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9-0154-04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強烈的學習愿望、掌握知識的愿望,是學習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傳統的“學科單課時教學”主要以集中學會某種學科知識為目標,教學內容單一化、碎片化,難以激發高中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專注力。項目化學習強調“做中學”,引導高中生在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驅動下,通過“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體驗各種美術活動,整合知識、提升能力,是素養時代重要的學習方式。
如何通過項目化學習激發高中生對美術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其進行深度思維和探究性學習,進而培養具有審美修養的高素質人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本從“掘”本質、“塑”內容、“啟”路徑三個方面,構建了新的藝術價值體系,以期創設新的藝術教育特征,促使高中生獲得新的藝術體驗,具體見圖1。

一、藝術啟智:“掘”本質,“構”價值
通過項目化學習,美術課程不再局限于知識和技能傳授,而是成為學生探索世界、構建價值觀的重要渠道。藝術作為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能夠啟迪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以及社會責任感,從而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一育人。
(一)探微一一理解藝術根源與現代鏈接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鏡像,其根源深植于歷史、自然與社會。通過探尋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人們能夠觸摸到文明演進的脈絡,感受不同文化的共鳴與差異。將這些根源與現代生活相連接,則是藝術的再創造與升華。現代科技、社會問題與個體情感為藝術注人了新活力,使其連接過去與未來。項目化學習便是這樣的時代產物,項目化學習過程為學生提供了探索世界與自我、重塑價值與意義的獨特視角。
例如,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專題調研傳統藝術形式(如我國傳統繪畫、西方古典繪畫等),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歷史與藝術思想,并運用數字藝術、互動藝術、跨界藝術等新型藝術形式將傳統藝術融人現代藝術。
(二)啟新- 一 一創新情感交融與審美探索
通過將個人情感與審美相結合,藝術創作不僅成為情感表達的渠道,還成為探索內心世界和表達獨特視角的方式。學生在創作中不僅能夠體驗不同藝術形式的情感深度,還能夠突破傳統的表現方式,進行跨媒介的創新。通過項目化學習,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更好地理解藝術的多樣性,將情感、審美與創新思維有機結合,從而在藝術創作中發現自我、表達思維,并與社會進行深刻對話。
例如,在中國傳統文人畫教學中,學生可以在項目化學習中探索畫家選擇主題的視角,用筆用墨的表達方式,以及畫面形式語言等傳遞的個人情感、同時思考如何在作品中體現個人的審美態度。
(三)價值一一重塑藝術體系與社會影響
藝術不僅是情感的表達,還是文化和社會的反映。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的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不斷發生深刻變化。通過重塑藝術教學體系,加人項目化學習路徑,教師不僅能重新審視藝術教學本質,還能共同探討藝術的社會影響力,形成新的藝術價值體系。
例如,通過互動展覽、數字傳播與跨領域合作,擴大美育項目化學習模式的社會影響力,學生的項目成果不僅在課堂和校園內展示,還成為公共溝通的橋梁,社會對學校美育的關注與認同。也能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實現了教育價值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
二、藝術鑒新:“塑”內容,“創”特征
高中美術教學中通過新的視角、思維、策略、評估來重新理解當代語境下的藝術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尋視角一一情境構建,“啟”靈感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倡導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多角度、多層面地聯系文化、生活情境進行美術教學。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媒介、學習方式豐富教學過程,可以充分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長久發展2。“素養來自實踐,實踐須根植于情境。[3]”
真實性體驗是項目化學習的重要特征。通過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設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來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以人美版普通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第三單元主題三公共空間里的藝術為例,本課的課堂活動從“我為校園做雕塑”的創作任務為引領,學生通過網絡查詢、資料收集等了解公共場域中雕塑的不同材質效果和造型特點,解析它的構思、技法、藝術風格、創作觀念等,體會“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的過程,在“學中悟”。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創想,勾畫設計草圖,在做中不斷迭代思路,提高自己的創造了和想象力。
(二)拓思維一一問題驅動,“育”新意
項目化學習是學生圍繞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能帶動低階學習的高階學習。項目化學習的核心是問題。問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了促進和推動的作用。驅動性的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學生通過具體的問題,能夠明白自己應該完成什么任務,進而獲得什么能力。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獲得學習的內在動力,并走向深度學習。威金斯認為基本問題的提出就是為了強調大概念,而大概念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學生應圍繞基本問題展開學習,而教師可以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基本問題。
例如,“如何創作一件校園雕塑”這一核心問題,可以衍生出指導各個環節的子問題,如“雕塑的美感是如何體現的?”(欣賞)“雕塑制作有哪些技法?”(技法)“我如何繪制雕塑的草圖?”(構思)“我怎么用雕塑技法表達主題?”(創作)“怎么評價自己創作的校園雕塑?”(展評)。這些小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生能夠以項目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深度學習,獲取隱藏在問題背后的學科知識,進而生發出“基于基本問題一解決問題一發現新問題一解決新問題”的任務系統,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學習的熱情。
(三)優策略 思維融合,“匯”多元
在項目化美術學習中,思維融合是推動藝術創新和創作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不同藝術形式的技法和創作理念融合在一起,學生不僅能拓寬自己的創作視野,還能在實踐中探索多種表達方式,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項目化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討論等環節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僅應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構建美術核心素養,還應按照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按照“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邏輯設計“大單元教學計劃”、設計各環節的具體美術實踐活動,進而與五大美術核心素養相互對應,環環相扣。
單元學習活動是落實學習目標的保障。例如,在校園雕塑設計的項目化學習中,該項目涉及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創意實踐等多重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在創作校園雕塑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系列學習任務。第一,在情境創設中激發學生的文化感悟;第二,在經典傳承中引領學生的藝術思維;第三,在技法訓練中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第四,在構思草圖中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第五,在作品創作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第六,在作品展示中深化學生的文化認同。各環節的小單元根據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分配課時量。教師應設計每個環節的教案、學習任務單、評價量表,使學生形成有吸引力、有效的學習計劃。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等方式探究體驗,在完成作品的同時,全面提升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
(四)重評估一一優化反響,“襲”模式
項目化學習模式為美育學習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設計與實驗路徑。項目化學習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美育學習方法,增強創意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能力。項目化學習倡導基于生本理念設計學習任務。教師應指導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創作”;學生不是學會知識和技能后再去創作,而是圍繞著情境化創作的主題,在創作的過程中尋找自己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在“做中學”,從而在欣賞、技法、構思、創作時不斷創新[3]。
具有主題的項目化學習將懸浮的美術知識技能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相聯系,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愉悅感中獲得美術學習價值。教師應考查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業成果等方面的表現。依據“主題一鑒賞一技法一構思一創作一展評”每一環節的學習任務,教師應以學習任務單的方式明確鑒賞報告、臨摹作業、創作草圖、成果作品、分享展示等環節的學習任務和作業要求。教師還應根據學習任務單的要求設計出各環節的評價量規。評價量規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是連接教學與評價之間的重要橋梁4。將評價嵌入學習的全過程,可以在監控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高中美術課程的評價量規見表1。
表1高中美術課程評價量規

三、藝術踐新:“啟”路徑,“新”體驗
美育在踐行創新中應尋找新的表達方式與實踐路徑,可以通過項目化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可以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
(一)踐行·領先,“導”實踐“行”策略
高中美術教學中通過實踐推動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人理解,并通過實踐經驗反哺理論體系的完善。項目化學習以實踐為導向,通過項目驅動的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推動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實現對理論的深人理解和創新應用。幫助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提升藝術素養與創新能力。
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美術史、構成理論、色彩學等理論知識,在學習風格和流派時,學生可以通過實踐創作某一風格或流派的作品,進一步理解并體會該風格的藝術語言與表現技巧。如在AI技術與傳統媒介融合項目一本地織帶首飾藝術創作中,學生可以在了解本地民間美術藝術特點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化工具進行創作,探索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從而啟發創新思維。
在此過程中,實踐導向的學習流程模式不僅幫助學生提升了藝術素養,還推動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持續優化與升級。
(二)藝術·并舉,“體”過程“傳”文化
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參與項目、解決問題,進而提升藝術技能與綜合素養5。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設計,還是思維與創意的體現。學生更是能夠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和傳達文化的內涵。這種學習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藝術素養,還塑造了其跨文化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如校運動會獎牌的設計,學生可以參加具有明確指令和目標的作業驅動式體驗活動,在這種體驗活動中探索設計元素如何體現運動精神,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建構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通過深度解讀文化內涵與路徑的轉向相結合,可以培養學生在藝術創作中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實踐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創作空間,項目化的學習路徑則推動學生超越傳統的創作框架,探索新的藝術形式。這一過程中,學生在不斷變化的藝術世界中獲得了找到自己創作道路的能力。這種學習模式為學生未來的藝術實踐和創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運動獎牌設計中的學習單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入口。通過鑒賞作業、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學生可以拓展創意思維和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語言表達和獎牌制作,學生可以形成個人觀點和作品;課堂中通過探究式學習,利用開放性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深度思考,達到體藝跨學科視覺形象之美與精神之美的“共情”學習目標。
項目化學習既是提升學生藝術創作技能的關鍵,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優化項目化學習過程,提供個性化支持,能夠鼓勵學生持續進步。學生能夠在美術創作中不斷突破自我,獲得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創作思維。這種動態的學習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個人成長,還推動了美育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例如,美術學科教學與學校學生發展中心聯合行動,向全校師生發起校園第十一屆運動會獎牌征集令。以“體育 + 美育”的跨學科課程,可以使學生體驗“設計師一樣設計的過程”,并制作運動會獎牌。學校鼓勵主動參與運動、堅持運動、熱愛運動的學生,嘉獎他們勇于超越自我、勇敢拼搏的體育精神。
(三)新藝·共生,“創”成果“新”文化
項目化學習的實踐成果展現了學生在藝術創作中的綜合素養。通過作品的展示與批判性反思,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藝術的理解,還能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與社會意義,推動學生個人藝術持續進步。
例如,在藝術展覽中,學生的藝術作品可以通過集體展覽或個人展覽的形式呈現。在展覽中,學生可以通過與觀眾的互動獲得反饋,進一步深化對個人成果的理解。
藝術創新是美育項目化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其關鍵在于如何通過對創作手法、思維方式、材料的不斷探索和實踐,推動作品的更新和突破。這不僅依賴傳統技法的突破,還需要對思想、觀念和文化進行突破。通過在美術項目化學習中探索新技術、新材料、新形式和新理念,學生可以開拓獨特的創作路徑。
例如,數位屏在藝術創作中逐漸被廣泛應用,藝術家可以通過這些技術進行創作,獲得沉浸式的藝術體驗。在高中欣賞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數位屏設備,將作品與現實環節融合,探索新路徑。
項目化學習豐富的成果也促進了學生藝術視角的日漸豐富與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探索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媒介,還能夠通過反思與互動來深化對藝術的理解。通過美育項目化學習,學生不僅獲得了創作技巧,還能從社會、文化、科技等多維視角出發,拓展自身的藝術表達方式,從而創作出富有深度、思想性與創新性的作品。
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形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其可以通過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學習。通過項目化學習,尋找課本知識和學生內心學習動力的切入點,能夠優化適合每位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之路,使每位學生都享有更多出彩的機會。
四、結束語
本文重點構建了“掘·塑·啟”三個關鍵環節組成的美術教學模式,將“藝術本質”“創作內容”和“傳播路徑”三個階段有機串聯,形成了培養學生藝術創新能力的鏈條。“挖掘”環節主要通過梳理藝術發展脈絡和融合多種表現形式,幫助學生建立更立體的藝術認知;“塑造”部分借助小組協作和遞進式問題設計,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創作;而“啟程”階段則利用公開展覽和數字傳播技術,將教學成果延伸到社會層面。此模式以真實任務場景突破傳統課堂中知識零散的問題,將長期教學單元與持續評價機制相結合,實現了基礎知識掌握與創新能力提升的相互促進。通過項目化學習驅動,不但能提升高中學生圖像識讀、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的能力,還能將課堂產出轉化為實際應用,形成從個人創作到集體展示再到社會反饋的完整閉環。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評價體系仍需要進一步完善。當前的評價體系更多地關注操作技能層面的考核指標,對于學生在項目中的動手能力、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文化認同等不容易量化的素質,需要開發更有效的測量工具,以便為進一步推進項目化學習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與“藝術實踐能力”的雙向轉化提供數據依據,為教學創新提供反思空間。
參考文獻:
[1][蘇聯]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大根.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J].新課程評論,2019,(03):90-98.
[4]胡知凡.高中美術學科深度學習中的持續性評價研究[J].教育參考,2022,(03):5-12+22.
[5]美]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閆寒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胡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