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9-0022-03
版畫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從古至今一直在我國的藝術歷史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魯迅先生曾說:“鏤像于木印之素紙,以行遠而及眾,蓋始于中國。”它起源于中國,成長發展于歐洲,又從歐洲回流至我國并帶來了“新鮮血液”。傳統版畫技藝的發展歷經歲月的沉淀,為后世藝術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創作方法。在進入現代社會后,科學的發展、觀念的變化,使傳統版畫藝術有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怎樣在全球化及現代化大潮之中守住文化自信,在變化中守住傳承,這是當下藝術界亟須破解的難題。本文以傳統版畫技法在當代版畫創作中的傳承與變革為題,從傳統版畫技法的歷史傳承、技法革新以及藝術實踐三個層面展開論述,以期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更新之間找出契合點,為當代版畫藝術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借鑒。
一、傳統版畫技法的歷史淵源及藝術特征
(一)傳統版畫技法的發展脈絡
傳統版畫技法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間年畫和宗教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木刻、石刻等技藝。早在唐宋時期,木版印刷技術便已成熟。由于雕版印刷的生產效率高、產量大且物美價廉,因此其更能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在唐代,雕版印刷術因能夠大量制造副本而在唐代得到充分利用[1]。歷代工匠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使得刻板、上墨、印刷等制版流程趨于完善,形成了獨特的“技法體系”。這種體系不僅反映了工藝技術的發展水平,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情趣。發展至明代,版畫套印技術獲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在此之前,元代套印只有朱、墨兩色;到了明代,分版套印的方法在年畫中被廣泛應用。特別是明末發明的短版印刷術,是世界彩色印刷的首創,《十竹齋畫譜》便是運用此法印成的。這種分版分色的彩色套印技術不斷完善、發展,使得彩色套印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傳統版畫技法的藝術特征
傳統版畫技法的藝術特點體現在其獨特的表現力和技術要求上。這些特點使版畫不僅是復制藝術的一種形式,還是一種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表現深度的獨立藝術門類。對于版畫的線條控制,不同的刻刀角度、壓力大小和刻畫速度都會在最終的印刷品上留下不同的痕跡。因此,每幅作品都具有不可復制的獨特性。
在工藝方面上,傳統版畫的制作要求刀法非常細致,每刀的力度、角度、深度都需要把握得恰到好處。只有這樣,才能讓版畫線條更流暢。“見刀見墨”就是這個意思,即每刀刻畫的痕跡都清晰可見,墨色的濃淡、分布都恰到好處,進而反映出藝術家的匠心獨運。在傳統木版畫中,雕刻者會按照木材的紋理挑選適合的刻刀,并運用不同的刀法來表現不同的線條和質感,使畫面既有力度又不失細膩。
在技術層面上,傳統版畫對所用材料的選取以及處理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木材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晾曬、干燥,以免在雕刻與印刷時產生變形或裂紋。在處理過程中,雕刻者運用各種打磨工具,將材料表面打磨得平滑如鏡,從而保證版畫印制過程中圖像的穩定性和細節表現,使得每個細節都能得到完美呈現。
在藝術表達上,傳統版畫重視韻味與意境的塑造,依靠有限的色彩和線條來傳遞豐富的感情與哲理。藝術家常常利用自然界中的要素,如山水、花鳥、人物等,并運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勾畫出幽深的意境。例如,《西廂記》插圖中出現的走馬燈、景德瓷、提線木偶、六壬式盤等元素的畫風細致、簡約,且不失創意,是明代木刻彩印作品的佼佼者,體現著我國版畫的水平。這樣的藝術表現既表現出藝術家的審美趣味,又蘊含了他們對自然和生活的體會。
正因如此,傳統版畫既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又是傳遞民族文化和地域風情的重要媒介。每幅版畫都記載著不同時代的歷史氣息以及不同的地域風貌,同時是一個民族歷史的見證與文化的載體2。日本的浮世繪版畫不但展示了江戶時期的風土人情,而且反映了當時日本的社會風貌。從版畫中,人們可以看出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從而領略不同地方的異域文化。
二、當代版畫創作中的傳統技法傳承
(一)傳統技法在構圖與表現上的傳承
當代版畫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普遍重視對傳統構圖方式的繼承。傳統構圖技巧是歷史長河留下的珍貴遺產,是聯系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因此,很多藝術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并探究傳統版畫的構圖技巧,如“中軸對稱”“散點透視”等手法,力圖在自己的作品里巧妙地融合這些傳統元素,從而營造出既具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氣息的視覺效果。
例如,“中軸對稱”作為構圖方式,是從古時候的建筑、繪畫衍生而來的,注重畫面的平衡與和諧。藝術家在作畫時,將主要的東西設計在畫面的中心軸線上,從而做到視覺上的均衡。再如,“散點透視”與一般透視具有固定的消失點不同,需要運用多個消失點來表現空間的深遠,這種辦法在我國傳統的山水畫中很常見。
除了構圖技巧,傳統技法當中的線條處理技法也被當代藝術家不斷地發掘與發揚。在版畫創作中,線條并不僅僅是用來勾勒形象的工具,還是表達情感以及傳遞意境的關鍵要素。藝術家憑借不同的刻刀、不同的力度以及不同的角度,塑造出各種各樣的線條效果。
在刻板工藝方面,一些藝術家堅持手工刻板。他們覺得手工刻板能給作品增添一種無法復制的獨特質感和工藝痕跡。這種“溫度”往往被看作是機械復制所不能取代的藝術魅力。手工刻板的過程很不確定,每次刻刀的落下都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或難題。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與材料交流,最終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在挑選木材時,藝術家依照木紋走向以及質地來確定畫面布局和線條走向,且使木紋本身的美感與刻刀留下的痕跡相配合,從而產生出一種原始而現代的藝術感3]。
當代版畫藝術家在傳承傳統的同時,在不斷創新。他們尊重傳統,但是不會局限于傳統,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創作出既有傳統氣息又具有現代感的作品。他們的努力讓版畫這種古老的繪畫形式重新煥發生機。
(二)藝術家對傳統技法的改良與再造
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當代藝術家常常對其進行改造和再創造。他們在技法上會采用新的材料和技術,在創作理念上也會不斷打破傳統束縛。例如,藝術家應天齊創新性地將樹皮、墻紙、沙粒、頭發等不同質地的物質材料應用到了制版環節。這些日常物品通過藝術家不斷試驗和調和,打破了原有的功能屬性和物理屬性,成為水印版畫中“有意味的印痕”。這種創新既給傳統材料賦予了新的藝術生命力,又讓版畫藝術呈現出更多元的面貌。有些藝術家在創作理念上不斷打破傳統局限,試圖將版畫藝術與國際藝術接軌。他們嘗試跨界合作,將版畫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如雕塑、裝置藝術、數字藝術等)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跨界和復合型的新藝術表達形式。這種跨界合作不但給版畫藝術賦予了新的表現手法和視覺效果,而且使版畫藝術在新的藝術語境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表現力。
三、傳統技法變革的動力與當代創新實踐
(一)技法變革的內在動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版畫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工具,被用來展示和交流不同文化的藝術風格與社會觀念。傳統版畫技法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展現了藝術在面對現代化挑戰時的適應性和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版畫的穩定工藝與技法已經形成,但這些傳統版畫技法也存在著很多的局限性,如工序多、數量少、限制于所用的材料及工具等。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市場需求以及藝術觀念變得多元化,這就導致傳統技法在表現力和應用范圍方面遇到了瓶頸。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給版畫技法帶來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從數碼印刷到激光切割,各種先進技術的融入為傳統工藝的改良和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因此,技法變革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其內在動力既包含對工藝局限性的突破需求,又蘊含著藝術家對多元表達方式的探索欲望。
(二)當代創新實踐的探索路徑
在這一背景下,當代藝術家積極探索傳統技法與現代工藝的結合之道。在材料的選擇上,不少藝術家開始試用混合的手段,將傳統的木板技術與當代的合成材料相融合。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借助數碼技術將傳統刻制的程序重新安排。手工雕刻技巧與機械化操控相結合之后,版畫的生產速度就隨之變快,精細程度也隨之提高。在藝術理念層面,當代的版畫不再滿足于改變人們看東西的角度,還需要注重思想內涵的表達。作品往往帶有強烈的時代批判和社會反思色彩,這使得傳統版畫在新的藝術語境中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4。例如,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通過高精度掃描與增強現實技術,將經典版畫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資源,使年輕用戶能夠“虛擬觸摸”傳統版畫。從消極和挑戰的層面來說,數字技術的發展導致版畫的原創性和稀缺性逐漸受到挑戰。圖像的可復制性被不斷加強,版畫的價值體系不斷受到沖擊,從而使版畫藝術在市場競爭中陷入困境。
(三)傳統技法的變革與跨界融合
傳統版畫技法的革新,不僅應進行自身工藝層面的改良,還表現在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跨界融合上。如今多媒體藝術逐漸流行起來,有些藝術家將版畫與影像、裝置、行為藝術等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這就沖破了傳統版畫“單一媒介”的局限性,塑造出全新的藝術感受。通過對傳統技法的重新解讀以及技術上的跨領域結合,版畫藝術既保存了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積淀,又得到了與現代藝術交流的可能,進而達成傳統藝術在當代環境中的再生和重塑。藝術家王海迪的《生生》將我國傳統印刷技藝與手工裝幀工藝巧妙融合,以立體書的形式呈現。借助經折裝與龍鱗裝這種獨特的裝幀設計,作品不再局限于平面圖像的呈現。讀者既可以像翻閱普通圖書那樣逐頁欣賞,又能將其展開,進入一個動態的空間體驗,從而使版畫從靜態閱讀走向可觸可感的立體藝術。
四、傳統版畫技法傳承與變革的互動關系及未來展望
(一)傳承與變革的辯證關系
傳統版畫技法的傳承與變革,并不是對立的兩種關系,而是彼此依存。在矛盾與統一的關系演進過程中,一方面,藝術家需要學習與繼承傳統的精髓,進而使版畫技法在變革中保持藝術根基的穩定和文化的延續;另一方面,藝術家需要順應時代需求進行變革,以使傳統版畫獲得新的生命力。藝術家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傳承精髓又需要突破革新,不斷地實踐探索,找到傳統藝術與現當代藝術之間的契合點,在保持藝術根基的同時使其煥發新生。
(二)對未來版畫創作的啟示
傳統版畫技法在當代藝術中的傳承與變革會體現出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傳承與革新并存。藝術家會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不斷沖破技法及表現形式上的限制,努力做到使版畫既具備歷史感又帶有時代氣息。第二,跨界融合成為常態。傳統版畫會越來越多地與新媒體、裝置藝術等現代藝術形態相融合,從而開拓出新的創作天地。第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給傳統技法傳承賦予了更為寬廣的舞臺。在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當中,版畫藝術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將會呈現出更為豐富多樣的風貌。
(三)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可以進一步探討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機制。藝術家應考慮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使版畫既保持傳統版畫的文化內涵,又能充分吸收現代科技和觀念的優勢。第二,跨學科合作的路徑。藝術家應探索版畫藝術與數字藝術、設計學、工藝美術等領域的交叉合作模式,從而推動傳統技法在更廣闊領域實現應用。第三,區域性特色與全球化對話。在保護地方性傳統藝術精華的同時,藝術家應考慮如何借助全球文化交流平臺,將我國版畫技法推向國際,實現文化互鑒與共同繁榮。
綜合來看,傳統版畫技法在當代藝術中的傳承與變革不僅是一種工藝的延續,還是一種文化的再創造。只有在堅守文化根基的同時,敢于擁抱變革和創新,版畫藝術才能在現代語境下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藝術載體,傳統版畫需要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持續創新,通過與當代藝術理念及數字技術進行融合,在新時代充分展現版畫藝術的獨特審美價值,使更多的人理解版畫的本質,不斷深化其藝術內涵,使其煥發新的生機。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傳統版畫技法進行歷史回顧、藝術特征分析以及探究當代版畫創作中的傳承與變革,闡述了傳統版畫技法在當下藝術中既有著不可被取代的價值,又面臨著時代變革的內在要求。傳承不僅是對于傳統的保留,還是現代語境下的再創作;變革不僅是對于傳統的超越,還是對未來藝術可能性的探尋。未來,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跨界藝術的興起,傳統版畫技法在不斷地傳承中一定會煥發新的生機,在變革中必將迎來藝術的高峰。
參考文獻:
[1]吳云揚.現代科技發展對木版畫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9.
[2]程林養.水印版畫技法在我創作中的運用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22.
[3]武鵬.傳統版畫技法與多媒體藝術的有效融合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20):163-166.
[4]吳奕蓓.當代藝術影響下傳統版畫藝術的發展與創新[J].文學藝術周刊,2025,(08):84-86.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