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由時裝領域步入家居設計領域,我被人追問最多的,就是這兩個賽道之間切換的滋味。我常回答自己樂在其中,既已然成為家居設計領域的一位內行人士;又還保有一份旁觀者的新鮮與清醒。與此同時,我時常驚訝于這二者之間的共通,啟發不斷。無論是繆西婭·普拉達( Miuccia Prada )對結構與日常著裝的反轉,還是麗娜·柏·巴蒂( Lina BoBardi )擺在玻璃房的“碗椅”( Bowl Chair),都在回應一個相似的關切——怎樣的“形”與“用”,才能真正融進人的生活。
當我與Zegna藝術總監聊起當今消費者的變化時,他說如今的穿著者不再看重系列(collection)這個概念,而是只挑選他們認為可以與自己衣櫥里的單品相搭配,繼續塑造自我風格的物品。這個過程,就像是在描繪一幅私人的肖像畫,逐漸立體,愈發清晰。這也是一種長期主義的姿態:不是形式服從內容,而是彼此交換了身份。家居設計的世界也在悄然進行類似的變革——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不再急于把家一次性填滿,而是像收藏家一樣,慢慢安置家中的每一件物品,直到這個空間真正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家宅,可以概括自己,且獨一無二。
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 )也將時裝與家具并置:“前者美化身體,后者美化空間。”前者是行走的“形”,后者是靜止的“形”。我愿補充——真正動人的,是動與靜的串聯。穿在身上的,被動作、光線、溫度不斷改變;安放在家中的,則與時間共同老去。
這一期的主題是風格(style)。風格,是個體在行為與選擇中沉淀下來的獨特氣質與辨識符號。一個家,究竟怎樣才算有了風格?我想,它不僅要看得見,還要感受得到——能代表一個人/家庭,也能訴說一種生活方式。當你走進其中,會被一幅幅生活的畫面包圍:書架的排列、光線的方向、餐桌上的一只裂口杯……一把椅子從米蘭被帶回,一只碗是在景德鎮的偶遇,墻上的畫是朋友的作品。記憶與情感交織在一起,忠實地映照著主人的精神世界,彼此間相互滋養、相互塑造。
正所謂,一家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