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西部雙復雜探區典型三維正演模型的建立和正演模擬

2025-08-28 00:00:00李培明于海生武威劉永雷趙會兵方勇高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年4期

關鍵詞:典型模型,前陸盆地,正演模擬,雙復雜探區,彈性介質,黏彈介質,各向異性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50041

Abstract: The typical 3D numerical model and seismic simul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seis mic processng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as they can test and validate the efectiveness.of various new technologies and approaches. In the double-complex exploration areas in western China,where both neasurface and subsurface structures present significant complex,there have long been challnges of difficult seismic migration imaging and delineation of structures,making it urgent to build a typical 3D model and forward modeling data thatrepresent the double-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foreland basins.By taking:the representative double-complex area of the Keshen block in the Kelasu area in western China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ypical surface and subsurface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features of foothillareas in the western foreland basins and fully utilizes data of seismic depth migration velocity,acoustic logging,VSP logging,and uphole survey to construct typical numerical models for double-complex exploration zones in western China(BGPDCGModels). The BGP-DC2GModels include an acoustic velocity model,an isotropic elastic medium model, TTI/TORT models,and a viscoelastic medium model,typicall featuring complex near-surface conditions,complex subsurface structures,a:high-speed conglomerate fan body,salt-gypsum formations,detachment layers (coal seams),a Q anomaly,and anisotropy. Based on the BGP-DC2GModels,five sets of high-quality forward modeling data for surface and borehole 3D observation are generated by adopting the spectral-element method,

includig the isotropic acoustic wave,isotropic elastic wave,isotropic viscoelastic wave,TTI viscoelastic wave, and TORT viscoelastic wave. Additionally,the acoustic reverse time migration and anisotropic reverse time migrationresults of the data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further demonstrating that typical model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can test and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new acquisition,processing,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Keywords:typical model,foreland basin,forward modeling,double-complex exploration area,elastic medium, viscoelastic medium,anisotropy

李培明,于海生,武威,等。中國西部雙復雜探區典型三維正演模型的建立和正演模擬[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60(4) :937-950.

LI Peiming,YU Haisheng,WU Wei,et al.Typical 3D forward model building and seismic simulation in dualcomplex exploration areas of western China[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25,60(4):937-950.

0 引言

地震正演模擬是通過數值或物理方法模擬地震波在地下介質傳播的過程,對認識地震波傳播規律、進行地震屬性研究、驗證地震資料地質解釋、評價儲層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因此,業界非常重視標準模型的建立和模型正演工作。國際上,SEG、EAGE學會以及BP等石油公司先后構建了Sigsbee、Marmousi、三維鹽丘等一系列典型模型[2-3]。尤其是SEG組織的SEAM項目,從20O7年到2020年,歷時14年,建立了多種不同復雜地表、復雜構造的典型數值模型,并形成了各向同性/各向異性(VTI/TTI/TORT(傾斜正交各向異性))/黏彈介質的聲波、彈性波正演模擬數據。這些模型已成為國際上進行地震方法研究的標準模型,被國內外院校、企業的地球物理研究人員廣泛使用,每年利用這些模型的研究論文上萬篇[4-5]。但這些地震一地質模型大多針對墨西哥灣地區的地質特點,其主要的地質問題是高速鹽丘及鹽下成像,勘探環境主要是海洋。雖然在SEAM項目II期中構建了Arid、Foothill兩個相對復雜的陸上模型,但Arid模型聚焦中東沙漠環境特征,包括巖溶結構以及松散的近地表沉積物;Foothill模型則是以南美洲Llanos盆地為基礎構建的山前帶模型,側重于山區特征,包括陡峭地形和表面松軟的沖積扇,以及由褶皺和逆沖構造構成的深層復雜結構[7-9]。

目前針對中國前陸盆地地質特征的典型正演模型較少且主要以二維模型為主,比如代表中國西部山地特點的BGP二維典型模型和代表中國東部斷陷盆地特點的勝利油田典型二維模型[]。中石化集團針對中國南方海相碳酸鹽巖地區的勘探問題于2009年建立了一個南方海相三維模型,并由同濟大學董良國教授完成了彈性波模擬。王勤耕等[12]針對龍門山北段逆掩推覆構造構建了三維地球物理模型,并利用正演模擬數據論證觀測系統參數設計的合理性。但這些模型大多僅供內部使用,沒有形成開放、代表中國陸上地質特點的三維典型正演模型。

中國西部塔里木、準噶爾等前陸盆地是國內重要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領域[13]。西部前陸盆地山前探區具有雙復雜特點[14-17],其主要表現為:地表起伏、高陡地層出露、近地表發育礫巖沖積扇、近地表速度結構復雜、橫向變化大;地下高速礫巖扇體、復雜逆沖及逆掩推覆斷塊發育;膏鹽發育導致地層橫向變速劇烈、波場復雜;地震成像困難,構造長期落實不準,對地震采集、處理及解釋尤其是偏移成像帶來了極大挑戰。基于典型地質模型進行方法驗證很有必要。SEAM項目組建立的Foothill山前帶模型、Arid沙漠區模型與中國西部的雙復雜探區的地質特點仍然存在較大差異,對國內雙復雜探區的成像處理方法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局限性很大。為了對中國西部雙復雜探區的各種地震處理方法進行檢驗和評價,建立代表中國前陸盆地雙復雜地質特征的三維典型正演模型非常必要。因此,本文以西部雙復雜典型代表的克深區塊為基礎,綜合考慮了西部前陸盆地山前帶地表和地下典型地質特點,利用地震、近地表層析、偏移速度、聲波測井、VSP測井、微測井等多種資料建立了中國西部雙復雜典型三維地質模型(BGP-DCGModels),并開展了各向同性聲波、各向同性彈性波、各向同性黏彈性波、TTI黏彈性波、TORT黏彈性波正演模擬。

1 目標區地震、地質背景

克深區塊位于塔里木盆地克拉蘇一依奇克里克構造帶西部,是庫車坳陷天然氣富集區,近年來相繼發現了多個大氣田。克深區塊整體地質特征表現為近地表起伏且高陡地層出露、礫巖沖積扇發育、近地表速度結構復雜、縱橫向速度變化大、地下逆沖推覆和滑脫斷裂發育,具有鹽上地層、鹽內地層、鹽下地層“整體擠壓,分層變形\"的結構特點。其中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發育一套膏泥巖、鹽巖層,是一個區域構造滑脫面,滑脫面上、下為兩個構造層。鹽下中新生界構造層發育典型的雙滑脫逆沖推覆構造,鹽上構造層沿鹽層向上發育頂蓬構造和逆沖推覆構造,橫向變速劇烈(圖1)。這種地表和地下雙復雜特點導致地震波場復雜、散射嚴重、信噪比低,地震資料靜校正問題嚴重,深度速度模型建立困難,地震成像無法落實地下構造,長期以來給地震采集、處理技術帶來巨大挑戰,是西部前陸盆地“雙復雜”探區典型代表之一。選擇克深區塊為藍本并綜合西部復雜山地主要地質特點建立西部雙復雜典型地質模型具有可行性,對西部雙復雜探區的地震采集、處理、解釋方法研究具有普遍的參考意義。

圖1克深區塊典型地質結構剖面

2 三維雙復雜典型正演模型設計

根據克拉2、克深6和克深2等主體構造成像的需要,將模型設計為滿覆蓋面積約 210km2 。為了盡可能多的應用該區域的VSP和聲波測井等資料,同時實現目標區域的滿覆蓋要求,實際建模區域進行了外擴,面積約為 1800km2 。為了兼顧地表和深層特點,模型設計深度范圍為 -2.5~15.0km ,速度模型橫向網格尺寸為 20m 、縱向為 8m 。

為了建立具有典型“雙復雜\"特征的深度地質模型,采用將模型先分解為近地表和地下兩部分分別建模、再合并的思路。模型不僅要考慮地表、地下雙復雜區的地震地質特征,還要考慮地下復雜介質的速度、密度、各向異性、吸收等物性和彈性參數,又要在抽象復雜區典型的地震地質特征的同時,能夠充分體現目標區實際情況。因此,建立理論模型時面臨著一系列技術挑戰。

(1)如何建立能夠反映該區復雜的近地表模型,包括起伏劇烈地表,速度/厚度橫向變化劇烈、吸收嚴重的低降速帶等。

(2)如何實現復雜逆掩推覆構造整體建模、多信息約束的高精度速度建模、高速礫巖扇體和膏巖體速度設計及各向異性參數設計等。

(3)近地表與中深層模型融合。由于高速地層出露和近地表速度劇烈變化,如何選擇合理的拼接面、建立一個能反應近地表與深部特征的完整的速度模型。同時,需要消除深淺模型拼接面容易出現速度異常點,以保證淺層速度的連續性、拼接面局部光滑等。

2.1近地表模型構建

復雜的近地表是地震勘探最嚴峻的挑戰。近地表特有的“自由面、低速度、高吸收”等特征,以及復雜的地表形態,嚴重影響著地震資料采集的品質和最終的數據處理質量,主要包括激發和接收條件差、地震波能量衰減嚴重和靜校正問題突出等。激發條件不理想必將導致地震子波的品質下降;疏松的近地表地震一地質條件則會引起地震波能量被強烈吸收;近地表介質與自由表面相互作用產生面波、轉換波和其他次生干擾等,波場復雜化,降低了地震資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起伏的地表及復雜的近地表地層結構會帶來嚴重的靜校正問題,并影響后續的速度分析、動校正、水平疊加和偏移成像等處理環節的質量[18]。典型的西部復雜區近地表模型應該考慮低速、低Q、自由面等因素對地震波場的影響。

克深地區地表起伏劇烈,且高陡地層出露、礫巖沖積扇發育,近地表速度結構復雜。近地表建模時綜合利用初至層析反演結果、微測井以及高速頂界面信息建立縱波速度模型,然后按照區域地質統計規律建立橫波速度和密度以及 Q 參數模型。模型表面是根據該區三維地震采集時炮、檢點實際空間坐標和高程通過三維內插得到。

2.1.1近地表縱波速度模型建立

為了建立典型淺表層縱波速度 (vP) 模型,首先利用微測井約束的初至層析方法得到該區的近地表速度,但速度普遍偏高。為了較真實地反映該區的低速特征,利用已有克深三維的微測井網格化數據對層析的速度模型進行調整。

通過綜合分析利用該區地質露頭調查、微測井、初至層析等近地表信息,建立了具有高速層出露、速度和厚度變化大的典型西部近地表特征模型(圖2),具有“北側薄、南側厚、中間高速層出露\"特征,低速層厚度為 5~300m ,速度為 600~2500m/s 。

圖2近地表縱波速度剖面

2.1.2近地表橫波速度模型設計

在地表縱波速度模型建立基礎上,通過統計區域內縱、橫波速度 (vS) 變化規律得到建模區域近地表縱橫速度比參考曲線(圖3a),速度比變化遵循如下原則:

(1)縱波和橫波的高速頂界面可能不一致,橫波是巖層界面,縱波是潛水面;

(2)如縱波不存在速度反轉,橫波也不存在反轉;

(3)考慮正演模擬計算效率,橫波速度不宜太低。

基于上述原則和速度比參考曲線得到的近地表橫波速度模型如圖3b所示,淺層橫波速度的范圍為400~1000m/s, 0

圖3淺層橫波速度模型設計

2.1.3近地表密度模型設計

在速度模型建立基礎上,本文采用Castagna提出的經驗公式

ρ=1.66vP0.261

將縱波速度轉換為密度 (ρ) 。近地表密度模型如圖4所示,值域為 2.35~2.50g/cm3

圖4近地表密度模型

2.1.4近地表 Q 模型設計

由于受不同充填物、孔隙度、飽和度的影響,地下介質通常是黏滯的,導致地震波振幅的嚴重衰減和相位延遲,嚴重影響地震成像、儲層預測、油氣檢測、AVO分析等。尤其是近地表地層,由于壓實作用弱、結構復雜且疏松、非均質性強、速度變化快等,大地濾波作用的影響更嚴重。而且近地表地震地質條件越復雜,這種吸收衰減效應越嚴重[19]。

為了模擬近地表吸收衰減效應,本文利用塔里木盆地烏依塔格地區的近地表縱波速度和 Q 值的統計擬合關系(圖5a),轉換得到該區的近地表 Q 模型(圖5b), Q 值的變化范圍為 10~90 。

?

(a)近地表縱波速度和 Q 的擬合關系

?

圖5近地表 Q 值模型設計

2.2深部模型構建方法

深部模型構建首先要建立精細的逆掩推覆構造模型。然后在逆掩推覆構造約束下,建立精細的三維速度模型。為了表征中國西部雙復雜探區的典型地質特征及對應的地震勘探挑戰,本文充分融合了構造模型、VSP測井、聲波測井、偏移速度模型、先驗地質模式與地質統計規律等多種參數信息,建立了背景縱波速度模型,并添加了高速礫巖扇體、膏鹽體和煤層。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橫波速度、密度、 Q 值、各向異性等彈性參數模型,共形成模型20套。

2.2.1三維構造模型建立

為建立三維構造模型,共解釋逆沖斷裂和滑脫斷裂22條,層位解釋按照逆斷層分片解釋原則,從上至下解釋了 N2k.N1-2k.N1j.E1-2km1.E.,K.J2kz.T 共8套層位,總計57片。并在淺層解釋2套層位以進一步刻畫淺層的構造形態以控制淺層速度變化。解釋方案可以控制從淺至深的速度變化,能較好地體現逆掩構造及疊瓦斷塊區域的速度變化,可以滿足后續速度建模的要求。

克深模型與Foothill模型均屬于復雜逆掩推覆構造模型。Foothill模型包含6條逆斷層,而克深模型包含22條復雜交切的逆斷層并將層位分割成了57片。因此,克深模型無論是構造和速度均比Foothill模型復雜得多,深部三維構造建模對建模軟件和方法都極具挑戰。

本文采用GeoEast新一代地質建模軟件系統開展構造建模,通過基于隱函數的復雜構造建模技術,無需對解釋成果簡化即可高效建立克深三維正演整體構造模型(圖6a)。該構造模型精確地再現了陡傾角地層出露地表被剝蝕、逆沖與逆掩推覆斷層切割膏巖體及其上下地層單元的特點。圖6b是過構造模型中心位置的剖面,從剖面圖可以觀察到所建立的構造模型精確地刻畫了模型內部斷層與斷層、層位與層位之間的接觸關系。

圖6克深構造模型

2.2.2縱波速度模型建立

在構造建模的基礎上建立縱波背景速度模型。克深區塊經過多輪次勘探和開發積累了豐富的地震和測井資料。首先,對聲波測井曲線進行低通濾波,獲得與VSP速度曲線頻率一致的聲波速度曲線;針對每口井VSP和聲波曲線頂底部分缺失的問題,在地震數據和偏移速度模型約束下,利用人工智能測井曲線重構方法補齊;再根據速度建模精度需求對VSP曲線做進一步濾波;最后,綜合利用聲波測井、VSP、疊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等多種速度信息,在構造模型約束下插值、充填建立縱波背景速度模型。

復雜逆掩和逆沖推覆構造顯著增加了精細速度建模難度。Foothill模型的建立方法是在宏觀模型基礎上顯式插入大量小層,再在每一層中顯式生成油藏網格,然后利用地質統計插值建立速度模型,最后按照對應關系再重采樣到地震網格得到精細的速度模型。這種方式導致斷層附近很多地方屬性分布過度不自然,也是Foothill整個建模過程中最麻煩、最耗時的步驟。

克深構造模型建立得益于GeoEast新一代隱函數建模技術,可以隱式地提供地層單元內部精細層序結構,無需顯式插入大量層位細化模型。利用疊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等資料,在層序結構模型約束下可以高效建立背景縱波速度模型,速度模型與整體構造區趨勢一致,膏巖以上地層速度范圍為 500~ 4500m/s, 膏巖以下地層速度范圍為 5400~6318m/s 。

鑒于克拉蘇膏巖內部速度變化小,一般在 4100m/s 并存在一些隨機速度異常。膏巖內部速度建立時,建立背景速度為 4100m/s 初始背景速度模型,然后單獨對膏巖部分利用稀疏脈沖反演方法獲得一些隨機分布的高速異常,保證膏巖體的整體速度在 4100~ 4175m/s 變化(圖7a)。然后利用GeoEast建模軟件中地層單元約束的多屬性體融合功能將膏巖速度模型與背景速度模型合并。

針對該地區深部發育厚煤層對下部信號屏蔽的特點,在深部滑脫斷面附近設計并插入一套較厚煤層模擬主要速度變化界面,縱波速度設計為 5100~ 5300m/s 。

2.2.3高速礫巖扇體設計

為了再現克拉蘇地區典型高速礫巖扇體導致速度建模和深度偏移困難的特點,在古近系設計一套高速礫巖扇體,其特點是從扇根到扇緣速度逐步由5100m/s 減小到 4500m/s, ,總體速度大于背景速度(圖7b)。扇體的面積約為 23.4km2 垂向最大厚度約 760m 。將扇體模型與背景縱波速度模型合并度得到了最終的地下速度模型,如圖7c所示。

2.2.4橫波速度模型設計

為了建立滿足橫波速度模型,在克深縱波速度模型基礎上收集了克深地區多口VSP縱橫波速度比測井曲線。針對淺層速度比可靠性低的問題對淺層曲線進行適度修正,然后利用構造約束插值建立克深地下速度比模型(圖8a)。最后利用縱波速度模型和速度比模型得到地下橫波速度模型,橫波速度的范圍為 500~3829m/s (圖8b)。

"
"

2.2.5 密度模型設計

由于建模區域缺乏足夠的密度測井曲線,尤其常規鉆井深度無法到達模型深部,直接建立密度模型比較困難。按照膏巖上地層、膏巖部分、膏巖下地層分層統計關鍵井密度和縱波速度的經驗公式,然后將縱波速度轉換為密度模型。統計KS2井密度曲線與VSP層速度曲線,膏巖上地層的縱波速度與密度轉換關系為

ρ=1.99979+1.10046×10-4×vP

根據KS6井密度曲線與VSP層速度曲線,膏巖層和膏巖下地層的速度與密度轉換關系分別為

ρ=1.94925+1.35619×10-4×vP

ρ=2.20190+7.86816×10-4×vp

按照上述轉換公式,利用GeoEast建模軟件提供的分地層單元設置屬性的通用功能,獲得地下密度模型(圖9)。淺層密度最低為 2.0g/cm3 ,深層最高為 2.65g/cm3 左右,同時在密度模型下部水平放置了一個BGP標志,如圖9中箭頭所指。

圖9中深部密度模型

2.2.6 Q 參數模型設計

克深區塊是塔里木盆地克深幾大氣田所在地,深部模型為了再現克深膏鹽下含氣區衰減特征,在鹽下構造背斜高部位圈定一定區域建立氣云 Q 模型。如圖10所示,沿背斜構造走向長條帶形狀,氣云區范圍約 100km2 。氣云區的 Q 值設計為常數65,氣云區外設置為常數100。

2.3近地表和深部模型合并

深、淺速度參數模型合并時,選擇高速頂界面作為拼接過渡界面,高速頂界面的選擇及拼接處理方法較為重要,選取合適的高速頂界面能夠使模型更加符合地質認識、過渡更加合理。

在中部高速地層出露區根據地質露頭進行控制;北部通過人為調整將厚度降低到 50m 左右;南部以參考速度 2500m/s 的拼接面為基礎,根據該區的實際情況調整厚度。調整時既要保證高速頂以上符合地質認識又要提高深層模型的完整性。此外,為了減少拼接對淺表層速度的影響,采用高速頂向下 30m 過渡,進行淺表層與深層速度拼接處理,最終的速度模型如圖11所示。以同樣方法完成密度、橫波速度、速度比及 Q 模型拼接。

圖10氣云區設計

?

圖11深、淺拼接后縱波速度模型

3 各向異性參數模型設計

地下介質,尤其是沉積巖,在形成或后期風化過程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普遍呈現各向異性特征,對地震波傳播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特性都有嚴重的影響[20-22]。常規地震資料處理基本都是基于各向同性的假設,把地震各向異性影響歸并為速度誤差,在大地質尺度下這種近似是可以滿足要求。但隨著勘探目標的尺度越來越小,特別是儲層橫向預測、油藏描述、復雜地質構造成像等都要求地震資料分辨率盡可能高,并且對斷面和陡傾界面的成像盡可能精確。因此在各向異性地區的地震資料疊前偏移處理中,如果不考慮各向異性的影響,不僅會引起地質體成像位置出現偏差,而且成像質量也差[19]。

在西部的實際地震勘探過程,發現地下介質存在著明顯的各向異性特征。為了模擬中國西部山地雙復雜探區的的各向異性速度建模和成像過程,在聲波和彈性波模型基礎上,參考該地區專家多年處理解釋認識以及已有綜合速度資料,設計建立3個各向異性的區域:Q底以上地層為弱各向異性、Q底 ~N2k 底 Ω,N1-2k 底 ~E1-2km1 底(圖12a)。首先設計了TTI各向異性參數模型(表1),然后在TTI模型基礎上建立TORT模型(表2)。其中,三維傾角場參數構建與TORT模型參數建立技術難度很大。

由于地下的復雜逆掩推覆斷塊特點,傳統的沿地層單元底界面計算傾角并向上充填的思路得到的傾角場異常較多且無法表達空間的傾角變化細節。本文利用前述縱波速度模型生成正演合成疊后數據體,然后利用空間傾角掃描算法建立傾角體,最后利用構造模型斷層數據體約束修正斷層附近的傾角參數形成空間變化合理的傾角參數模型(圖12b、圖12c)。

針對更復雜的傾斜正交各向異性(TORT)模型參數設計,先建立ORT參數模型,再根據地層的方位角與傾角場,利用Bond變換,將ORT模型轉為TORT模型。其中 x1–x3 平面的三個參數刻畫裂縫各向異性,并特意將 ε2,δ2,γ2 設置小于0,而 x2-x3 平面的 ε1,δ1,γ1 延用VTI背景介質參數,同樣基于地層單元模型約束補齊建立TORT各參數模型。

通過上述聲波、彈性波、TTI和TORT等各向異性模型的建立,最終構建了以克深地區為藍本的中國西部雙復雜探區的典型數值模型,較好地體現了西部山地地表和地下雙復雜地質和地球物理特征。基于該模型的地震波模擬數據可用于西部復雜山地地震資料處理中的 Q 衰減補償、靜校正、近地表及成像速度建模、噪聲壓制以及深度成像等各類方法的效果檢驗。

"

表2TORT各向異性參數

4 地震正演模擬

有限差分法[23-24]、有限元法[25]、偽譜法[26-27]、譜元法[28-30]。譜元法結合了有限元方法的靈活性和譜方法的精確性,既能適應復雜幾何模型,又能滿足空間的離散精度,是當前效率和精度兼備的地震波場數值模擬方法。

4.1正演模擬方法

目前地震波場正演模擬廣泛應用的方法主要有

譜元法的基本思想是:將計算區域分成六面體網格單元,在每個單元內用高次拉格朗日函數逼近波場,并采用高斯一羅巴托一勒讓德積分法則進行積分操作。這樣可以獲得對角質量矩陣,大大簡化了時間遞推過程。該算法的主要步驟如下。

(1)根據速度模型,將計算區域劃分為六面體網格單元,單元的形狀可根據模型表面、地層界面自適應調整。

(2)在每個單元內,用高階(一般為5~10)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項式逼近波場。

(3利用單元之間函數值的連續性,構建全局質量矩陣、剛度矩陣和吸收邊界條件矩陣。針對拉格朗日函數的正交性,采用了高斯一羅巴托一勒讓德積分,因此質量矩陣呈對角形式。

(4構建力源項,可以是點力源或時矩源。

(5用顯式時間差分格式遞推波場隨時間的傳播。

正演過程可并行化,實現大規模模型的高效模擬。

4.2井地立體探測的觀測系統設計

目前,地震勘探主要包括地面地震和井中地震兩種方式。三維地面地震受限于地表觀測條件,存在觀測角度不足和近地表衰減等問題,分辨率提升困難;而井中地震因覆蓋范圍有限,成像質量難以滿足需求。隨著水平井和光纖技術的發展,在大量開發井中布設光纖,井、地立體探測成為可能。因此,井、地立體探測是油氣藏精細勘探的必然趨勢,為此,在正演模擬時設計了井、地立體觀測模式。

在三維地面觀測的同時,為了實現井地立體觀測,布設了105口VSP井,包括103口直井、2口水平井,其井位部署見圖13。其中,過克拉2井、克深2井、克拉201井分別布設了3條線(圖13中的L1、L2、L3線)的VSP井中觀測,每條線32口井,井間隔為 500m ;根據探區內實際鉆井情況,布設了7口空間散布VSP井,包括5口實際鉆井、2口設計井;并在克拉2、克深2構造上布設了2口水平叢式井(圖中H1、H2井)。三維地面觀測、直井觀測、水平井觀測的觀測系統參數分別見表3~表5。

表3地面觀測系統參數

表4直井觀測參數

表5水平井觀測參數

4.3正演模擬單炮效果

為了兼顧效率以及模擬精度,保證獲得高質量的正演模擬數據集,利用AGT公司的正演模擬軟件實現各向同性、TTI、TORT介質的聲波、彈性、黏彈性波正演模擬。目前已完成各向同性聲波、各向同性彈性波、各向同性黏彈性波、TTI黏彈性波、TORT彈性波正演模擬。均采用四分量井地聯采,地面三維滿覆蓋區域每炮48萬道接收,其中地面264960道,井中216000道。

圖14為各向同性彈性波正演模擬地面單炮的z,x,y 分量,可以看出其初至差別很大,3個分量中均存在明顯的面波、深部反射信息,紅框內可以看出同相軸的強弱差別明顯。

圖13 VSP觀測井位部署圖

亮點表示實鉆井;L1、L2、L3表示3條線的VSP觀測井;H1、H2分別為10叢、8叢水平井;底圖為克拉2、克深2構造圖。

圖15為各向同性、VTI、TTI黏彈性波模擬單炮(VTI黏彈介質正演模擬僅做了少數試驗炮),可以看出 3.5~6.5s 處的波場特征,尤其是紅框內,各向同性介質與各向異性介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圖16為井中觀測的各向同性彈性波3分量記錄,可以看到記錄中的上行波、下行波、轉換波的信息非常豐富。圖16a中可以看到近地表引起的很強的下行自由表面多次波,以及來自深部的反射波(紅色箭頭所指);圖16b、圖16c中可以看到很明顯的下行轉換波(紅色箭頭所指),以及下行橫波。

圖17為水平井中觀測的各向同性彈性波 z 分量記錄,包括2個水平分支和1個直井段,可以看出3個井段記錄中的上行波、下行波對應的非常好,直井段記錄中來自深部的上行反射波在水平段記錄中都有很清楚的呈現。水平井與常規地面單炮記錄中的反射波和直達波的特征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水平井接收的地震資料處理流程和方法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4.4正演數據成像效果

為了驗證該模擬數據的正確性和實用性,首先對不同介質(各向同性彈性、各向同性黏彈性、TTI黏彈性)模型的模擬數據,采用聲波逆時偏移(RTM)方法進行成像(圖18)。對比可以看出,與彈性模型數據的偏移結果相比(圖18a),因未考慮近地表黏滯效應,黏彈數據的聲波逆時偏移結果(圖18b)在淺層的成像效果明顯變差,信噪比顯著降低。TTI黏彈正演模擬數據的偏移剖面上(圖18c),較圖18b出現了更多的同相軸,這說明各向異性模擬可以產生更多的信息,因未采用與介質相對應的偏移方法,成像的清晰度較低。

圖14地面彈性波正演模擬單炮記錄

圖15不同黏彈介質彈性波模擬的地面 z 分量單炮記錄

圖16各向同性彈性波正演模擬的井中觀測3分量單炮記錄

圖17水平井中觀測的z分量記錄

圖18不同介質模型模擬數據的聲波RTM成像結果對比

同時,為了說明不同偏移方法的適用性和必要性,利用各向同性RTM、VTI介質RTM、TTI介質RTM等3種偏移方法,對相同的TTI黏彈正演模擬數據進行偏移處理(圖19)。由圖可以看出,各向同性RTM成像結果不準確,并存在較嚴重的偏移噪聲;VTI介質RTM的偏移結果較前者有所改善;TTI介質RTM的成像結果最準確、最清晰。

圖19TTI黏彈介質正演模擬數據不同方法偏移結果對比

5結論

本文較系統地介紹了東方物探公司構建的中國西部山地雙復雜典型三維正演模型。該模型具有地表起伏劇烈、低降速帶變化大、高速礫巖扇體發育、逆掩推覆和逆沖構造復雜、膏巖發育、各向異性等中國西部山地雙復雜區典型的地質構造特征。形成了速度、密度 ?Q 值、各向異性參數等20套物性、彈性參數模型,所有參數的獲得都充分地利用了原型區域已有的地面地震資料、測井資料、VSP數據等,具有西部復雜區的代表性和實用性。

根據油氣藏高精度勘探和開發技術發展的趨勢,采用多井井地立體觀測模式,利用當前地震波場數值模擬中效率和精度兼備的譜元法模擬生成了各向同性聲波、各向同性彈性、各向同性黏彈性、TTI黏彈性、TORT黏彈性5套高質量正演模擬數據。該5套模擬數據能夠為西部復雜區的采集、處理、解釋方法研究提供理論測試、驗證的基礎數據,也將改變中國物探行業長期沒有自己代表性的西部復雜區模型和理論模擬數據的局面,可進一步提升中國物探公司解決復雜區勘探難題的能力和行業影響力。

典型模型構建過程是一個反復論證和迭代修改的過程,需要引人眾多地質專家、地球物理專家、地質建模專家及模型正演專家的綜合認識,是一個綜合考慮項目周期、經費和模型設計目標的折衷結果,盡管目前地質建模技術取得長足進展,但復雜的典型正演建模過程仍需要先進的建模技術和人員交互參與、結合才可以實現模型某些特殊的設計要求。

相關模型和正演模擬數據計劃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網站發布,網址為:www.ogp-cn.com或www.ogp-cn.com.cn。

在模型建立與數值模擬過程中,得到了東方物探公司采集技術支持中心、物探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院很多領導和專家的大力支持與指導,北京藍創時代石油科技公司專家金山為該項目的成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孫成禹.地震波理論與方法[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 出版社,2007. SUNChengyu.Theory and Methods of Seismic Waves[M]. Dongy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Press,2007.

[2]AMINZADEHF,BURKHARDN,NICOLETISL, et al.SEG/EAEG 3-D modeling project: 2nd update [J].The Leading Edge,1994,13(9) : 949-952.

[3] AMINZADEHF,BRACJ.SEG/EAGE3Dsaltand overthrust model[J].TheLeadingEdge,1994,13(9): 907-976.

[4] 劉禮農,劉洪,李幼名.SEG/EAGE鹽丘和推覆體模 型的波動方程三維疊前深度偏移成像[J].地球物理 學報,2004,47(2):312-320. LIULinong,LIU Hong,LI Youming. Wave-equation 3-D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fortheSEG/EAGEsalt and thrust body model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04,47(2):312-320.

[5]SAJEVAA,ALEARDIM,STUCCHIE,etal. Estimation of acoustic macro models using a genetic fullWaveform inversion:Applications to the Marmousi model[J]. Geophysics,2016,81(4) : R173-R184.

[6]REGONE C,STEFANIJ,WANG P,et al. Geologic modelbuilding in SEAM Phase II—Land seismic challenges[J]. The Leading Edge,2017,36(9): 738-749.

[7]ORISTAGLIO M. SEAM Phase II: The Foothills model—seismic exploration in mountainous regions [J].The Leading Edge,2013,32(9):1020-1024.

[8]BOONYASIRIWATC,VALASEKP,ROUTHP, et al.Application of multiscale waveform tomography for high-resolution velocity estimation in complex geologic environments: Canadian Foothills synthetic data example[J]. The Leading Edge,2009,28(4) :454-456.

[9]ORISTAGLIO M. Land seismic challenges wraps up withFoothill model[J]. The Leading Edge,2016, 35(3):214-300.

[10]趙波,錢忠平.復雜山地構造綜合模型建立與地震波 模擬[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50(3):475-482. ZHAO Bo,QIAN Zhongping. Complex mountain 2Dmodel building and seismic wave modeling[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5,50(3): 475-482.

[11] 韓文功,沈財余.陸相斷陷盆地復雜地質模型建立與 正演模擬[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396-401. HAN Wengong,SHEN Caiyu. Buildup of complex geologic models in continental fault depression basin and their forward simulation[J].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06,41(4): 396-401.

[12]王勤耕,胡善政,黃有暉,等.龍門山北段逆掩推覆構 造三維地球物理模型構建[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3,58(6):1359-1364. WANG Qingeng,HU Shanzheng,HUANG Youhui, et al. Construction of 3D geophysical model for overthrust nappe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Longmen Mountai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23, 58(6): 1359-1364.

[13]宋巖,趙孟軍,李本亮,等.我國中西部前陸盆地油氣 地質特征及勘探戰略[J].中國工程科學,2010,12(5): 39-45. SONG Yan,ZHAO Mengjun,LI Benliang,et al. Oil and ga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strategy in foreland basins,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s,2010, 12(5):39-45.

[14]邸志欣,丁偉,王增明.復雜山前帶地震勘探采集技 術的實踐與認識[J].石油物探,2012,15(6):548-561. DI Zhixin,DING Wei,WANG Zengming. 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in complicated foothillarea[J].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Petroleum,2012,15(6):548-561.

[15] 趙邦六,劉依謀,李大軍,等.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山前 帶地震技術攻關進展及發展方向[J].石油物探, 2024,62(2):265-278. ZHAO Bangliu,LIU Yimou,LI Dajun,et 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seismic techniques for the piedmont in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24,62 (2) :265-278.

[16]常德雙,王貴重,溫鐵民,等.中國前陸沖斷帶油氣地 震勘探技術及發展方向[J].石油學報,2024,45(1): 276-294. CHANG Deshuang,WANG Guizhong,WEN Tiemin, et al.The oil and gas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iques anddevelopmentdirection offoreland thrust beltsin China[J]. ActaPetrolei Sinica,2024,45(1) :276-294.

[17] 周慶凡,曹守連.前陸盆地的石油地質特征及油氣前 景[J].國外油氣勘探,1996,8(5):523-529. ZHOU Qingfan,CAO Shoulian. Petrole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and gas prospects of foreland basins[J]. Foreig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1996,8(5): 523-529.

[18] 李培明,張少華,等.陸上復雜區近地表建模與靜校 正技術[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23. LI Peiming,ZHANG Shaohua,et al. Near Surface Modeling and Static Correction Techniques for Complex Onshore Areas[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23.

[19]李培明,宋強功,宋家文,等.地震資料處理新方法及 實踐[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24. LI Peiming, SONG Qianggong, SONG Jiawen, et al. Advanced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M]. 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24.

[20] SCHOENBERG M,SAYERS C. Seismic anisotropy offractured rock[J]. Geophysics,1995,60(1):204- 211.

[21] THOMSEN L.Weak elastic anisotropy[J]. Geophysics,1986,51(10):1954-1966.

[22] CARCIONE J M. Wave propagation in anisotropic linearviscoelastic media:Theory and simulated wavefields[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990, 101(3): 739-750.

[23] ALTERMAN Z,SAND KARL R L F C. Propagationof elastic waves in layered media by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68,58(1):367-398.

[24] 徐世剛,黃興國,韓麗,等.矩形/長方體網格單元時 間高階有限差分波場數值模擬[J].石油地球物理勘 探,2024,59(5):976-988. XUShigang,HUANG Xingguo,HANLi,et al.Seismicwave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 by temporal highorde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based on rectangular/ cuboid grid elements[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4,59(5): 976-988.

[25] MARFURT KJ.Accuracy of finite-differenceand finite-element modelingof thescalarand elasticwave equations[J].Geophysics,1984,49(4):533-549.

[26] KOSLOFF D,BAYSAL E. Forward modelingby a Fourier method[J].Geophysics,1982,47(1O):1402 1412.

[27] 張慶朝,朱國維,周俊杰,等.TTI介質qP波偽譜法 正演模擬[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54(2):302-311. ZHANG Qingchao,ZHU Guowei,ZHOU Junjie,et al.qP-wave numerical simulationin TTI mediawith pseudo-spectral method[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9,54(2):302-311.

[28] KOMATITSCH D,VILOTTE JP.The spectral element method:An efficient tool to simul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2D and 3D geological structure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8,88(2):368-392.

[29] 李洪建,韓立國,鞏向博.復雜構造網格化及高精度 地震波場譜元法數值模擬[J].石油物探,2014,53(4): 376-383. LI Hongjian,HANLiguo,GONG Xiangbo. High pre cision spectral element method based on grid discretization of complicated structure for seismic wave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2014,53(4):376-383.

[30] 李琳,劉韜,胡天躍.三角譜元法及其在地震正演模 擬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報,2014,57(4):1225- 1233. LILin,LIU Tao,HU Tianyue.Spectral element method with triangular mes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eismicmodeling[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4,57(4):1225-1233.

(本文編輯:宜明理)

作者簡介

李培明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6年生;1989、1994、2010年分別獲同濟大學地球物理專業學士學位、海洋地質專業碩士學位、固體地球物理專業博士學位;現為東方物探公司首席專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主編,長期從事地震資料采集、處理方法研究及軟件研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精品久久蜜桃|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a国产精品|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熟妇丰满人妻|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看片|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欧美区一区| 澳门av无码|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亚洲三级a| 国产特一级毛片|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色成人亚洲|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丁香色|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欧美高清|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乱论视频|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伊人AV天堂|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 欧美色视频网站|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黄色成年视频| a毛片在线|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色首页AV在线|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91青青视频| 日韩免费成人|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久久福利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五月婷婷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久久a毛片|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