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圖書館作為高校圖書館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正逐步從概念走向實踐。文章旨在探討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理論,分析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案例,總結經驗與挑戰,為高校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通過文獻回顧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文章深入探討了智慧圖書館的內涵、功能、技術支撐以及服務創新,旨在構建一個開放、智能和以用戶為中心的高校圖書館生態系統。
關鍵詞:智慧圖書館;高校圖書館;信息技術;服務創新;用戶中心
中圖分類號:G27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智慧圖書館在傳統圖書館的基礎上,將信息技術與圖書館服務深度融合。智慧圖書館不再局限于文獻的簡單存儲和借閱,而是緊跟新技術發展趨勢,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加強圖書館服務建設,建立穩定、安全的技術支撐體系,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務。在高校,智慧圖書館的作用非常顯著,它不僅是信息資源的存儲中心,還是高校師生學習、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場所,應有效貼合師生高效、便捷和個性化服務的需求。智慧圖書館通過提供豐富的數字資源和便捷的信息服務平臺,有效支持了教學和科研活動,促進了知識的創新與傳播。構建高校智慧圖書館不僅是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還是高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術研究和知識創新的重要途徑。
一、智慧圖書館的理論框架
智慧圖書館的核心宗旨是以用戶為中心,強調服務的個性化和智能化。其技術支撐包括但不限于:
1.大數據技術:用于分析用戶行為,提供精準推薦服務
在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歷程中,大數據技術成為其重要的技術支撐之一。大數據技術通過對用戶大量閱讀數據、檢索歷史和在線行為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將所采集的數據與對應的用戶信息匹配,了解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偏好,分析用戶行為和構建用戶畫像,用來發掘用戶的興趣和潛在需求,預測用戶的需求趨勢,為精準推薦服務提供數據支撐,如推薦相關圖書、針對制定個性化服務等。圖書館可以依據大數據分析結果,設計個性化的推薦系統,通過短信或某信為用戶推送定制的閱讀推薦。智慧圖書館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用戶行為,不僅能提供精準的推薦服務,還能增強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
2.云計算:為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提供彈性資源
云計算是一種具有靈活性和可拓展性的技術,提高了智慧圖書館對于海量數據的存儲和處理能力。利用云計算技術,智慧圖書館可以將館內文獻、書籍等資源數據備份在云端,降低了圖書館存儲和維護的成本負擔,優化了數據的存儲和管理體系,同時云計算技術還可以為圖書館提供備份和恢復功能,確保資源的安全與完整。它方便用戶通過網絡隨時隨地訪問和調用圖書館資源,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用戶可以輕松獲取信息需求。云計算技術的拓展性使圖書館能夠根據實際需求快速調整服務能力,提供了彈性的資源處理方式。針對圖書館中復雜的數據處理要求,憑借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云計算技術為智慧圖書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數據支撐。
3.物聯網:實現圖書館資源的智能化管理
物聯網技術集成了射頻識別(RFID)標簽、全球定位系統、紅外傳感器和激光掃描器等相關信息傳感器,遵循特定的協議,將這些設備接入互聯網。通過智能設備之間的信息交互,實現了對各類物體的精準識別、動態追蹤、空間定位、高效管理以及實時監控。物聯網技術是智慧圖書館實現資源智能化管理的重要工具。通過物聯網技術,圖書館能自動化管理書籍的借還等流程,減少人力資源消耗,同時借助感知技術和網絡互聯,圖書館可對圖書標記,實時監控圖書位置與狀態,防止圖書丟失。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物聯網還包括在館內環境監控方面的應用,感知溫濕度變化,自動調節館內環境相關參數,提升用戶體驗感和舒適度。圖書館借助物聯網提高了圖書資源的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使圖書館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4.人工智能:提高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使智能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實踐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大層面:
一是智能化管理。二是智能化服務。智能化管理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圖書館管理的智能化,智能圖書館能夠實現書籍的自動分類、排序以及入館流程的自動化等功能。從智能化服務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主要體現在用戶自助借閱歸還服務的便捷性得到顯著提升以及通過智能推薦系統實現個性化閱讀體驗,讓讀者能夠享受到更加高效、個性化的服務體驗。人工智能技術不僅促進了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轉型,還進一步推動了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發展。
二、智慧圖書館的功能與服務
1.智能檢索: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多語種、多維度的信息檢索
與傳統檢索服務相比,智能檢索借助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大數據為支撐融合用戶特征與資源相關性,提升檢索結果的智能化和精確化。智能檢索秉持以用戶為核心的原則,結合用戶的動態行為數據,以此為基礎,分析出用戶的個性化信息偏好,系統能支持多種語言,綜合考量時間、作者和主題等多個維度,按照用戶的具體需求,快速篩選出目標資源。除此之外,系統依據用戶對于檢索結果的實際評價及反饋機制,展開推理和自我優化,確保在用戶檢索查詢時智慧圖書館能夠準確理解用戶的查詢需求,進而精準匹配并提供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顯著提升用戶體驗和信息檢索效率。
2.個性化推薦:基于用戶歷史行為和偏好,提供定制化的資源推薦
個性推薦系統通過收集和分析用戶的借閱歷史、搜索習慣及反饋信息等數據,深度挖掘用戶行為心理,能夠精確地描繪用戶的閱讀偏好和信息需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推薦算法技術等,智慧圖書館能夠識別用戶的潛在興趣點,從而提供針對性強的定制化閱讀推薦,并精準匹配和推薦給用戶,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種基于用戶歷史行為和偏好的個性化推薦,不僅顯著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還有效地引導了用戶探索新的知識領域,拓寬了用戶的視野。
3.虛擬參考服務:通過在線平臺,提供24小時的咨詢解答
智慧圖書館通過在線平臺實現了24小時的信息咨詢服務,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虛擬參考服務平臺。此平臺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特別是對于遠程用戶或時間受限的用戶而言,能夠隨時獲得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智能問答服務,還能根據用戶的歷史咨詢內容和行為習慣,預測用戶接下來的信息需求,為用戶提供精確的信息推薦。此外,在虛擬參考服務中加入“轉人工”服務,避免回答與詢問不匹配的情況,工作人員在線實時響應用戶的咨詢需求,進一步優化虛擬參考咨詢服務。
4.智能化管理: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圖書自助借還、座位預約等功能
智慧圖書館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一系列智能化管理功能,包括圖書的自助借還、座位預約和智能環境監控等功能。智慧圖書館能夠通過對射頻識別技術的使用,做到圖書的快速識別與自動化處理,實現圖書的自助借還功能。用戶僅需將圖書放置在自助借還機上,系統便會自動完成借閱或歸還操作。座位預約服務是智慧圖書館結合物聯網傳感器技術,可以提供在線座位預約服務。這一系統可以實時顯示圖書館內的座位使用情況,用戶通過移動設備即可遠程查看并預定空閑座位。智慧圖書館還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達到智能環境監控的效果,環境監控系統實時監控館內環境參數,為用戶營造舒適的環境。
5.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圖書館資源采購、空間規劃等提供決策依據
智慧圖書館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圖書館空間規劃、圖書館館員人數分配和資源采購等提供決策依據。例如,大數據分析技術可通過分析用戶的借閱習慣、檢索歷史和個性化需求,幫助圖書館掌握哪些類型的書籍和資料更受歡迎,以科學輔助決策,可以為圖書館資源采購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優化館藏結構,保障資源的多樣性與時效性,從而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提升圖書館的服務品質。
三、實踐案例分析
選取國內外若干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成功案例,分析其建設過程、技術應用、服務創新及成效,為其他高校圖書館提供借鑒。
1.重慶大學智慧圖書館
(1)建設過程
在推進重慶大學“智慧校園”全面構建的戰略框架下,重慶大學校圖書館自2014年4月起率先啟動了面向未來的智慧化新一代圖書館系統構建工程。歷經一年的精心規劃與籌備,2015年底,該工程圓滿完成了包含三大核心數據平臺與四大關鍵應用系統的頂層架構設計工作。隨后,重慶大學圖書館攜手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深入實施了系統的集成與部署工作。經過緊張而細致的籌備,該系統于2016年9月22日面向全校師生及外部用戶開啟了公測,并于同年12月16日正式宣布投入運行,命名為“智圖”,標志著重慶大學圖書館正式邁入智慧化服務的新紀元
(2)技術應用
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
(3)服務創新
第一,數字文獻資產盤點。智慧圖書館對圖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等各類文獻的數據元素解析,并獲取其元數據,經過數據清洗之后導入數字文獻管理系統。第二,個人資源庫。具有文獻訂閱、教學課程資源庫與科研專題資源庫等創新服務內容。第三,學院數字圖書館。具有一站式高效檢索功能、科技查新及文獻傳遞等科研輔助服務功能,包含科研專題資源庫與課程文獻中心,同時增設了“個性化推薦”欄目。除此之外,還有一站式檢索、一站式管理與服務以及集成式館藏建設等。
(4)成效
重慶大學圖書館以讀者需求為核心驅動力,致力于深度融合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的管理體系,并同步優化讀者服務體驗與應用管理功能。通過精準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重慶大學圖書館精心打造了一個面向教學與科研領域的智慧圖書館門戶,該門戶直觀展現了信息資源的豐富性與便捷性,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智能的學習與研究環境。
2.南京大學圖書館
(1)建設過程
南京大學圖書館在智慧圖書館實踐進程中重點構建了三個板塊:一是實體空間的建造,是支撐智慧化信息服務的基礎。二是信息服務平臺的搭建。三是智慧服務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共同構成智慧服務體系的主體架構。
(2)技術應用
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其他數字化服務系統等。
(3)服務創新
智慧服務系列:“+”系列服務系統(Find+、Book+、Mobi+、Pad+、Subject+、Paper+)
(4)成效
南京大學智慧圖書館在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和創新過程中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3.丹麥技術大學(DTU)圖書館
(1)建設過程
從2017年起,丹麥技術大學圖書館開始將向智慧圖書館(DTU Smart Library)轉變。
(2)技術應用
物聯網、云計算、智能設備傳感器和數據分析工具。
(3)服務創新
DTU智慧服務:技術性場地、環保與經濟可持續性、開放數據存儲以及個人舒適度(智能監控設備等)四個方面。
(4)成效
丹麥技術大學圖書館為用戶提供了全方位服務,提升了用戶的舒適度和體驗感,滿足了用戶在學習、科研和商業等方面的需求,擴大了服務范圍和服務對象。
四、挑戰與對策
智慧圖書館建設面臨數據安全、技術更新和用戶接受度等挑戰。通過加強數據保護、持續技術迭代以及提升用戶培訓等策略,可以有效應對這些挑戰。
1.數據安全挑戰
數據技術在給智慧圖書館發展帶來巨大幫助的同時,也帶來了用戶隱私數據安全問題。圖書館集成大量個人信息與隱私,存在數據被泄露的風險。因此,必須加強數據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嚴格的訪問機制和防御措施,維護用戶的信息安全。
2.技術更新挑戰
智慧圖書館借助多種高新技術,如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提供智能化服務,隨著技術的發展,圖書館需要持續跟進技術發展趨勢,持續技術迭代,引進先進設備,以確保其服務質量。
3.用戶接受度挑戰
新技術的引入可能會影響用戶的適應程度,而用戶的適應程度和接受度直接影響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體驗。用戶培訓和指導有助于提升用戶接受度,幫助用戶熟悉智慧圖書館的各項功能。
五、結語
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成為推動高校圖書館服務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智慧圖書館借助高科技手段,通過智能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促進了圖書館與用戶、社區的深度融合。智慧圖書館將更加注重用戶體驗,通過數據分析精準把握用戶需求,提供更為精確的個性化推薦。高校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服務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不僅提升了服務效能,還推動了圖書館的社會化發展。未來,智慧圖書館將繼續跟隨技術發展的腳步,向著更智能、更開放的方向發展,成為高校知識創新中不可或缺的堅實支柱。
參考文獻:
[1]趙文娜.讓高校圖書館充滿“智慧”[J].文化產業,2024(20):112-114.
[2]于 歡,孫 青,易 靜,等.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式研究[J]. 江蘇科技信息,2022,39(31):45-48.
[3]李 丹.高校智慧圖書館特色化服務探析[J].科技資訊,2023,21(22):215-218.
[4]舒忠平.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校園分布式雙活數據采集系統[J].粘接,2021,45(02):106-110.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作者簡介:葉琦(1979—),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高校圖書館建設;李瑩(2004—),女,漢族,湖北監利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