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批黑龍江省美麗河湖
在黑龍江省中部,小興安嶺的翠色懷抱中,一條碧水穿行于伊春市與綏化市的沃野之間,豌蜒出一條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生態廊道一安邦河。這條作為兩市界河的母親河,承載著兩岸百姓的鄉愁記憶,更見證了新時代背景下跨區域生態治理的生動實踐,成為新時代跨區域生態治理的成功范例。
2共治:構建跨界協作機制、破解行政壁壘
作為發源于小興安嶺南麓的安邦河,不僅是滋養沿岸農田的生命之源,也曾因農業面源污染和人類活動承受生態壓力。近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重點江河湖泊保護治理工作,省生態環境廳積極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優勢,提供政策支持和專業指導。2020年,伊春市與綏化市正式簽署《安邦河、依吉密河跨區域聯防聯控實施細則》《安邦河、依吉密河共管合作協議》,構建起“責任共擔、污染共治、成果共享”的跨界協作機制,實現從源頭防控到過程治理的全鏈條監管體系。通過聯合巡查、數據互通、聯合執法等創新舉措,兩地打破行政壁壘,形成流域治理“一盤棋”格局,為跨區域生態治理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2023年以來,雙方聯合開展河道巡查14次,打擊非法采砂6次、清理砂石堆放點7處。
3蝶變:科技賦能系統治理、提升生態質量
安邦河流域治理過程中,科技賦能與系統思維發揮了關鍵作用。伊春市高度重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資3600余萬元建設雙豐林業局污水處理廠,率先完成雙豐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下移工程,削減生活污染直排風險,全面建立三級河湖長制組織體系,常態化開展河道疏浚、水域保潔、岸線綠化等管護任務。綏化市聯合農業農村部門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工程,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管控,市縣鄉村四級河長聯合農業、自然資源、水務等部門,全面推行“明查 + 暗訪 + 督辦”履職模式,通過協調聯動、職能互補、齊抓共管,打造“治水共同體”。近三年,安邦河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 100% ,生態流量達標率達到 95% 以上,魚類物種數現狀值達到期望值的 80% 以上,瓦氏雅羅魚、馬口魚等珍稀物種復現,生態改善帶來了生物多樣性的顯著提升,實現了從治污攻堅到生態復蘇的蝶變。
4共生:激活產業活力、實現生態惠民
安邦河歷經生態治理實現華麗蛻變,宛如一條生態綠飄帶豌蜒流淌,激活了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沿岸村民因河而興,紛紛依托這良好生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開設農家樂、打造生態采摘園。曾經的“綠水青山”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未來,兩地將攜手共進,共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入挖掘生態資源潛力,拓展生態產品的多元價值,沿河規劃增設生態步道、觀景平臺、配套健身器材、休憩座椅、照明設施,使安邦河不僅成為生態治理的典范,更深度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成為承載休閑、社交、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民生紐帶”,真正實現“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讓母親河不僅成為普惠民生的生態屏障,還源源不斷地為百姓帶來幸福與希望。
安邦河的治理實踐,既是伊春市和綏化市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更是樹立跨市流域協同共治的標桿典范。兩地以河為脈、因水結盟,用系統治理思維破解跨界保護難題,用生態價值轉化激活綠色發展動能。這不僅為全省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提供鮮活樣本,更為流域綜合治理探索出“破界協作、生態共贏”的新路徑。
來源: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網站https://mp.weixin.qq.com/s/oAQ2tpr-G1l5pZxn9yvu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