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9-0115-03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如剪紙、魯繡、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等。這些民間傳統藝術是齊魯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它們不僅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信仰,還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基因與精神標識,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膠東大鼓作為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在圖案方面,膠東大鼓的鼓面常繪制有傳統的吉祥紋樣,如龍鳳、祥云、瑞獸等。這些圖案不僅具有裝飾性,還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色彩運用上,這些圖案多采用紅、黃、藍、綠等鮮艷的色彩,其色彩對比強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以體現齊魯人民熱情、豪放的性格特點。在造型上,膠東大鼓的鼓身通常為圓柱形,鼓面較大,鼓身較矮。膠東大鼓的這種造型便于演奏者敲擊,同時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然而,在全球化、現代化以及數字化快速發展的當下,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 Pl方面,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轉變,使得傳統藝術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逐漸失去了部分受眾群體,市場需求萎縮;另一方面,傳統的生產方式、傳播手段以及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導致民間傳統藝術傳承后繼乏人,發展動力不足。
與此同時,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力度重塑著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催生了數字新質生產力。數字新質生產力具有創新性、高效性、融合性、開放性等顯著特征,為各行業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對于齊魯民間傳統藝術而言,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出現,為其突破發展困境、實現創新性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2。深人探究數字新質生產力對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的賦能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簡介
(一)山東民歌
山東民歌歷史悠久,題材廣泛,涵蓋了勞動號子、山歌、小調等多種體裁。山東民歌旋律優美,風格多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抬木號子》《打夯歌》等勞動號子的節奏強烈有力,與勞動節奏緊密配合,起到了協調勞動動作、鼓舞勞動熱情的作用。山歌則音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舒展。例如,沂蒙山地區的《沂蒙山小調》以優美的旋律和質樸的歌詞,描繪了沂蒙山區的秀麗風光,抒發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成為山東民歌中的經典之作。小調形式規整,旋律流暢,歌詞內容豐富多樣,涉及愛情、生活、傳說等諸多方面,如《繡荷包》《畫扇面》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性。
(二)山東秧歌
山東秧歌中的鼓子秧歌主要流行于魯北地區。男性舞蹈動作剛勁有力,以跑場、舞蹈動作展現磅礴氣勢,且角色多樣,包括傘、鼓、棒、花等。海陽秧歌起源于海陽市,具有濃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其動作靈活多變,表演內容豐富,角色眾多,如藥大夫、霸王鞭、花鼓等,是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膠州秧歌在膠州市一帶盛行,以柔美流暢的動作、歡快熱烈的氣氛著稱,其舞蹈動作具有“三彎九動十八態”的特點。演員身體曲線優美,扇子舞動變化豐富,通過舞蹈動作和表情講述故事。這三種秧歌并稱為“山東三大秧歌”,它們各具特色,共同展現了山東秧歌的獨特魅力,是齊魯民間舞蹈的杰出代表[3]。
(三)呂劇
呂劇起源于山東博興、廣饒一帶,由山東琴書發展而來,是山東地區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呂劇主要的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合稱“呂劇四大件”。呂劇唱腔優美動聽,表演質樸真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呂劇的傳統劇目有《小姑賢》《小借年》等90余種。現代戲《李二嫂改嫁》通過對李二嫂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傳統禮教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該劇將劇目的美學風格與劇種的美學風格高度統一,深受觀眾喜愛,榮獲“山東十大經典劇自獎”。
(四)魯繡
魯繡是山東省著名的傳統刺繡,屬我國“八大名繡”之一,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它取“蘇、粵、蜀、湘”四大名繡之長,又獨具一格。魯繡作品擅長表現我國書畫的筆墨效果,清雋淡雅、質感逼真、風格粗獷中見精微。魯繡最有代表性的品種是濟南發絲繡,其在繡制過程中摻入頭發,使繡品具有特殊的亞光效果,在繡人物時格外細膩。魯繡的針法豐富多樣,包括平針、結針、盤針、打籽、納錦、網繡、辮子股繡等。通過不同針法的運用,能夠表現出不同的紋理和質感。魯繡色彩搭配注重古樸典雅,多選用紅、藍、綠、黃等傳統色彩。這些色彩相互映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4。魯繡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承載著齊魯地區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悠久刺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的特點
(一)鮮明的民俗性
齊魯民間傳統藝術與當地的民俗活動緊密結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它貫穿人們的日常生活、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面,具有強烈的民俗功能。在春節期間,山東各地會舉辦盛大的秧歌表演、舞龍舞獅等活動。這些藝術表演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還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寓意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闔家幸福。例如,魯西南地區的民間織錦一一魯錦,其織造工藝和圖案紋樣都與當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魯錦的圖案多為傳統的吉祥紋樣,如龍鳳呈祥、鴛戲水、鯉魚跳龍門等。這些圖案在民間被賦予了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寓意,常被用于制作新婚嫁妝、嬰兒用品等,成為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質樸的民間性
齊魯民間傳統藝術源于民間,其創作者大多是普通的勞動人民。他們憑借著對生活的熱愛、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藝,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情感和對世界的認知。這種質樸的民間性使得齊魯民間傳統藝術具有貼近生活、真實自然的特點。例如,對于山東民間剪紙,其剪紙藝人大多是農村婦女。她們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剪出各種生動形象的圖案,如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這些剪紙作品造型簡潔、線條流暢,不追求華麗的技巧和復雜的構圖,卻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間趣味,展現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獨特感悟[5]。
(三)強烈的綜合性
齊魯民間傳統藝術往往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具有強烈的綜合性。許多民間藝術形式在表演或制作過程中,集音樂、舞蹈、繪畫、文學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給人以全方位的藝術享受。山東呂劇作為齊魯地區的重要戲曲劇種,以山東琴書為基礎發展而來,既有優美動聽的唱腔,又有生動活潑的舞蹈動作。同時,通過演員的表演和舞臺布景,山東呂劇展現出豐富的故事情節,將音樂、舞蹈、戲劇表演、文學等元素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例如,濰坊風箏是精美的民間手工藝品,具有獨特的造型和絢麗的色彩,體現了民間繪畫藝術的特點。在放飛過程中,濰坊風箏又與天空、自然環境相融合,成為一種動態的藝術表演,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文學寓意,是多種藝術形式綜合的體現。
三、齊魯民間傳統藝術創新性發展的路徑
(一)推動數字化生產變革
為推動數字化生產變革,齊魯地區需要構建數字化生產平臺,針對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的特點與發展需求,搭建集設計、生產、銷售、管理于一體的綜合性數字化平臺。例如,對于魯繡產業,該平臺可以匯聚魯繡設計師、繡工、原材料供應商以及下游經銷商等產業鏈各環節主體。設計師在平臺上發布融合現代時尚元素的魯繡設計方案,繡工根據自身技能水平與時間安排承接訂單任務,原材料供應商實時更新原材料庫存與產品信息,進而保障物料供應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訂單需求、生產進度、產品質量等信息進行實時監控與智能調度,優化生產資源配置,提高生產協同效率。同時,平臺需要引入數字化刺繡設備,與傳統手工繡藝相結合,在保證魯繡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滿足市場對魯繡產品的規?;枨?。
推動數字化生產變革也需要優化生產流程,運用數字技術對傳統民間藝術生產流程進行精細化梳理與優化。例如,濰坊風箏的傳統制作流程包括扎制骨架、繪制畫面、裱糊等多個環節。在設計環節,借助數字技術,并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進行風箏造型與圖案設計,設計師可以快速生成多種設計方案。通過運用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對方案進行效果展示,提前評估設計的可行性與美觀性,提升設計效率與創意水平。
(二)創新數字化傳播策略
創新數字化傳播可以開展線上沉浸式展覽,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打造線上虛擬展廳,為齊魯民間傳統藝術搭建一個永久在線、永不落幕的展覽平臺。例如,在剪紙藝術展覽中,觀眾通過電腦或移動設備進入虛擬展廳,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展覽空間;可以360度全方位觀賞剪紙作品,通過點擊作品獲取詳細的作品介紹、創作背景、技法演示等信息。利用AR技術,觀眾還可以將手機攝像頭對準現實場景,讓剪紙圖案在現實環境中“活”起來,如立體的剪紙動物在屏幕中跳躍、飛舞,增強展覽的趣味性與互動性。線上沉浸式展覽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全球觀眾都能隨時隨地參觀齊魯民間傳統藝術展覽,提升了民間藝術的傳播廣度與深度。
齊魯民間傳統藝術還可以結合現代數字技術,開發具有互動性、趣味性的民間藝術體驗產品。例如,通過開發以濰坊風箏為主題的手機游戲,玩家可以在游戲中模擬制作風箏、放飛風箏的過程,了解風箏的歷史文化、制作技巧以及放飛原理。通過完成游戲任務、解鎖成就等方式,玩家能夠加深對民間藝術的認知與理解。通過利用體感技術,可以打造線下民間藝術互動體驗空間。例如,科技館、文化場館等可以設置魯繡互動體驗區;觀眾通過手勢、動作控制虛擬繡針,體驗魯繡的刺繡過程,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這種數字互動體驗產品,能夠有效吸引年輕群體的關注,激發他們對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的興趣,促進民間藝術的廣泛傳播。
(三)促進數字化產品創新
1.開發數字藝術品
對齊魯民間傳統藝術作品進行數字化轉化,并借助區塊鏈技術,可以開發數字藝術品。例如,將精美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剪紙作品等制作成數字圖片、數字動畫等形式。通過區塊鏈加密技術進行確權,能夠確保數字藝術品的唯一性、不可篡改以及可追溯性,為其賦予收藏價值。數字藝術品具有可復制、可傳播、收藏便捷等特點,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平臺購買、收藏,打破傳統藝術品收藏門檻高、流通不便的局限,為民間藝術家開辟新的收入渠道,同時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擁有珍貴的民間藝術作品,促進民間藝術的傳播與推廣[7]。
2.創新數字文創產品
齊魯地域應結合現代生活需求與流行文化元素,以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為主題,開發豐富多樣的數字文創產品。例如,齊魯地區可以設計以濰坊風箏、魯繡為元素的手機壁紙、手機殼、表情包等數字周邊產品,進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表達的需求;開發基于民間藝術故事的數字音樂、有聲讀物,通過音頻形式傳播民間文化;利用VR、AR技術,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產品,如打造以齊魯民間傳說為背景的AR互動小說、VR體驗游戲等,讓用戶在娛樂中深入了解民間傳統藝術的內涵,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有機統一。
四、結束語
數字新質生產力為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與廣闊空間。本文分析了數字新質生產力對齊魯民間傳統藝術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意義,探究了以數字新質生產力賦能齊魯民間傳統藝術創新性發展的路徑,以期為齊魯民間傳統藝術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付.齊魯民間吉祥魚紋樣的民俗內涵探析[J].天 工,2024,(13):90-93.
[2]邢楠楠,趙艷娟.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保護路徑研究——以齊魯地區為例[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3,(06):114-118.
[3]劉瑞婷.山東民間舞蹈“彈鼓舞”藝術特征與傳承發展路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3.
[4]魏雪.齊魯民俗在伏里土陶中的作用與藝術表現[D].景德鎮陶瓷大學,2022.
[5]趙龍.齊魯民間藝術傳播的新媒介- 一基于非遺動漫化的文化創新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22):104-105.
[6]李愛香,李明洋.“互聯網 + ”視域下齊魯守藝人傳統民藝傳承創新平臺的建設與開發[J].教育現代化,2019,6(81):313-314.
[7]宮麗娜.齊魯民間傳統技藝的發展與變遷一 一以高密撲灰年畫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24):314-315.
(責任編輯:趙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