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9-0019-03
一、綜合材料造型和美術創作之間的百年歷史與發展
在20世紀,與綜合材料造型交互作用的美術創作重新定義了非傳統材料的使用,有效地教人們如何重塑藝術形態和方法,并為其中不斷生產和創造出來的持續創造力、資源利用和日常材料的價值取向做出了實驗性實踐等。
(一)1916—1924年的藝術家
1916一1924年的藝術家是最早接受綜合材料造型的藝術家。他們在美術創作中不斷地瓦解和放棄曾經主導生活各種價值與規范的意義標準,幫助人們轉變了美術創作焦點。藝術家試圖突破常規的美學和意義標準,思考什么可以被視為藝術,而不是嚴格強調技術、技能,這就挑戰了藝術必須具備技巧或固有價值的觀念。藝術家將個性化價值因素作為重要媒介,進而對現成物品重新定義結構,使其成為藝術品。人們發自內心地重新審視日常材料的價值、倡導想象力優于技術開始影響藝術實踐,促使藝術更廣泛地接受非傳統材料及其創作過程,模糊了日常物品與藝術的界限,為未來對非傳統藝術材料的探索鋪平了道路[]。
(二)1924—1940年的藝術家
1924年對于藝術家來講是最為關鍵的時間節點,象征著達達主義向超現實主義發展過渡,見證了綜合材料藝術由邊緣實驗轉變成主流表達。這一階段,安德烈·布勒東發布《超現實主義宣言》,積極弘揚“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這一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托非傳統材料的使用。事實上,綜合材料的藝術實驗源于1908年,畢加索、布拉克在立體主義探索中將墻紙、樂譜、沙子等常見材料以拼貼的方式入畫,形成了獨特的質感與現實層次。此種拼貼美學藝術也將常規繪畫平面模式打破,凸顯了物質的藝術表達特性。
漢娜·霍赫、庫爾特·施威特斯作為達達主義者,將材料試驗推向更激進的層面。庫爾特·施威特斯設計的“美爾滋”系列作品,就是通過采集廢舊車票、碎木屑、金屬片等物品,利用物品結構、重組等方式,使這些廢舊物品充滿詩意。此種藝術設計模式不但挑戰了傳統藝術提倡的精英主義,而且對當時的歐洲破碎現實進行了完全展現。達達主義材料的造型藝術設計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壁壘,對藝術的永恒價值進行了質疑。同時,超現實主義者在材料探索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過對弗洛伊德精神進行理論物質化分析,制造潛意識意象。例如,薩爾瓦多·利達在《記憶的永恒》作品(如圖1所示)設計中,盡管運用了傳統油畫技巧,但是通過對材質肌理進行心理暗示性設計,對后續綜合材料藝術設計進行了語言加持。馬克斯·恩斯特運用“拓印法”“刮擦法”,借助材料本身的紋理屬性,設計了充滿創意的圖像,形成了“偶然性”設計原則。由此證實,綜合材料不僅是藝術表現的重要媒介,還能成為連接意識與非意識、理性與非理性的重要載體。
圖1薩爾瓦多·利達《記憶的永恒》

在亞洲地區,日本民藝運動倡導者柳宗悅盡管未踏入前衛藝術營地,但是其對傳統工藝材料極為關注,為綜合材料藝術設計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柳宗悅強調“用之美”的哲學思想,去除實用器物與純粹藝術的階層差異。此種思想也對物派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此時,國內藝術家林風眠嘗試將水墨材料與民間材料有機融合,探索中西藝術融合的多種路徑。雖然這一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綜合材料理念,但是為現代藝術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表1所示為1924一1940年綜合材料藝術發展的基本特征與代表作。
表11924一1940年綜合材料藝術發展的基本特征與代表作

(三)1940-1950年的藝術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進了藝術材料和優秀人才的區域性流動,加快了綜合材料藝術的跨國發展。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歐洲前衛藝術家流竄美國,將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材料實驗觀念帶入紐約,形成抽象表現主義。杰克遜·波洛克創作的“滴畫”盡管在傳統形式上保留了繪畫傳統,但是使用了工藝油漆、沙子等材料的融合技法,使綜合材料造型得以深人發展。
在戰爭期間,物資極為緊缺,推動了替代性材料的創造應用。亨利·摩爾在倫敦閃電戰中,利用蠟筆、水彩、紙拼貼等方式,將扭曲人體記錄了下來。材料自身的脆弱屬性與悲傷設計主旨相呼應,使觀賞者形成情感共鳴。綜合材料藝術受政治機制影響,形成了多元發展趨勢。在社會主義領域,材料試驗引起政治實用主義的關注,藝術設計被要求為社會教育而服務。而與其相比,西方藝術領域在“馬歇爾計劃”的文化策略引導下,促進了材料試驗的國際化發展。
(四)1950-1960年的藝術家
1950一1960年是綜合材料藝術從實驗語言轉變成系統藝術運動的重要時期。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競爭,推動了材料創意設計的進一步發展。賈斯珀·約翰斯在《旗幟》作品設計中,運用蠟畫方法,把報紙碎片封存于美國國旗的圖像中,利用材料自身的物質屬性與符號特征,形成了獨特的張力關系。這不單單是作者對國家象征的解構分析,還是對繪畫自身的創新設計。這種將政治比作材料實驗的融合方法,也為波普藝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在此階段,我國材料試驗展現出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雙重痕跡。在官方藝術系統下,中央美術學院沿用徐悲鴻提出的寫實主義,但是進行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在“579瓷”作品創作中,創作者通過改變釉料配比與燒制技術,在政治題材限制下探索新思路。國內藝術家缺少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認知與了解,綜合材料藝術還沒有產生系統運動。但是林風眠等藝術家在20世紀50年代后創作的“彩墨畫”,將水墨與礦物顏料相互混合,為國內綜合材料的探索做出了貢獻。
(五)1960-1970年的藝術家
在20世紀60年代,藝術家將非傳統藝術媒介(如鋼鐵、混凝土、光燈、塑料等工業材料)的物理特性和質感直接呈現出來,探索其造型形式、空間和材料物理性。在美術創作中,藝術家按照藝術層次的確立,被鼓勵關注形式元素,如形狀、顏色和質感等,進而使用綜合材料。藝術家開始更加注重理解材料的本質及其與空間的關系,這就意味著個體對藝術物質性的關注超越了歷史。他們關注大規模生產、過度消費和物品的價值等,并參與對雕塑和裝置藝術實踐的欣賞。
(六)1970-1980年的藝術家
藝術家通過使用畫布、紙張和木材等傳統材料及金屬、塑料、布料和自然元素等綜合材料,在探索綜合材料的同時,探索藝術與物質世界之間的關系。藝術家關注非傳統材料改變、瓦解、重構的動態過程,以發現日常物品和現成材料中的美與意義。藝術家通過個人修養的內化,并采用更加智力化和觀念化的方式進行創作實踐,將他們的思想或傳達的特定觀念與使用的文字、指令和其他媒介結合在一起。
(七)多元藝術形態發展(20世紀90年代至今)
隨著技術的發展,藝術家探索將傳統媒介相結合的新方式。該方式優于獨自存在的傳統媒介,如繪畫、雕塑等與非傳統材料(如數字媒體和工業材料等)的結合。這種新方式使綜合材料與數字元素相結合,強調高雅與通俗文化的融合以及日常生活的納入。在21世紀00年代和10年代,綜合材料裝置藝術還結合了聲音、視頻、雕塑和數字藝術等多種元素,具有更強的沉浸感和動態性。人作為創造性的主體,不斷突破藝術表現的邊界。Instagram(一款社交應用,照片墻)、TikTok(抖音短視頻國際版)等社交媒體平臺使藝術家能夠接觸到更廣泛的觀眾,并嘗試使用新的數字綜合材料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實踐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其解讀視角還隨著主體獲得和實現能力的差異為觀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體驗。綜合材料造型藝術的多元藝術形態和過程,在橫向空間性與縱向時間性上不僅影響了如今藝術家對數字與新媒體藝術的實踐,還使其擁有更開放、實驗性和包容性的藝術創作。
二、綜合材料造型的觀念提升分析
綜合材料造型的實踐應用在可持續性范疇內促進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參與,不僅豐富了美學體驗,還與更廣泛的生態問題相聯系1。在藝術設計中,綜合材料造型的應用是其在美學層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綜合材料造型具有跨學科特性,鼓勵來自設計、技術和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相互交融。如何轉化材料和創意從而塑造可持續性的新思維方式,是將創作置于全球可持續性對話框架中的有效途徑。從倫理角度來看,材料的選擇、生產方式以及視覺吸引力等自我創造的可能性,還與資源使用、廢物處理和生產過程的環境足跡密切相關
三、綜合材料造型與環境親和之間的關系
在自然與人造材料的和諧融合、感官參與和多樣性、可持續性與生態和諧、營造地方感和時代感、心理益處、自然融入藝術環境等方面,綜合材料造型擁有流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第一,在環境親和設計中,將木材、石材、植物等自然材料與玻璃、金屬、混凝土等現代或合成材料結合,強調多元差異中的個體性和可能性。第二,在環境親和設計中,因為金屬、玻璃和陶瓷等存在創造開闊感、干凈、平滑的表面以及反射光線,所以需要形式上的木材和石材等活體元素、自然材料提供觸感上的特質,以便進一步激發觀賞者互動、豐富其感官體驗、增強其感官的參與感,使作品具有質感、顏色、聲音甚至氣味以及隨時間變化的生命周期,進而豐富觀賞者的空間體驗。第三,環境親和設計的一個關鍵原則是可持續性。藝術家應選擇可持續、環保的材料選項,綜合材料的整合都需要體現和貫穿這個原則。第四,創造一個既富有時代感又具有永恒感的空間,使作品具有真實性和根植感。第五,在環境親和藝術中,自然元素與人造元素的結合不僅能為觀賞者提供心理益處,喚起舒適感、安全感和歸屬感,還可以營造多樣性、復雜性和豐富感。第六,在環境親和設計中,不限于傳統的綜合材料可以融入活體元素,使自然成為日常生活中更為重要和動態的組成部分。例如,苔蘚、植物、水景等活體元素能夠創造出利他性的自然聯系。將自然元素與現代或工業材料相融合是一種綜合材料造型再設計與環境親和關系相對確定的理念。環境親和強調通過選擇融合自然的合成材料,使人類與自然的內在聯系進一步增強。環境親和設計的組成部分如圖2所示。
環境親和設計的組成部分
圖2環境親和設計的組成部分

四、案例分析
本文以一幅有機玻璃字母組合再設計作品的制作過程及展示為例,研究揭示了綜合材料造型的創新潛力。有機玻璃作為一種多功能且耐用的材料,是該作品字母設計的主要組成部分。用廢棄有機玻璃字母再設計創造字形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理解該材料的特性一透明性、光線擴散能力和可塑性。有機玻璃與其他材料的融合能夠使作品展示出強度、柔韌性或美學等預期效果。通過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本文探索了有機玻璃字母組合如何在滿足結構完整性、美學和諧性的需求方面發揮作用,它的反射性和半透明特性如何依據融合這一概念創造出動態、富有視覺沖擊力的效果并與照明元素協調工作,從而根據觀眾的視角變化改變其對物體的感知。
五、結束語
綜合材料的理念具備獨特的美學特質,其造型機制挑戰了形式、質感和結構定義等傳統觀念。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反思性參與以及綜合材料造型的形式多樣性,能夠深化作品并使其具有更廣泛的語境。
參考文獻:
[1]宋虎虎.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的視覺符號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23.
[2]趙超越.綜合材料在裝飾畫中的應用性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責任編輯:薛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