡述“輪指”與“彈輪”在《彝族舞曲》中的具體應用,其中,“彈輪”技法充分展現了古箏演奏技法的創新之處,這為本文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綜合所述,研究輪指技法的應用對于掌握《彝族舞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研究,不但能提升演奏者的古箏技巧,還為未來古箏教學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輪指技法的概述
(一)輪指的起源及分類
古箏輪指演奏技法源于西方古典吉他技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盡管輪指技法在古箏歷史的早期并不屬于傳統技法,但它在現代古箏演奏中已成為重要組成部分。王中山先生借鑒古典吉他輪指技法并加以創新,發展了古箏的輪指技法。其記譜符號如圖1所示,為演奏者提供了清晰的指示,以幫助準確掌握這一技巧。

輪指技法的分類包括長輪、短輪和彈輪三種,演奏時大拇指單獨彈奏單音旋律,無名指、中指和食指同樣可各自演奏單音旋律,從而形成具有二聲部的音樂織體。輪指技法的多樣性豐富了古箏的演奏形式,使演奏更加富有表現力。
(二)輪指的彈奏方式
演奏輪指技法時,手型應保持半握拳姿勢,每個手指的關節必須挺直,不能有塌陷,特別是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指尖需與琴弦保持大于90度的角度,而大拇指與琴弦則要保持小于90度。演奏時,每個手指占據一個固定位置,輪指技法的執行包括打、勾、抹、托等動作,這些動作在同一根弦上按相同方向循環,產生連綿不斷的音符效果。
在練習輪指技法時,要保持手臂自然垂直,肘部不要向外彎,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緊張和疲勞。手腕和手型應保持水平,以確保手指的靈活運動。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四個手指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尤其要注意大拇指位置應緊貼食指,避免掌心進行彈奏。通過這些正確的姿勢,可以確保彈奏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進而達到音色均勻、速度一致的效果。
圖2音高過程

在練習輪指技法的最后階段,我們需要多加練習,以鞏固和提高技能。練習過程當中,可以配合使用節拍器來保證練琴效率。練習時,需從最低速開始逐漸加速,因為急于求成往往適得其反。只有在慢速練習時,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輪指技法的精髓。慢速練習不僅適用于輪指技法,對每一項古箏技法基本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位學習者都應保持良好的心態,耐心練習。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輪指技法很快會得到熟練掌握。
二、輪指技法在古箏獨奏曲《彝族舞曲》中的運用
我們從王中山先生改編的《彝族舞曲》來看,整體上輪指技法在散板、慢板、快板中均有應用。其中,散板部分使用了彈輪和長輪的組合,而慢板和快板部分則采用了短輪技法。
(一)長輪運用
在音樂演奏中,長時間持續使用輪指技法演奏樂曲旋律長音時,我們稱之為“長輪”。當樂曲中持續幾個拍子或幾個音符時,演奏者可以運用長輪進行演奏。如圖2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從“dol”音高上滑到“re”音高,再回到“dol”音高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的音符都是通過持續不斷的長輪技法演奏的。同樣,“mi”音符輪指演奏為連續兩拍,在散板中沒有固定時值,可根據需要循環重復,這種長輪技法的應用向我們展示了一條動人的“線性旋律”。作曲家巧妙運用“輪指”技法,直接表達了細膩真摯的情感,這條綿長的“線性旋律”為散板增添了濃厚的詩意。
(二)彈輪運用
《彝族舞曲》采用一種特殊的彈奏技巧一彈輪技法。其特點是演奏者的大拇指在高聲部負責彈奏旋律線條,而其余四根手指在低聲部進行輪指演奏。通過單手操作能巧妙完成二聲部的演奏,使整個樂曲在聽覺上更加立體和豐富。各個聲部之間相互映襯且相得益彰,這種技巧運用不僅增強了音樂表現力,還極大提升了古箏音樂的表現深度。如圖3所示,大拇指在中音區彈奏“re”音符并上滑到“mi”,緊接著二、三、四指迅速跟進彈出低音“la”,這一連串動作展現了彈輪技法的精髓,讓旋律線條與和聲伴奏完美融合,構建了動人的音樂畫卷。
圖3

(三)短輪運用
在短輪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不僅要確保每個音符都具有清晰的顆粒感,還要確保整個樂句的流暢性和完整性。這種演奏技巧在某種程度上與古箏中的快速指序技巧相似,盡管它們在指法上存在差異。短輪技巧可以細分為三指輪和四指輪兩種演奏方法。其中,“三指輪”的具體標記符號如圖4所示;而“四指輪”的標記符號與輪指符號相同,因此在此不再重復展示。

在深人分析《彝族舞曲》的樂譜時,筆者發現該曲并沒有采用“三指輪”技巧,但在慢板和快板部分,確實使用了“四指輪”技法。所謂“四指輪”,是指演奏者用四個手指依次、連續地彈撥同一根弦,從而形成一種流暢的輪指效果。如圖5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在“si”音符的處理上巧妙運用了短輪“四指輪”技巧4。這一技巧的運用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它不但為樂曲增添了靈動性,還恰如其分地增強了音樂表現力。
圖5“si”音符處理

在快板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巧妙地融人了“四指輪”技巧。如圖6所示,在重拍小撮之后,演奏者依次使用無名指、中指、食指、大指,輪流彈奏出四個中音“la”,緊接著食指與大指分別彈奏出具有八分音符時值的音符。這種特殊的節奏型一前八后十六,結合輪指技巧所帶來的顆粒感,完美展現了彝族舞蹈中的藝術審美和形象特點。在這里,輪指技法的巧妙運用,生動地展現了彝族阿哥們那充滿陽剛之氣的形象。他們踏著節奏明快、頓挫分明的腳下舞蹈動作,以及進退有度的身體律動,仿佛在用音樂講述一個關于力量與美的故事。

綜上所述,《彝族舞曲》這首獨奏曲中,輪指技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無論是彈輪、長輪還是短輪,輪指技法在樂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可見,如果想要練好古箏獨奏曲《彝族舞曲》,掌握輪指技法是至關重要的。
三、結束語
古箏獨奏曲《彝族舞曲》不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還深受廣大音樂家及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輪指技法在這首曲子中運用,具有深遠影響。本文對《彝族舞曲》進行了三方面的研究:一是輪指的概念研究,明確了輪指的起源和彈奏方法;二是輪指的分類研究,得到了“長輪”“彈輪”“短輪”三個分類,其中短輪又分為“三指輪”和“四指輪”;三是輪指在樂曲中的具體表現,并闡述了如何在彈奏中使用這些技巧。通過文獻綜述法和案例分析法,本文對輪指技法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通過譜例分析法,直觀展示了研究成果。
圖6“四指輪”技巧

基本功的扎實程度決定了習箏者的演奏能力,因此掌握正確的輪指訓練方法,是提升演奏能力的基礎。王中山先生改編的《彝族舞曲》是一首技術難度較大的曲目,研究輪指在其中的應用,對提高基本功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葛笑然.創作手段與演奏形式的變革 論王中山
古箏作品之創新[J].藝術科技,2013,26(06):1.
[2]李偉,朱葉.淺談現代古箏演奏新技法—輪指[J].銅陵學院學報,2006,5(03):2.
[3]鄧祎琪.古箏“輪指”演奏技法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5.
[4]孫曉微.古箏輪指的實踐教學[J].藝術評鑒,2021,(05):103-105.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