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9-0007-03
一、撞水撞粉法的歷史發展進程
沒骨花鳥畫是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區別于水墨酣暢淋漓的寫意花鳥和精致細膩的工筆花鳥繪畫,它以豐富絢麗的色彩肌理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撞水撞粉法是創作沒骨花鳥畫的一種技法,它從出現到傳承到進一步創新發展,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1]。
撞水撞粉法的起源眾說紛紜,部分學者認為撞水撞粉法起初源于孫隆所創的“破法”,即用水和粉打破原有的顏色,達到色彩融合的效果。因此,“破法”是撞水撞粉法的最初期形態。另有學者認為撞水撞粉法由北宋徐崇嗣創立,相傳他作畫并非雙鉤填色,而是以點染的形式直接繪制而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居廉因看到屋頂漏雨流淌的自然痕跡而產生的靈感。雖然關于撞水撞粉法的起源,說法眾多,但依然能看到關于撞水撞粉的最初面貌特征[2。從繪畫歷史發展脈絡而言,北宋的徐崇嗣和明代孫隆的“破法”對沒骨畫的影響最大。到了清初,惲壽平繼承并發展了沒骨花鳥畫。他的花鳥畫風格綺麗、素雅秀潤,達到了筆、墨、水、色的渾然一體,將沒骨畫推向了新的高峰。在此之后,追隨者甚眾。然而,真正將撞水撞粉法發揚光大的是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一一居巢和居廉。他們以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為基礎,通過不斷地實踐和創新,將撞水撞粉法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繪畫技法。他們這種撞水、撞粉的方法在我國傳統沒骨畫的發展史上是一次藝術革命。這一技法的出現為我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賦予了傳統沒骨花鳥畫無限生機[3。直至近現代,通過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人對這一技法的傳承及發展,結合繪畫材料的不斷豐富和更新,沒骨花鳥畫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更契合現代人的審美傾向。它所呈現的獨特語言更是豐富了現代沒骨畫的藝術內涵。
二、撞水撞粉法的技法特點
對于沒骨技法的歷史記錄,明代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這樣描述:“戴冠卿云。沒骨畫創自徐熙之孫徐崇嗣,擅名花卉。不墨勾徑迭色漬染而成…”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沒骨畫“不用墨筆”,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稱沒骨畫為“以其無筆墨骨氣而名之”。因此,沒骨畫的技藝特點之一是對傳統繪畫重要元素一一墨線具有削弱作用,這也是我國繪畫史上對繪畫技法的突破。
沒骨花鳥畫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技法特點深受人們喜愛。它既不同于工筆畫的染法,又不同于寫意畫的“寫”法,而是直接運用顏色畫物象,去除運用墨線勾勒輪廓的步驟。撞水撞粉法是沒骨花鳥畫中一種極具特色的技法,它以撞水或撞粉的形式來表現物象,具有超強的色彩滲化效果。它用點染的技巧,充分運用水與墨、粉與色的相互沖撞而產生豐富的肌理效果,且具有畫面隨機性和偶然性的審美價值。
撞水撞粉法是一種獨特的繪畫技法,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色彩過渡滲化效果突出
撞水撞粉法運用水、墨、色、粉在熟宣紙上自然地流動、撞染的過程,使畫面產生冷暖、純度、明度的變化以及豐富多變的肌理痕跡,從而表現繪畫對象的質感、紋理和形態。
(二)繪畫技法操作靈活
撞水撞粉法的技法與工筆畫的層層染色不同,而是在繪畫過程中不完全受線質墨法的困擾,且選用水、墨、水色、石色等材料,較之工筆寫意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時,該技法由“撞”而生的“形”具有不規則性,使得畫面效果更為自然、和諧。
(三)適用于表現特定主題
撞水撞粉法常用于表現花卉、蔬果等,使畫面具有濕潤的效果。這種技法特別適用于表現花瓣圓潤、輕盈的質感和自然特質。
(四)多種技法綜合運用
撞水撞粉法可以結合分染、醒勒、立粉、相撞等多種技法,使繪畫作品在靈動中不失理法,充分體現了中國畫的傳統之美。
總體來說,撞水撞粉法以其獨特的過渡滲化效果、靈活的技法操作、對特定主題的適用性以及與其他技法的結合能力,成為繪畫技法中的一種有益補充,對于工筆花鳥畫具有完善和發展的積極作用。
三、撞水撞粉法的應用
撞水撞粉法通過水與色、水與墨、水與粉、色與粉等之間的趁濕撞染,產生了自然斑駁、滲化的藝術效果,使色與色之間、色與粉之間、色與水之間具有渾然天成的流動感,從而使沒骨花鳥畫既具有寫意畫的瀟灑率真,又具有工筆畫的精致典雅。
在沒骨花鳥畫中,撞水撞粉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枝葉的表現上,撞水法可以巧妙地表現出枝葉的陰陽向背,使畫面呈現出豐富的光影效果4。畫家通過控制水分的多少和注入的角度,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沖漬效果,從而表現出枝葉的凹凸向背和質感變化。高劍父在《居古泉先生的畫法》中對撞水法作出了詳細介紹,即“古人畫葉有勾勒而染色的,有以濃淡筆抹去的,有以花青來勾輪廓,然以草綠水抹勻的。師寫葉,則以水注入色中,從向陽面注入,使聚于陰的方面,如此則注水的地方,淡而白,就可成為那葉的光線,且利用光線外不勻的水漬,干后或深或淺,正所以見面之凹凸也。”通過以上摘錄,可以看出高劍父認為撞水法能表現出葉片的凹凸明暗。在居廉的代表作品《夜來香黃蜂圖頁》(如圖1所示)中,他用撞水法表現夜來香葉子深淺不一、斑駁通透的肌理;花蕾則是用撞粉法表現其鮮潤嬌艷的美感。這種撞水撞粉法表現出了嶺南花卉的濕潤感。“二居”的撞水撞粉法所形成的陰陽明暗變化使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效果,并將“水”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他們還將這一技法的應用拓寬到了昆蟲、蔬果的創作上,這一應用成為“二居”繪畫藝術語言中的一大特色。在高奇峰的代表作品《梨花雙圖》(如圖2所示)中,他用撞水法將樹枝和樹葉的光影效果表現出來,并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西畫的光影畫法,進而表現出新的繪畫風貌,使畫面更加酣暢淋漓、真實灑脫。
圖1居廉《夜來香黃蜂圖頁》

圖2高奇峰代表作品《梨花雙鳩圖》

其次,在花瓣和果實的表現上,撞粉法則可以突出其鮮嫩多汁的質感。畫家通過選用適當的顏料、調色方式以及巧妙地運用撞粉技法,可以使花瓣和果實呈現出飽滿而富有光澤的視覺效果5。明代孫隆在他的寫意花鳥畫中運用了“破法”。這種方法使得色墨之間產生碰撞的效果,將事物的自然肌理效果表現得恰如其分。在他的代表作《蜀葵》(如圖3所示)中,蜀葵花頭的表現方式就是在胭脂色未干之時用水撞色而成,進而將蜀葵的鮮艷展現得淋漓盡致。孫隆的這種表現方法已然是撞水撞粉法的初級階段,為后來撞水撞粉法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居巢的代表作《荔枝圖》(如圖4所示)中,他用花青和藤黃調出綠色并運用到荔枝葉子的繪畫中,在葉子未干之時撞入清水,以便表現葉子的陰陽向背。在畫荔枝時,他在洋紅未干之時注入清水,使得洋紅和水完美融合,從而使荔枝的顏色產生深淺變化,形成獨特的果實肌理效果。居巢等畫面稍干時在荔枝上點上圓點,既生動又逼真。他高超的用水能力,使其筆下的荔枝色彩鮮艷、飽滿多汁,讓人垂涎三尺。
圖3孫隆《蜀葵》

圖5陳子《花語》

圖6《小憩》

值。這一技法在當代藝術表達和藝術審美多元化的現代,巧妙地融合了我國傳統工筆畫和寫意畫的精神,為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同時啟迪著畫家不斷拓展新的繪畫表現技法,從而推動我國花鳥畫不斷向前發展。
圖4居巢《荔枝圖》

最后,撞水撞粉法多應用于表達畫面所需要的肌理效果。當代女畫家陳子的繪畫作品就大量運用了撞水撞粉的技法。例如,在她的代表作品《花語》(如圖5所示)中,背景就用了撞水法的處理。她在熟宣紙上先刷上水,再加上粉色和紫色進行沖撞,使紙面上自然而然就出現了水、色、融合沖撞后的色彩肌理效果。在人物皮膚的處理上,她也是運用了此法,使人物和背景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一種虛實相映、渾然一體的畫面效果。
在作品《小憩》(如圖6所示)中,芭蕉葉子的處理就是先刷上水,然后加上墨,通過色墨相撞營造出明暗效果,最終用酞青藍和水相互流淌,這使得上層的色彩效果和下層的色彩效果相互掩映。為了強化色彩效果,作者將撞水撞粉法和巖彩相結合,豐富了畫面效果。
四、結束語
撞水撞粉法在花鳥畫的技法中獨樹一幟。在信息技術、審美觀念高速發展變化的現代,撞水撞粉法以其高度的表達自由、獨特的藝術面貌越來越受到畫家的青睞。這也讓研究者看到了它重要的實踐應用價值和理論研究價
參考文獻:
[1]張勤.“沒骨法”溯源及沒骨花鳥畫的當代特征[J].藝術評論,2015,(08):113-116.
[2]張璇.居巢居廉撞水撞粉法研究[J].參花,2014,(16):124.
[3]李琰.嶺南中國畫的當代危機[J].中國美術館,2013,(10):127.
[4]陳少豐.居廉與居巢[M].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1982
[5]陳歡迎.淺析中國畫撞水撞粉法中的“有意”與“無意”[J].美術,2018,(07):144-145.
[6]盧遠亮.高劍父沒骨花鳥畫研究[J].藝術品鑒,2021,(03):22-23.
(責任編輯:薛竹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