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10/j. cnki. issn.1000-7210.2050040
Abstract:The“stamp-like”acquisition method incomplex areas results in fragmented three-dimensional seis mic data of a zone,with differences in energy,frequency,phase,and time between datasets. This poses chal lenges to region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Conventional pre-stack joint procesing helps address boundary splicing problems between 3Dblocksbutthe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inthe qualityof origi nal data across diferent blocks prevent full utilization of high-quality data and ultimately reduce imaging precision. In response to the greatly different seismic data in complex areas,this paper proposes a technical scheme of block and joint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based on key parameters of the zone. This method preserves the advantages of native bin processing for individual blocks while possessing the advantages of joint data for facilitating comprehensive studies.Meanwhile, it resolves the problems in conventional joint process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3Ddata,suchas“dificult blending of single-block processing\"and“insufficient fineness in joint pro cessing\". Case studies from the complex mountainous structural belt in Kuche and the Fuman East area of Tarim Basin demonstrate the efectiveness of this technical method. This method constructs joint data volumes by adopting building blocks,which supports the trap wellocation and basic geologicalresearch and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industrial sector.
eywords: block processing,3D joint processing,dynamic bending,key parameters of zon李亞林,段文勝,雷剛林,等,基于區帶關鍵參數統一的分塊與連片處理技術[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25,60(4):886-900.
LI Yalin,DUAN Wensheng,LEI Ganglin,et al. Block and joint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unified keyparameters of zones[J].Oil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25,60(4):886-900.
0 引言
在復雜地震勘探區,特別是在山地復雜構造區,由于油氣勘探的復雜性和風險性、地質認識的漸進性、需求的階段性、地震技術的迭代升級、地震工程的高成本等因素,通常為滿足油氣勘探需要而部署局部構造區的三維地震工區,這種\"貼郵票\"式、分期實施的地震勘探使每個油氣勘探開發區都積累了大量不同時期、不同觀測系統、品質各異的三維地震資料。近二十年,國內外學者對這些不同時期“郵票方塊\"的地震資料開展連片處理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功,形成了常規三維疊前地震連片處理技術系列。其思路是將多塊地震資料視作一個工區,開展疊前連片處理,通過統一定義連片網格、統一靜校正量計算、振幅一致性處理、地表一致性反褶積和子波整形、面元均化、連片疊前偏移等技術手段[1-5],得到連片處理成果。這種連片處理的優勢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避免了分塊處理中的多個邊界效應,改善了資料品質,特別是拼接部位的成像效果變好;二是增加了資料覆蓋次數和滿覆蓋面積,避免重復采集,提高了資料的利用率,節省了大量勘探投資。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遇到某些區塊連片資料成像精度不如原單塊處理成果的情況,這說明:有些三維地震資料不適合做連片處理。究竟什么樣的資料適合做疊前連片處理,怎樣才能實現合理的連片,少有學者研究或提及。
近年來,地震采集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其設計理念發展為面向區帶級,整體部署、分步實施,同時兼顧勘探開發、新老資料和深淺層,主要目的之一是打造區帶級的連片數據體。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上述傳統疊前連片資料處理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通過大量的研究與試驗分析,在原有疊前連片處理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區帶關鍵處理參數統一的分塊處理與偏后連片的地震處理新方法,處理過程中以“分\"為主線、以“合\"為輔線,各單塊在低頻背景統一的基礎上用各自的面元進行分塊處理,直至完成疊前偏移,再利用數據高精度插值和成像動態彎曲等技術進行偏后成果連片。這一方法既保持了單塊原始面元網格處理的優勢,又具備了連片處理的長處。將這一技術應用于塔里木盆地庫車復雜山地構造帶和塔北富滿東區,積木式構建出超一萬平方千米的無縫集成的三維連片數據體。
1常規疊前連片處理的問題分析
常規疊前連片處理的不足源自于不同時期采集的地震資料年代跨度大,存在線距、點距、炮道密度、覆蓋次數、采集方位、面元等采集參數方面的巨大差異[6-7]。圖1為塔里木盆地庫車復雜山地構造帶博茲北三維與阿瓦特三維的工區位置。兩個區塊采集方向相同,滿覆蓋重合區寬度約 7km ,但面元不一致且覆蓋次數有接近三倍的差異(表1)。
圖1博茲北區塊與阿瓦特區塊位置

表1博茲北區塊與阿瓦特區塊觀測系統

圖2為抽取同一位置不同區塊的CMP道集,由圖可見,博茲北區塊道集信噪比明顯優于阿瓦特區塊(紅框所示)。圖3為單塊處理與連片處理的CMP疊加剖面對比。單塊處理時采用各自的原生面元,而連片處理時面元統一為 20m×20m ,即阿瓦特區塊面元從 25m×25m 變為 20m×20m 。由圖3可見,博茲北區塊疊加剖面信噪比高,阿瓦特區塊疊加剖面信噪比低。連片處理后,阿瓦特區塊的資料覆蓋次數增加了,但整體信噪比卻降低了。前期的連片處理中,在基準面靜校正、地表一致性剩余靜校正、地表一致性反褶積等處理環節都經過嚴格的質控,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分析認為,信噪比降低的主要原因來自于二個區塊資料品質的差異,淺層品質好的博茲北資料受到淺層品質差的阿瓦特資料的污染。
以上庫車博茲構造帶的實例僅展示了連片與單塊處理在CMP道集和CMP疊加上的差別,下面塔北英買力地區的實例則進一步揭示了二者在最終深度域成像上的差別。

圖2阿瓦特區塊(左)與博茲北區塊(右)CMP道集對比

圖3單塊處理與連片處理CMP疊加剖面對比
圖4為英買力地區常規連片處理的范圍(黑框)。包括5個采集工區,連片主體區為英買2西、英買2開發三維及其所覆蓋的英買2老三維,北部英買1和南部的英買2南三維有少部分數據位于連片區。
由表2可見,英買2區塊老三維采集年度相對較早,于2005年完成采集,炮道密度為9萬道 km2"英買2開發三維是英買2的二次三維,采集年度為2018年,炮道密度達到142萬道/ km2"。五個工區在覆蓋次數、面元和采集方向上也有較大差別。盡管英買2開發三維觀測系統設計為“小面元、寬方位、高密度”,CMP面元為 15m×15m ,但連片處理時考慮到有三個工區的面元為 25m×25m ,因此CMP面元統一為 25m×25m ,主面元方位統一為
圖4塔北英買力地區五塊三維位置

0°"。連片處理完成后又采用同一速度模型對英買2開發三維單獨進行了深度偏移處理,處理面元為其原生面元 15m×15m 。
圖5為連片三維與英買2開發三維單塊疊前深度偏移的成果剖面和相干屬性。兩套深度偏移資料的頻寬與主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差異。一方面,二者在奧陶系“串珠\"成像精度有較大差異,單塊深度偏移資料“串珠\"識別能力明顯優于連片深度偏移資料,前者“串珠\"數量更多、“串珠”成像更聚焦,信噪比更高;另一方面,在斷裂刻畫精度上有差異,單塊深度偏移資料斷裂檢測結果斷層連續性好,平面上細節更豐富。這說明,采用統一的 25m×25m 面元參數處理原本 15m×15m 面元的英買2開發三維資料,降低了其資料品質。
圖5連片三維、單塊三維的深度偏移剖面及相干屬性切片對比

那么統一采用 15m×15m 面元進行處理又如何?為此,采用 15m×15m 面元做了英買2開發三維與英買2開發三維融合英買2老資料的偏移對比試驗。由圖6可見,二者處理結果非常相近。這說明對于常規連片處理而言,連片參數的選擇非常關鍵。
基于以上兩個實例分析認為,如果各單塊資料間的面元、方位、覆蓋次數相同或相近,則常規連片處理通常會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如果觀測系統差異過大,常規連片處理時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
圖6英買2開發融合英買2連片(左)與英買2開發三維單塊處理剖面對比

(1)如果多塊三維區整體重疊,簡單大連片會帶來“木桶效應”,三維偏移時會相互影響。如果以采集參數弱(覆蓋次數低、炮道密度小)的工區來定義連片參數,那采集參數強的工區會被弱的工區影響,導致連片處理效果不如單塊資料。前述英買2開發三維的實例屬于此種情況。
(2)如果多塊三維區只是在邊界處有部分重疊區(如博茲阿瓦特的實例),三維區之間也會相互影響,尤其覆蓋次數相差較大會導致明顯的邊界畫弧。(3)常規連片處理雖然也統一了參數,但參數的選擇通常是基于局部工區及臨時性的勘探目的,常常因時間、地域的不同而經常跳變,缺少基于區帶整體的全局考量。比如說面元、基準面、填充速度、反褶積等參數可能因考慮的主體工區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2-3]
概言之,如果各區塊間資料品質參差不齊、觀測系統差異過大,常規疊前連片處理時會受到相互干涉,品質好的資料容易受到品質差資料的污染,產生“降優補劣”的平均化效應,最終相互妥協,從而降低了連片處理資料的成像精度,這也是常規三維連片處理難以規避的困難。
近年來,塔里木油田公司有意識加強了地震采集部署的整體性,特別是針對同一構造帶或富油氣區帶,采用\"整體部署、分步實施\"的思路,不同年度、不同區塊間采集參數的差異性相對縮小,這也為本文方法的提出打下了更好的基礎。
2基于區帶關鍵參數統一的分塊與連片處理方法
通過剖析前述區帶三維常規連片處理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得知,實現三維地震資料的高精度連片處理的關鍵是解決關鍵處理參數統一和偏移前分塊處理、偏移后連片處理的問題。
眾所周知,每個三維地震采集設計方案都是經過充分的論證,理論上應該是在自身觀測系統參數條件下能得到最好的偏移成像結果。既然常規連片處理不能解決偏移過程中各塊三維間的相互干涉問題,那么能否將連片的工作放在偏后?循此思路,并借助常規疊前連片處理技術的優點,提出了“分塊處理、偏后連片\"的三維地震資料連片處理方法。方法的核心:保持同一區帶關鍵處理參數的統一,以保證各單塊三維成果波組特征的相對一致性,同時也解決常規連片參數局部性和時變性問題;各單塊共享同一低頻背景的靜校正量,但靜校正量高頻成份依賴于單塊本身,以體現個體差異;統一低頻十分塊的高頻速度模型,構成各單塊的速度模型,用各自的面元和模型分別完成各單塊深度偏移成像;將各單塊偏移成果進行偏后連片處理,形成統一的連片數據體。
2.1區帶關鍵處理參數的統一
根據塔里木盆地資料特點,梳理出四大處理環節的關鍵參數(表3),分別為表層建模與靜校正、信號處理與疊加、疊前時間偏移、速度建模與疊前深度偏移四個環節。同一區帶內共享一套參數集,特別是統一了靜校正計算、反褶積和振幅級別等參數,就能實現同一區帶內地震資料振幅、頻率、波組特征等屬性的相對統一,為后續區帶整體連片奠定基礎[8]。
區帶關鍵處理參數的統一是構建區帶級、甚至盆地級連片地震數據體的基礎,不僅有利于整體研究,還著眼于未來地震數據大模型的應用,而常規連片處理很難應對這一需求。常規連片處理的面積一般從數百到數千平方千米不等,極少能達到萬平方千米的規模,而區帶的面積通常以萬平方千米為單位。當然也可以考慮用傳統的常規連片處理方法對整個區帶進行連片,但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經濟成本。劉成齋2對已采集的189塊三維進行分區帶的連片處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代價巨大,難以滿足現今勘探生產快節奏的需求。本文方法改變傳統方式,把主要的連片工作置于偏移之后,前提是各單塊的偏移成像要在區帶關鍵處理參數統一的基礎上進行,以保持成果數據的相對一致性,便于積木式地進行組裝;而且未來有新的二次三維采集,還可以將新三維作為新積木,替換掉原有的老積木,實現連片統一數據體的動態更新。
表3基于區帶統一的關鍵參數及內涵

各處理環節既相互關聯,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比如,“統一高速頂”是指連片工區的高速頂面連續過渡,有利于連片靜校正計算,對于時間域處理的環節而言,這是一個總體的要求;“統一地表平滑面”是指建立整個區帶的地表平滑面作為深度偏移的偏移基準面,隨著處理技術的進步,平滑半徑從以往的3000m 縮小到 500m 左右,越來越接近真地表,波場畸變更少,成像效果更好;“統一成果輸出\"則是要用統一的格式規范保存好每一環節的成果,為將來進一步使用做準備。幾個環節中,上一環節是下一環節的基礎,如果上一環節的成果質量足夠高,未來的處理就不必從零基礎的靜校正開始。比如信號處理環節CMP道集質量好,即可直接做深度偏移建模成像,而無需從源頭的拾初至開始。
圖7為塔北浮土小沙區反褶積參數統一前后的效果對比。相鄰工區A和工區B由于反褶積參數不統一,頻率特征有明顯的差別;而反褶積參數統一后,頻率特征基本一致。圖8展示了復雜山地區關鍵參數統一前后的效果對比,由于前期沒有統一計算時間域CMP浮動面,子波處理參數也不完全統一等原因,導致左圖中紅框內的波組特征與兩側不一致,并有細小的閉合差。統一參數后,右圖中紅框內波組特征一致,過渡自然。
2.2分與合交替的偏前連片
整個連片處理過程中以“分”為主線,在三個點上“合\"(圖9),交替穿插進行。之所以要“合”,是要保證各單塊資料在靜校正的低頻、速度的低頻背景的統一,采用統一的面元網格;而以“分”為主線,是要體現出單塊資料的個體差異,不同的采集參數得到的靜校正中高頻、速度中高頻率成份是不一樣的,需要采用各自的面元網格。這樣既能保證單塊處理高精度,又能保證塊間的差異較小。因此,在分與合的交替變化過程,網格面元動態變化,對于“合”,采用統一面元,對于“分”,采用原生面元。
圖7塔北浮土小沙區反褶積參數統一前(上)后(下)的效果對比

圖8復雜山地區關鍵參數統一前(左)后(右)的效果對比

圖9中“分”與“合”的處理過程可以具體描述為:在表層建模與靜校正環節,按照7個參數統一的標準進行初至拾取,開展連片初至層析反演。連片反演增加了射線觀測方位,可以較好解決單塊反演的邊界問題,提高反演結果的可靠性,為時間域處理提供穩定的中低頻靜校正量,保證表層模型與模型靜校正的連片效果。
圖9“分塊處理、偏后連片\"的三維地震資料連片處理流程

圖10為庫車克拉蘇構造帶連片統一近地表反演效果,包括19個三維區塊,滿覆蓋面積共計達4300km2"。基于射線密度,層析反演的可靠深度能達 2000m (圖10黑線)。在信號處理與疊加環節,要進行一輪連片速度分析與反射波地表一致性剩余靜校正量計算,進一步將靜校正量殘余的中低頻成份提取并統一,同時也保證同相軸基本閉合。隨后各單塊各自進行疊加速度分析與剩余靜校正迭代,保證單塊靜校正量的高精度。由于不同區塊觀測系統、激發接收參數、采集儀器的不同,疊前去噪與一致性處理按照區塊特點分區塊開展。在速度建模與疊前深度偏移環節,連片建立統一的初始速度模型,并將淺表層初至反演速度嵌入。區帶統一層位解釋,利用初始速度、VSP速度、聲波測井速度等建立構造與井速度約束的速度模型,在此基礎上開展 1~ 2輪連片網格層析,保證低頻趨勢一致。然后分區塊開展小尺度高精度速度模型迭代,更新速度模型的中高頻率成份,各單塊再用各自的面元網格完成深度域成像。
2.3反褶積前子波一致性處理
子波一致性處理是連片處理的重要環節,需要在反褶積處理環節前對不同采集參數引起的子波頻率、相位、時移進行解決。首先是開展極性調查,確保各單塊間的極性一致。其次,對不同震源激發和不同檢波器接收的地震子波進行相位一致性調查并校正,通常采用匹配校正的方法。以陸上三維資料而言,通過對同一點處激發的可控震源和炸藥震源求取匹配算子,來解決不同震源子波導致的相位不一致的問題。第三,要消除采集因素不同造成的系統時差,通常是對拼接處疊加數據進行互相關時差調查,分析原因后通過求取的互相關時差來校正。完成這些工作后,開展地表一致性反褶積處理,采用分塊分析能譜、連片分解和設計算子、單塊應用的思路,實現對子波進行整形和壓縮,保證區間子波的相對一致性。
圖10庫車克拉蘇構造帶連片統一近地表反演結果

2.4動態彎曲校正實現偏后連片
區帶關鍵參數的統一保證了振幅能量、波組關系、頻率特征一致性。由于前述靜校正的中低頻和速度的中低頻率成份已實現了統一,各單塊的成果在拼接點處雖有閉合差,但閉合差很小,通常在 2~ 3個樣點內,通過塊間成像動態彎曲技術能夠很好解決。但因為各單塊成果的面元不一致,需要先統一面元尺度,再通過高精度三維插值技術將不同面元網格的偏后數據插值為同一網格的數據體,最終實現“分塊處理、偏后連片”。關鍵技術主要有兩項。
2.4.1基于微細網格的高精度插值技術
最終的成果是面向區帶甚至面向全盆地,為便于后續連片處理解釋,創建了包含整個塔里木盆地范圍的統一網格,網格方位角為 0°"。目前塔里木三維采集面元主要有: 25m×25m,12.5m×25m 、20m×20m,15m×30m,10m×30m,7.5m×15m 等,因此采用統一的基礎網格 2.5m×2.5m 面元,這樣現有面元的尺度為基礎面元 2.5m×2.5m 的整數倍。在這種微細的網格上有利于提高插值精度,插值后可根據實際工區靈活調整面元。以迪北和迪那三維成果為例,數據先投射到 2.5m×2.5m 網格上,進行高精度插值,插值后都統一到 25m× 25m 輸出網格上。
插值采用目前廣泛應用、精度很高的匹配追蹤傅里葉插值算法。匹配追蹤算法可以在很多域中實現,典型的有傅里葉域和Radon域等。匹配追蹤傅里葉插值以傅里葉變換為稀疏基,廣泛用于地震資料處理中。其實現過程是首先估算稀疏譜,然后對最終估算的稀疏譜反傅里葉變換輸出到期望位置。以二維 f-x 域數據為例說明如何估算稀疏譜:對于f-x 域的每個頻率的數據,傅里葉變換到f-k域,選取最大的傅里葉系數并置入稀疏譜中,然后該頻率成分從輸入數據中減掉。重復這一過程,連續的最大傅里葉系數不斷置人稀疏譜中,直到被減掉的剩余值在期望的誤差范圍內。最終的稀疏譜經反傅里葉變換后可得到任意位置的插值結果[9。圖11說明了插值算法的精度。圖11a為原始數據,圖11b為統一面元插值后,又用插值后的數據再插值回原網格,得到的新數據,二者相減得到圖11c,可見只有一些高頻的變化,差值很小,比原始數據低3個數量級,說明插值精度很高。
2.4.2動態彎曲閉合差校正技術
各單塊偏移成果的閉合差通常會表現出時、空變特征,同一道淺、中、深層閉合差不同,傳統的整體閉合差調整和基于小時窗互相關技術都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通常是由于區塊間靜校正的中高頻量、速度的中高頻率成份不同引起的。本文應用Hale1提出的成像動態彎曲技術很好地解決淺中深時空變閉合差問題。該技術首先構建模型作為參考道,沿著三維數據體的不同方向,將地震道與參考道進行比較,求取每個樣點的對齊誤差,再用非線性手段累積對齊誤差。根據累積誤差最小化的原則,找到最佳的樣點時移量。對所有樣點重復這一過程,得到整體時移場并應用于源數據,從而實現多塊數據連片。圖12展示了應用該技術的效果,閉合差得到很好消除,且同向軸過渡非常自然。
圖11匹配追蹤傅里葉插值算法效果

圖12成像動態彎曲閉合差校正技術應用前(左)后(右)效果對比圖

3 應用實例
以塔里木盆地庫車山地復雜構造帶的迪那一迪北2塊三維和富滿東區的12塊三維的實際數據為例,說明上述基于區帶關鍵參數統一的分塊與連片處理方法的應用效果。
3.1 迪那一迪北
2012年采集的迪北三維和2001年采集的迪那三維(圖13)在面元、采集方位、橫縱比、覆蓋次數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表4),迪北面元 25m×25m ,迪那 20m×40m 。迪北為全方位采集,橫縱比為1,而迪那為窄方位采集,橫縱比為0.25。在采集方位上,二者相近,有約 8°"的夾角。迪北全部為炸藥震源,迪那南部既有炸藥震源又有可控震源。在覆蓋次數方面,迪北三維的196次覆蓋明顯高于迪那的60次覆蓋。由于兩個三維區在面元、覆蓋次數、橫縱比等方面差異明顯,不適合常規疊前連片處理,因此采用本文方法。
圖13迪北、迪那三維覆蓋次數分布

表4迪北、迪那三維采集參數

采用本文方法的技術流程,最終得到迪北一迪那連片數據體。圖14為迪北一迪那各自用傳統方法得到的速度模型與本文方法統一的背景速度的對比。由圖可見,本文方法的速度模型很好地消除了邊界效應。統一的背景速度其初始模型的淺表層來自微測井約束連片初至層析反演,中深層來自時間域速度的約束反演,結合射線密度確定速度拼接面,將淺表層和中深層粘結在一起,并利用工區鉆測井資料、地質露頭和非地震資料等多種信息綜合約束。初始模型建立后,先進行1~2輪連片速度更新,以保證模型的中低頻率成份統一。
圖14迪北一迪那各自速度模型(上)與本文方法統一的背景速度(下)對比

圖15為新老疊前深度偏移剖面對比。由圖可見,老資料為常規疊前連片數據體,由于二個工區方位角和覆蓋次數差別大,兩塊資料的相互干涉,北部的迪北對南部的迪那產生了負向作用,導致中部山地區剖面畫弧嚴重,低頻噪聲發育;而在新數據上,分塊偏移、偏后組裝很好地解決了采集參數的差異問題,中部山地區成像質量明顯的提升。采用分塊偏移,偏后組裝方案,既保證斜坡帶的成像精度,同時又保證了山體區成像質量,這進一步證實了新的三維連片方法的有效性。
將這一連片策略推廣應用于整個庫車復雜山地構造帶。該構造帶累計已采三維達31塊,應用這一新的連片策略,將這31塊三維積木式搭建在一起,實現了塔里木庫車山地復雜構造區地震資料深度域的大連片,面積達 11000km2",為區帶研究、斷裂、構造、圈閉落實奠定基礎(圖16)。而且數據體是動態的,還可持續更新,新處理數據作為新的“積木\"融入已有數據體。
3.2 富滿東區
富滿東區三維地震采集主要集中于 2013~ 2023年,包含12塊三維(圖17)。由表5可見,各塊三維在面元、采集方位、橫縱比、炮道密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從面元上看,2019年以前采用 25m× 25m 面元,2020年及以后采用 12.5m×25m 面元。在采集方位上,2018年以前為 358.464°",以后改為 88.464°"。二者有 90°"的夾角。在橫縱比方面,以較寬方位為主,大多數在0.7以上。在炮道密度方面,2017年以前為低密度三維( 30~50 萬道/ km2. ,之后炮道密度逐步提高,2020年以后采集技術走向成熟,統一采用176萬道/ km2"的炮道密度。激發方面,2015年以前主要采用小藥量TNT炸藥,2015年以后統一采用 12kg 高密硝銨炸藥。由于采集年度跨度大,涵蓋的三維多,各三維資料在面元、采集方位、橫縱比、炮道密度等方面差異明顯。這些三維資料前期都進行了單塊處理,局部又進行了常規連片處理。為得到整體的連片數據體,開展了疊后拼接處理工作,將12塊三維資料組裝在一起。與此相比較,又應用本文所述的三維連片處理新方法,也將12塊三維資料組裝在一起。
圖15迪北一迪那新(右)老(左)疊前深度偏移剖面對比

圖16庫車復雜山地構造帶任意線疊前深度偏移剖面
橫跨11個工區,長300多公里,紅色豎線為拼接處,右上為大連片的工區位置。

圖17富滿三維工區分布


由圖18可見,在綠框所示范圍內,本文方法較常規方法,成像信噪比更高、連續性更好。分析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使用各自的精細模型用各自的網格進行偏移能得到更好的成像,避免了混疊效應。由相干切片對比可見(圖19),常規疊后拼接由于原始資料、技術方法和處理年度的差異,相干屬性上表現出明顯的“馬賽克”現象。而應用新的連片方法后,“馬賽克”現象消失,沒有明顯的邊界效應,一致性很好。這種大面積連片三維高精度地震成像有效消除了塊間地震屬性差異,整體斷裂結構和關系清楚,細小的串珠也清晰顯現,為區帶研究和整體高效勘探開發奠定了資料基礎。

圖18富滿東區三維不同方法連片處理的剖面對比

圖19富滿東區三維不同方法連片處理的屬性切片對比
4結論與建議
常規疊前連片處理能夠增加邊界處的有效覆蓋次數,有利于邊界成像。但如果資料采集年代相隔久遠,資料品質、采集參數差異過大,導致連片資料品質不如單塊。因此常規連片處理實施前應確保各單塊間的面元、面元方位、覆蓋次數相同或相近,這
樣才可能取得預期效果。
針對采集參數迥異的眾多現有資料,提出了“分塊處理、偏后連片\"的三維地震資料連片處理方法。處理中需要統一區帶內主要的處理參數,比如基準面、替換速度、高速頂、地表平滑偏移面、振幅級別、地質分層等,保證同一區帶內數據間振幅、頻率、子波等方面的相對一致性;處理過程中以“分\"為主線,各單塊按各自面元分塊處理;以“合\"為輔線,關鍵是初至層析反演、剩余靜校正、低頻速度模型建立等3個點的“合”,確保各單塊具有相同的靜校正和低頻速度模型;利用高精度插值和成像動態彎曲閉合差校正技術把各單塊的偏移成果總裝在一起,實現三維資料高精度連片。
塔里木盆地庫車復雜構造帶迪北一迪那和富滿東區的應用實例均驗證了本文技術方法的有效性。結果表明,連片成像結果具有同時保持單塊原始面元處理和連片的優勢,配套技術流程有效。將其推廣應用于整個庫車復雜山地構造帶,積木式構建出超一萬平方千米連片數據體,為區帶整體解剖、圈閉目標落實與評價優選等研究夯實了地震資料基礎。
本文方法可視為在采集設計理念轉變為“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前提下,對常規疊前連片處理技術進行的改進,面向構造區帶級的連片總裝數據體。其應用的前提是相鄰工區滿覆蓋相接而不是炮點相接,以滿足偏移孔徑的要求。隨著未來富油氣區帶的全覆蓋采集實施,對區帶級甚至盆地級的整體連片數據體的需求將更加迫切,本文提出的連片處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旭日.國外時移地震技術的研究狀況[J].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3,26(1):7-12.HUANGXuri.A review of time-lapse seismic tech-niquesabroad[J]. Progressin ExplorationGeophysics,2003,26(1):7-12.
[2]劉成齋.勝利油田三維地震數據連片處理[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5):579-585.LIU Chengzhai. Data processing joining several 3Dseismic surveying blocks together in Shengli Oilfield[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04,39(5): 579-585.
[3] 李繼光,耿林,顧慶雷,等.互相關時差分析技術及其應用——以勝利油田三維地震資料連片處理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9(1):23-29.LIJiguang,GENGLin,GUQinglei,etal.Crosscor-relation moveo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case study on 3D multi-surveys merged processing in Shengli Oilfield[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0,49(1):23-29.
[4]呂亞亮.復雜地表山地地震資料拼接處理方法研究 [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5,29(1):63-65. LYUYaliang.Research on splicing processing method of complex surface mountain seismic data[J].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20l5,29(1): 63-65.
[5]仲伯軍,印興耀.復雜地區三維地震資料拼接中的一 致性處理技術[J].石油物探,2008,47(4):393-397. ZHONG Bojun, YIN Xingyao. Consistent peocessing technology forspllcing3D seismic data incomplexarea [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08, 47(4): 393-397.
[6]凌云研究組.疊前相對保持振幅、頻率、相位和波 形的地震數據處理與評價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 探,2004,39(5):543-552. LING Yun Research Group.Study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appreciation based on prestack relative preservation of amplitude, frequency, phase and waveform[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04,39(5): 543-552.
[7]GRAY S H, ZHU X H. Foothills seismic imaging challenges:Past,present and future[C]. SEG 2019 Workshop: 2nd SEG Foothill Exploration Workshop, Chengdu,China,2019,1-4.
[8]LIYL,ZHUXH,PENGGX,et al.Novel strategies for complex foothills seismic imaging -Partl: Mega-near-surface velocity estimation[J]. Interpretation,2020,8(3): T651-T665.
[9]段文勝,王鵬,黨青寧,等.應用匹配追蹤傅里葉插值 技術實現OVT域連片處理[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52(4):669-677. DUAN Wensheng,WANG Peng,DANG Qingning, et al.5D data regularization based on matching pursuit Fourierinterpolation for the OVT domain data mergingprocessing[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17,52(4): 669-677.
[10]HALE D. Dynamic warping of seismic images[J]. Geophysics,2013,78(2):S105-S115.
(本文編輯:張偉)
作者簡介

李亞林博士,教授級高工,1965年生;1986年獲成都地質學院石油地質專業學士學位,1996年獲西南石油學院石油物探專業碩士學位,1999年獲成都理工大學石油物探專業博士學位;曾供職于塔里木油田,現就職于東方地球物理公司,主要從事油氣地震技術方法研究與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