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拒絕再在中央商務區建一座‘ 藍色玻璃山’,而是希望創造一些不會在這波進一步擴張的浪潮中消失的建筑,當然也拒絕創造最大面積的建筑。” OMA大都會建筑事務所合伙人Chris van Duijn說。
2025年7月,Jomoo大廈建成。盛夏的廈門,驕陽似火,我們隨著Chris vanDuijn穿過新舊交替的街區,那座并不標新立異的新建筑緊挨一片綠地,謙遜地端坐在一眾高高聳立的塔樓叢林中,與周遭競相爭高的建筑組成了一個“城市山谷”的新地景。
OMA對中國城市的建造速度以及發展并不陌生,當被問及是否預料過這片場地的發展狀態時,Chris van Duijn說:“我們知道會有很多塔樓建成,但沒料到它們的密度。”那時,海岸線上新的城市化進程剛剛開始,有一些基礎設施和第一批建筑,但場地仍然非常開闊。“尤其是這種綠色的山丘,就像你在島上看到的一樣,很有趣。因為你幾乎看不到這種嵌入中央商務區的綠色景觀。實際上,綠地是一種開放性,也為未來提供了平等,否則所有這些塔樓就會擠在一起,變成一座座藍色玻璃山。這正是我們想要避免的。我們不想讓Jomoo大廈淪為更多類似于玻璃建筑輪廓的一部分。這是我們設計的一個起點。”但同時因為場地的限制,OMA最初想要一座更低矮建筑的設想并沒有實現“,所以我們開始嘗試把建筑做得纖細,這樣可以創造出一種開放式的平面布局,中間沒有核心筒”。在Chris van Duijn看來,典型的塔樓通常將核心筒設計在中心,環形的辦公空間總是朝向一個方向,而且一條走廊串聯起辦公室和會議室。“建筑越窄,就越難將核心筒保持在中心,將它們分成兩個外端就越合理。”他補充道。這樣一個窗戶面朝兩個方向、城市景觀盡收眼底的開放式辦公空間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幾乎可以從任何辦公桌上看到青山和大海。這也是讓一棟非常窄的建筑變得高挑且優雅的一個特點。”在設計之前,Chris van Duijn考察了很多閩南建筑。OMA最終的選擇是“不會迷失在復雜性和細節中。當設計這棟建筑時,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發展了原始的幾何形狀,也就是這種多面體的游戲。同時,將建筑與閩南民居中的傳統窗欞聯系起來”。我們看到完成后的Jomoo大廈低層是一個擴展的多面體,并擁有類似于山體的基座。上部是優雅纖細的姿態,醒目的立面由結構構件包裹,形成勻稱的線條,并隨著每個面折疊,最終形成的圖案令人聯想到傳統的閩南風格窗欞。
無論承認與否,我們似乎依然還處在一個地標建筑的時代。談到建筑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時,Chris van Duijn笑言:“與其詮釋那些強大的、象征性的地標建筑,不如說是建筑應該更多地服務于創新產業,而不是成為創新產業的象征。它現在更像是一個基礎設施,而不是純粹的產業代表。我認為這些年來,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你會發現建筑并沒有真正地展現它們的雄心壯志或品質,人們更加關注、思考事物如何運作,而不是僅關注建筑本身的代表意義。那些極具表現力的建筑不應該在前景中,而是更多地在背景中。”但作為建筑師他必須思考一個項目可能做出的貢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