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25)04-0031-08
Exploration on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ushu
YIN Wenyan1, YIN Wenhui2, YANG Jiany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China; 2.Department ofPhysical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Ooo8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Wushu art and promote the artistic process of Chinese Wushu in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manner,taking theartist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using the methods of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Wushu art,theessenceofWushuart,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martialartsart,andtheconstructionofitsfuture development system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anal-round way.Itis found that Wushu is a kind of \"space-time”human movement art withthe unique kernel of technical combat,and its esence is the carrying and expression of human survival emotion by the language of technical combat. But in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due to the lack ofthesupportof“strike”and the guidanceof“art”,it gradually shows adeviated development trend.Toaddress this issue,this paper attempts to builda Wushuart development system in the three dimensionsof themeansofcreation,appreciationstandards,andformsof expressionofmartialartsart,andalso puts forward thresuggestions: (1) the inheritance and following of martial arts techniques willbe the basic means for the creation of martial arts art works; (2)the presentation and expression of survival emotion would be the core criterion fortheappreciation of martial artsart works; (3)the fusionand breakthrough of artistic techniques willbe the key to the innovation of martial arts artistic expressions.
Keywords:ChineseWushu;Wushu routines;Wushuart;Wushu essence;skillfulness
與世界各地的其他武技一樣,中國武術也是以技擊實戰為主體的技藝,但受中國文化“善于將技術性的東西藝術化”的特點影響,武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藝術化發展的趨向。以“練為看”為價值取向的表演性武術是該趨向的主體,在經歷武舞同根同源、套子武術單獨勾勒藝術武術形式、擊舞項目分離彰顯武術套路藝術性的三大階段后2,逐漸形成以現代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為主,包含武術舞臺劇、武術影視劇、武術文藝節目表演、競技武術套路項目等多個形式的獨立藝術體系(其中競技武術套路因體育本質屬性,只能算作“準藝術”形式。這類武術在產生初期一直作為中國武術的旁支延續發展,因不具備實戰技擊價值,常常被鄙夷為“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4的花架子,以至于很少有人去研究它的審美藝術價值。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武術發展重心的轉移,此類武術的內在藝術性開始被系統發掘,這促使其逐漸脫離實戰對抗的范疇而演化為一種依附于技擊性的藝術體系,與技擊武術、健康武術并行成為武術發展三大分支之一
一直以來,對于武術的藝術化發展,學界的質疑聲和批判聲從未中斷,不少人執著于武術的原始樣態,將武術的價值定位局限于技擊對抗,卻忽視了武術技術自身的規律特性與時代訴求。一方面,就武術技術自身的規律特性而言,武術套路技術的實戰價值微乎其微,與格斗、功法相比,其真正的價值優勢在于自身含有的藝術表現特質;另一方面,就時代訴求而言,在當前這個極度空虛的現代社會,人們亟需通過各種途徑豐富精神生活,藝術作為一種連接人類情感、喚醒自我意識、確認存在價值的核心方式,是滿足人們精神追求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對藝術的需求將會愈發凸顯,這勢必會推動武術藝術迎來更大發展空間。因此,對武術藝術化發展不應采取盲目排斥態度,而需以辯證思維引導其良性發展,使其成為當代武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回顧以往研究,學者們對武術藝術化進行探討,使武術藝術化發展理論體系更加全面、系統。然而遺憾的是,由于許多學者對藝術本質認識模糊,對“藝術性”的認知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美上,所以始終未能揭示出武術藝術之本質以及武術藝術中技擊性與藝術性的內在聯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武術藝術化發展的誤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武術藝術化的發展進程。不僅如此,在過往的武術研究尤其是在針對“競技武術套路偏離化發展”相關問題的論述中,許多學者對“藝術化”一詞的使用過于隨意,常常將當前武術動作“高難化”“絢麗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現象概述為“藝術化”。這種表層技術的美化、抽象化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是“藝術化”?到底是“體操化”還是“藝術化”?這些問題也有待進一步明確。有鑒于此,研究以藝術哲學、中國傳統美學為基本理論,對武術藝術的形成、武術藝術的本質及審美特征等問題進行探析,并在此基礎上從武術藝術創作手段、鑒賞標準、表現形式3個維度構建武術藝術發展體系,以此為推動武術藝術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同時也為其技術主體即武術套路尋求符合時代需求及技術特點的價值定位。
1武術藝術的形成
武術的藝術性是武術的原始屬性,并不是步入現代社會才突兀而起的,正如蔡龍云提出的“我國武術從創始到現在,始終是循著‘擊’和“舞’兩個方面發展的”。其中的“舞”,便是所謂的藝術表演性武術。這類武術目前以武術套路技術為主,并不是攻防技擊的基礎,也不具備實戰價值,而是以“練為看”1為價值取向,一直作為中國武術的旁支延續發展。從上古武術神話中的意象、武舞合一的表意情懷到程式化的武術套路再到多元融合、震撼人心的武術舞臺劇,呈現出武術清晰而深遠的藝術化發展脈絡。
早期的武舞是巫術、武術、舞蹈三者由形式到內容的合一[],與原始宗教和戰爭緊密相連,巫術元素的存在使其從萌芽起便帶有藝術性基因[1]。古籍提到的“干戚舞”既是軍事操練,又帶有武力炫耀性質,具有“用武力威逼有苗臣服的意思”,這種武舞的產生表明一種與當時軍事活動有關,但又非軍事實戰的社會活動現象出現了2]。而后經過周代的制禮作樂后,武舞合樂、舞、歌為一體,其軍事訓練的功能逐漸褪去,成為一種具有“事神祈福”的巫祭性質、能夠彰顯等級社會秩序的王權統治工具和儀式符號[13]。然而,從藝術的角度講,這種武舞還不能算作是自為的藝術,而是一種仍然以實用價值為主要目的且具有外在形式美的工藝性質的活動。工藝性質的活動與藝術還有很大的區別,這種活動更注重工藝的精湛程度和對某種既定審美標準的符合程度,以滿足人們對物品的實用性和裝飾性等方面的需求,而藝術則側重于對情感、思想、精神的表達,能讓人感受到心靈的震撼。顯然,這里戰場搏殺、舞姿雄壯的形象塑造最初是出于日常訓練、威懾敵人以及祭祀祈福、象征權力等功利自的,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處于工藝性層面。不過,賦形一旦發生,即同時包含突破實用目的之狹義范圍的傾向[1436。
受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影響,尤其在漢唐時期瑰麗多姿的樂舞文化滋養下,武舞的自我觀照價值逐漸從工藝制作的實用目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開啟了由工藝到藝術的發展進程。在這一時期,劍舞、戟舞、刀舞等武舞表演大放異彩,武舞的藝術性愈發凸顯。裴旻、公孫大娘等諸多劍舞名家對技擊武藝理解頗深,他們精湛的技藝展現了武術中豐富的抒情特征和藝術美感。可見,武術藝術化發展到這一階段已經擁有能夠觸動人們心靈的神秘力量,而這一神秘力量便是武術崇高的藝術之美。
步入明清以后,各具特色的拳械技藝經過不斷融合、交匯,終于形成了武術的拳種門派。武術家出于傳承記憶、協調身體、磨練心性、展示功力等目的[15]創造出不同技術風格、特點的套路技藝,形成了姿彩紛呈龐大的武術套路技術體系。這里面既有作為“入門之法”的“練為戰”套路,也有以展現武術技藝之精湛、功力之深厚為主要目的的“練為看”套路,后者技術體系的成型為后期武術藝術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到民國時期,在諸多武術名家的改良下,“練為看”套路技術體系的藝術性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在技法豐富性、審美觀賞性等方面有顯著提升。這一階段出現了許多極具社會影響力的武術表演,最著名的當屬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中國國術隊的精彩展演,張文廣、溫敬銘、傅淑云等9位優秀武術運動員剛健優美、虎虎生風的武術技藝向觀眾展現了中國武術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不僅震驚了柏林,還讓世界驚嘆不已,許多國外媒體因此稱贊武術的3個價值:體育價值、攻防價值、藝術價值。此后,中國國術隊還應邀到法蘭克福、漢堡等城市表演,場場受到熱烈歡迎。在這一時期,武術的藝術審美價值逐漸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多重推動下,武術的發展重心從技擊武術轉向藝術武術[,競技武術套路被拾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武術套路的表演性技術體系也因此得到空前的蓬勃發展。從競技武術套路項目、武術文藝節目到電影功夫片、武術舞臺劇,武術藝術形式日漸成熟,出現了不少優秀武術藝術作品。競技賽場上李連杰的刀術、楊曉華的長穗雙劍、劉懷良的繩鏢,電影《少林寺》中于海的螳螂拳、于承惠的雙手劍,舞臺上《風中少林》《功夫詩·九卷》《武傳奇之霍元甲》等優秀作品都展現了強烈的武術藝術之美。在這些武術表演中,有的動作發勁剛猛而純透,有力而不僵;有的動作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給人以堅韌、機智、勇氣和力量。這些武術表演引起社會的巨大反響。
從上述發展歷程看,武術藝術脫胎于傳統武術“練為看”為價值取向的武術技藝,但在早期發展中以祭祀祈福、展現武術技法或取悅于人為主要目的,還不具有承載和表達生存情感的主動性而達到藝術的本質層面,其產生的藝術美只是在無意識中被創造,具有極大偶然性。而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武術發展重心的轉變,武術藝術得以形成,以“武術舞臺劇”為主要形式的現代武術藝術已經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體系,與技擊武術、健康武術并行成為武術發展三大分支之一,與技擊武術、健康武術并行成為武術發展三大分支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站在藝術的高度重新認識武術藝術,明確武術藝術的本質和審美特征,正確引導武術藝術化的進一步發展。
2武術藝術的本質及審美特性
2.1 武術藝術的本質
談論武術藝術,首先要對藝術有較為清晰的認知。當代生活中,人們常常片面地把藝術理解為大眾娛樂或情感宣泄的工具。其實不然。就其存在論本源而言,藝術其實是一種活動在人類文化感性存在中的基本精神,它使感性事物的“美”成為可能并得以呈現[418。關于藝術的本質,海德格爾曾給出過這樣的解釋:“真正的藝術是以美的形式表達真理的內容。藝術的契機在于表現人類的生存情感,這種情感區別于其他動物同樣具有的心理情緒,而是對超越性存在(例如命運、善惡、友誼等)的體驗與領會,可以理解為思想、理想、理念、意志亦或是感情等[14J30。藝術家把工匠性的構形技巧與其生存情感統一起來,通過藝術形象的塑造將其保存并表達的過程即為藝術創作。不過,表達情感并不是目的本身,表達是為了發現,發現即意味著通向真理[443。恩斯特·卡西勒[18在《人論》中說“藝術從一種新的廣度和深度上揭示了生活:它傳達了對人類的事業和人類的命運、人類的偉大和人類的痛苦的一種認識”。在藝術鑒賞過程中,觀者一旦進入作品的內在視域,即得到作品之“意”,“得意”即有“感動”,在感動之中激發起高度的想象力,與藝術家的生存情感相互碰撞,觀者的性靈被深深感動,他們自身的生存情感在這個非現實的世界中獲得自我觀照,而作品形成的審美意象也將長久、乃至永遠地啟發著他們的思想,影響著他們的情操,幫助他們洞察人生的本質真相和意義[4]08。因此,藝術是情感價值以直觀事物為媒介的感性表現形式,其本質是對人類生存情感的保存和顯現。藝術作品通過形象的塑造使感性事物的“美”成為可能并得以呈現,從而實現對真理的探索和表達。
依據以上對藝術的認識,對武術藝術的本質做以下闡釋。武術藝術和舞蹈藝術相似,它們都有格律的章法、合韻的旋律以及氣勢的跌宕,在連貫流動狀態的空間造型動作中呈現出人類的生存情感,都是肢體語言的感性表達,而不同之處就在于,武術源于狩獵和戰爭[,其藝術技巧來源于現實對抗中的實用型攻防技術,是以技擊為核心而展開的;舞蹈源于生活,其藝術技巧來源于人們生活中表達感情的自然形態動作,在舞蹈家眼中,以表達一定感情為自的的經過精心加工提煉的人體動作和姿態的組合都可以歸屬到舞蹈藝術的范疇2。相比較而言,舞蹈藝術的表達包含更廣泛的人類生存情感,而武術藝術的表達相對單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術藝術是一種將塑形技巧限定為技擊語言的特殊“舞蹈”,可將其概括為一種以技擊性為獨特內核的“空間-時間性”人體運動藝術,是舞蹈體系的亞類,其本質是技擊語言對人類生存情感的承載和表達,其根本目的是對真理的澄清。
就其藝術性質而言,武術藝術既不是對真實打斗的再現,也不具有實戰對抗性,而是一種帶有詩意的技擊表現,更傾向于對格斗的想象和美的觀照2,通過對實戰技擊動作的美化塑造,從而揭示真理的存在。武術藝術創作者運用“內外合一”“神形兼備”“陰陽對立”等武術特征和美學思想,對現實格斗中的攻防技術進行抽象、提煉、升華,從動作、結構、節奏、布局上進行藝術構思和美學追求,形成富有藝術性,可承載人類生存情感的“技擊語言”,每一招、每一勢如同詩歌中的詞語,構建起宏大想象性關聯,表達出自身對現實超越性存在的領會和體悟,讓觀者的想象力得到激發,仿佛身臨其境。就這樣,由氣概到精神,由技藝到品格,從而感受到崇高的武術藝術之美。需要強調的是,武術藝術最根本的追求并不是炫目的技巧展示,也不是單純的對現實生活進行真實再現,而應當是通過保存和表達創作者對生活中超越性存在的感悟,引發觀者對“真理”的思考和探索。這里的真理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真理或理性真理,而是對人類命運的領會、對生活世界的揭示、對人類心靈的啟發和對存在的把握1441。在鑒賞的過程中,觀者忘情于其中的那個“非現實世界”,而這個世界便是“真理的原始發生”,與此同時,武術藝術之美就在這種“存在的被澄亮”之中體現了。
2.2武術藝術的審美特性
1)技擊性。
繪畫是線條和顏色的藝術,文學是語言和思想的藝術,雕塑是形體與材質的藝術。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藝術,是因為表現媒介、物質材料、藝術技巧不同[22]。武術藝術作為人體技擊的藝術,“技擊性”是使其得以與其他藝術門類相區分的獨特內核23,是武術藝術中有決定性意義的特有屬性。沒有“技擊性”,便不能稱之為武術藝術,但從藝術學的角度出發,武術一旦進入藝術審美的領域,就不能再用技擊功效實用標準衡量。因此,武術藝術中的技擊性自然不是指的實戰技擊中的應用價值,而是肢體語言中所具有的技擊攻防含義[24,具體表現為武術技理技法在姿勢、勁力、節奏、神態、結構2上含有的強烈攻防意識以及豐富的技擊理念。
近年來,武術套路藝術性與技擊性兩者的關系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武術套路性質與發展方向極為重要的問題。有學者將技擊性與藝術性理解為二元對立的關系,如“套路的藝術性非自今日始,縱觀武術的發展史,‘技為藝用,淡擊重藝’一直是發展趨勢”2“竟技武術在發展過程中,由于過多地追求武術的藝術性,削弱了其技擊本質”[27]。有學者認為技擊性與藝術性是“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關系,如邱丕相提出“技擊性主要表現在動作基本構架、方法上,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動作的技法、技巧(如何連接、演練)上;技擊性與藝術性并不矛盾,武術套路的藝術性是為了更好、更詩意地表現技擊性”。以上觀點均明確藝術性是武術套路的固有屬性,對武術藝術早期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但第一種觀點對藝術化的理解沒能到達藝術的本質層面,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美上,從而將現代競技武術套路技擊性弱化的問題歸咎于“藝術化發展”;第二種觀點肯定了藝術性對展現技擊性的促進作用,點明武術藝術化不是以犧牲技擊性為代價,但對藝術性的理解局限于藝術表現技巧的抽象化特點,仍未觸及到藝術本質;第三種觀點存在技擊性與實用性概念混淆的問題,且對藝術性的認識與第二種觀點相似,沒能擺正技擊性和藝術性的位置。其實,無論是對原有動作的美化、抽象化,還是追求外在形式的“漂亮美”和“酷炫帥”,都只是藝術創作的必要條件,而并非充分條件,更不是核心所在。若長期囿于對藝術的表層認知,武術套路將永遠無法實現充分的藝術化,永遠無法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因此,必須從藝術的角度,重新理清技擊性和藝術性兩者關系。依據上文對武術藝術本質的探析,我們認為武術藝術以“真理之澄明”“展現藝術之美”為根本目的,以“技擊性”藝術技巧即武術技理技法為必要途徑??偟膩碚f,在武術藝術中,技擊性體現在藝術形象塑造的必要手段上,是藝術性得以展現的基礎,兩者應當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并非“此消彼長”的相互制約,更談不上“非此即彼”的相互對立。
2)人體性。
從物性特質來看,武術藝術的審美特性與舞蹈、雜技一樣,表演者、表現手段和物性特質是三位一體的,都是人體本身,即人體性。音樂是通過銅質、木質樂器的載體演奏出來,繪畫和雕塑是通過石材、金屬或畫布等載體呈現出來,在這些藝術表達的過程中,音樂家、雕塑家、畫家的思想情感最后全部轉移到物質載體上。而武術藝術則不同,其物質載體是人的身體——人體的上肢、頭部、軀干、下肢,以及精神、呼吸、力量,它的表現手段是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氣息和勁力等以人體動作組成的武術技術語言,演練者以閃轉騰挪的身法,敏捷靈巧的步法,剛柔相濟、延綿不絕的勁力,意氣風發、目光如炬的神態以及動則快若疾風、靜則紋絲不動的韻律,展現出現實格斗中威武激昂、排山倒海的氣勢,完成對優美、崇高等審美意象的藝術塑形??梢?,武術藝術永遠留存于人自身,無須借助任何其他手段就能將藝術作品與藝術媒介融為一體,以最直接的方式觸及人的內心情感和生命內核。盡管武術藝術在表現形式上也會借助于劇情編排、音樂伴奏、舞美設計等表現手段,但其最根本、最核心的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意志和情感的人體以及人的肢體語言,這些關鍵特質促使武術藝術與人類生命之間具有了最為密切聯系。武術藝術承載著人類的真實情感與主觀體驗,因而成為用四肢傳達人體內在生命活力的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極易觸動觀眾心靈的藝術類型。
3)綜合性。
從展現方式特點來看,武術藝術的審美特性是藝術綜合性,主要體現在武術藝術的存在方式以及感知方式的復合特點。武術藝術作品以塑造可視的三維形象為主,無論是拳腳的伸展,還是身體的騰挪,亦或是步法的靈動,一招一式都在空間中勾勒出獨特的軌跡,形成了豐富的空間語言,使觀者感受到強烈視覺沖擊,并在瞬間對作品的藝術形象進行完整的視覺把握。同時,武術藝術中顯明多變的節奏韻律是其與時間緊密相連的關鍵紐帶,其獨特魅力在時間的流淌中得以彰顯。例如,長拳類表演多具有節奏明快、連續性強、動中有靜、靜中蘊動等技術特點,演練者在動靜疾徐、快慢相間韻律中展現出長拳的藝術之美。另外,近年來武術藝術與音樂藝術的融合是武術藝術創作的一大趨勢,音樂旋律的渲染為作品增添豐富藝術表現力,讓人們在視聽融合的引導下更深入地感受到作品表達的生存情感28。由此我們可以說,武術藝術是一種“空間-時間藝術”,也是一種以視覺為主的“視聽綜合藝術”。除此之外,武術的藝術綜合性還體現在藝術因素的多元化上,隨著社會物質水平以及審美需求的提高,武術文藝節目、武術影視劇、武術舞臺劇等武術藝術題裁陸續出現,文學、戲劇、繪畫、音樂等藝術因素的融入極大增強和豐富了武術藝術的表現能力,使得武術藝術逐漸發展為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表演藝術。
3武術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3.1缺乏“擊”的支撐
當代武術藝術技術體系以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為主體,隨著競技武術套路項目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一系列旨在高、難、美、新的競賽規則杠桿撬動下,逐漸出現許多騰空跳躍、凌空翻轉的難度動作,極大提高競技武術套路項目的觀賞性,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武術藝術的技術素材。不過,這樣的“體操化”導向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技擊語言極度匱乏,技擊性極度弱化。
回顧歷史,早期的武術藝術化始終圍繞著技擊性這一獨特內核,沿著正常的軌跡發展。無論是唐朝的劍舞,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發展初期的競技武術套路表演,其技術體系都極其注重武術運動應有的勁力攻防特點。究其原因,武術演練者、指導者多富有實戰對抗或拆招喂手的訓練經驗,對武術套路技理技法的掌握全面且深刻。他們功夫扎實,力法突出,攻防意識強,因而呈現的武術表演動作瀟灑工整、節奏行云流水、步伐輕靈穩健,能夠完美展現武術藝術之美。
而如今的教練員、運動員、武術演員等創作主體過分注重動作的高難化、標準化、絢麗化,且技巧學習多局限于競技長拳技術體系。對武術技擊本質以及傳統武術套路技術體系傳承的忽視,致使創作主體對武術技理技法的理解愈發淺薄,許多演練出現風格特點不突出、動作編排單一化,甚至身體運動與技法的內在含義相脫節等嚴重問題。并且當前的技術訓練體系在拆招喂手、實用對抗等實戰技術層面全然未涉,一定程度上切斷武術藝術技術創新以及戰斗生存情感體悟的源泉。在這種棄本逐末的傳承下,武術套路技術體系技擊性極度弱化,技巧單一化、表層化等問題愈發凸顯,與所謂“遵循技擊規律”“體現攻防含義”云云相剝離2,武術藝術技擊語言逐漸陷人極度貧乏的狀態。
3.2欠缺“藝”的引導
武術藝術創作者對藝術性的誤讀也是導致武術藝術偏離化發展的重要原因。自前的武術演員絕大多數出自于各省市專業隊、武校等,雖然功力深厚,有著很好動作基礎和高超技術,但在藝術表達上缺乏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對藝術的認識沒能深入其本質即“對人類生存情感的保存和顯現”的層面,從而在作品創作和鑒賞的過程中對于如何利用“技擊語言”呈現和表達“生存情感”存在盲目性。
究其原因在于,武術藝術發展長期依賴于體育領域的競技武術套路培養體系而欠缺“藝術”引導,盡管演練者對武術技巧的呈現在某種程度上近乎完美,但其作品創作始終不能進入“藝術”的表達境界,使得當前武術藝術化面臨巨大發展桎梏。除此之外,從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與突破看,當代的武術藝術作品也普遍缺乏應有的活力,無論在觀賞性還是藝術表現力上,都呈現出一種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表現狀態。對此,程大力曾指出:“競技套路的失敗而第三并可能是最主要的,就是它沒往本來應該往的舞蹈藝術上靠,而是往不相干的運動體操上靠了”。這一觀點既表明“體操化”不等于“藝術化”,同時也點明當前競技武術套路發展的主要問題。
總的來說,當前的武術藝術化發展,既缺乏“擊”的支撐,又欠缺“藝”的引導,武術之“舞”沒有繼續其藝術化的發展道路前行,而是逐漸走向“體操化”,出現了嚴重的偏離化發展傾向,若再不加以改善,長此以往,武術運動員和武術演員將變成只會做出“旋轉 +. 跳躍 ?+ 亮相”此類動作形式的工具,武術藝術也將淪為雜耍,而走向死路一條。
4現代武術藝術發展體系構建
4.1武術藝術創作基本手段:技理技法的繼承與遵循
武術藝術創作的基本手段由武術套路技術、武術套路程式、技擊運動規律等技理技法組成,是開啟人體的物性特質、完成物之靈化、顯示出生存情感的中介和橋梁,它是武術藝術作品創作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學習武術藝術技理技法,就像作曲要學習組織樂音的程式、曲式一樣,技理技法乃武術藝術的入門之法,只有習得這些,人們才能進入藝術創作。
相比其他藝術門類,武術藝術有著極其豐富且龐大的藝術形式體系,該體系以武術套路技術為基礎,其核心技法圍繞“四擊、八法、十二型”展開。在技擊理念和運動規律上,有陰陽平衡、內外合一、神形兼備等要求。從技擊風格方面講,南拳追求步穩勢烈,八卦追求行云流水,形意、八極追求猛鉆硬碰無阻擋,綿拳、太極拳追求以柔克剛,還有劈掛、通臂追求冷脆快彈,螳螂、醉拳追求象形取意等。從演練方式來講,既有徒手,也有持械。徒手的包含手法、腿法、步法,還有膝法、肘法、靠法。具體到手法,就有沖、劈、貫、勾、砸等拳法,推、挑、撩、砍、削等掌法,刁、戳、撮等勾手擊打方法。器械的方法既有刀術的劈、扎、斬、撩、砍、挑、格、抹,也有劍法的絞、崩、刺、點、截、穿、掛、云,還有許多器械的技擊方法同樣不勝枚舉3。但在技理技法的實際運用上,許多武術演練者存在理解不深、掌握不全的問題,基本創作手段的單一將嚴重限制武術藝術對生存情感的承載和表達。近年來作為武術藝術創作之核心的技擊技巧日漸單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舞”與“擊”的日漸脫離。
傳統武術套路技術體系是豐富的武術藝術技巧素材庫,未來運動員、武術演員必須全面系統學習傳統武術套路技理技法,充分理解、熟悉和掌握技擊動作的運動方法和運動規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時,武術技擊實戰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生存體驗”是“生存情感”的源泉,武術藝術演練者有了對武術技擊招法的真實體驗,才會真正懂得什么是點到為止、制人不傷人的和諧觀,什么是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尚武精神等,從而在藝術創作中有所表達。所以在日常訓練中應加入適當的武術實戰對抗、拆招喂手等練習環節,讓武術藝術創作者從“戰斗生存體驗”中汲取靈感,不斷豐富自己的技擊語言,能夠源源不斷地為武術藝術創造提供內在驅動力,從而筑牢武術藝術的根基,使其發展有章可循。
4.2武術藝術鑒賞核心標準:生存情感的承載與表達
藝術作品鑒賞指的是人們對藝術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審美活動,不僅存在于對藝術作品最終成果的被評價階段,也存在于作品的創作階段。從藝術角度出發,武術藝術作品的創作與鑒賞不能局限于“技巧的展現”,應當以“生存情感”的承載與表達為核心標準。首先,對于武術藝術創作來講,在超越固有形式即遵循技理技法的基礎上,創作者應當進一步追求技理技法與情感表達之間的聯系?!皩λ囆g家來說,技巧是想象的器官。藝術家的想象力,讓技巧靈化,使之成為性靈的表達工具,從而擺脫了技巧之單純的工匠性”I4J28。演練主體必須首先領悟和掌握技理技法的深層意義,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并深刻感受武術藝術技巧與生存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工匠性的構形技藝即武術的技理技法與超越性存在的感悟統一起來,從而不受固有形式的束縛。只有這樣才能得之于心,應之于手,實現“以性靈識成法,以性靈運成法”[32]。其次,對于武術藝術作品的評審,自然應當指認它的實際構形,即作品所實際呈現的感性形式,例如,在技理技法的運用上,演練者是否達到體勢工整、招勢貫連、勁力順達、精神飽滿等基本要求,是否能展現出棍術的勇猛彪悍、劍術的瀟灑飄逸、槍術的靈活多變等器械的技術風格特點,以及在其他藝術技巧的融合上,演練者是否充分利用表演或比賽場地、動作編排與音樂伴奏是否契合、情節編排是否連貫等。
但是,更重要的一步,卻是要突破這些感性形式的遮蔽,站在藝術的角度指出由這些感性形式如何構成了一種內在視域,以及在這個視域中是否能感受到創作者所傳達的“生存情感”。詩人杜甫在觀看公孫大娘的劍術表演后,曾這樣繪述他所感受到的內在視域:“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這種審美鑒賞已經超越“欲求境界”的現實認知,以及“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實踐認證,而進入到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從而超越武術存在的本體和本質,讓人感受到直擊心靈的震撼]。確切地說,只有通過這樣的分析和鑒賞,才能真實確認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武術演練者才能明確如何制作一部真正的武術藝術作品。
總的來說,武術藝術體系應當積極借鑒、融合舞蹈藝術體系的培養和評價模式,不斷加強創作主體和評判主體對文化藝術素養、藝術表現力等方面的重視程度。同時,武術藝術培養體系要著重加以“藝”的引導,不斷提高武術藝術工作者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藝術創造力,“一個成功、出色的舞者不應當僅僅是一個具有良好形體表現素養和表演技藝的演員,而應當是一個能夠深切感悟美的價值所在的‘悟美’者”[34],這個道理對于武術藝術演練者來說同樣適用。
4.3武術藝術作品形式創新:藝術手法的融合與突破
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先決條件,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精神氣質和文化氛圍,藝術手法的融合與突破是武術藝術表現形式創新的關鍵所在,藝術表現形式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及精神追求。藝術手法的融合與突破將十分有利于藝術創作者對“生存情感”的完整性表達。隨著時代特性的更替、大眾審美需求的提升,武術藝術作品的創作瓶頸問題日益凸顯。許多創作者在思想觀念上僵化保守,且對藝術本質認識模糊,這使得當前的武術藝術作品多局限于表層的難美類技巧展現,存在表演形式范式化、趨同化,故事情節老套、單一,舞美設計缺乏創新性等不足,顯現出表達能力較差、藝術感染力匱乏等問題。反而是不少舞蹈團隊通過積極探索與實踐,運用多樣化藝術手段,將武術的尚武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近兩年火爆國內外的《詠春》舞臺劇,以武術為核心元素,創新性地將詠春拳、太極拳、八卦掌、螳螂拳、八極拳五大功夫門派的技法招勢與古典舞“擰、傾、圓”的身韻和現代舞自由、靈活、流暢的創編方式相融合,呈現出虛實相生的武俠世界,從而把詠春祖訓中“勤練習技不離身;養正氣戒濫紛爭,當處世態度溫文,扶弱小以武輔仁”的精神品格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演繹[35]。雖然這些舞蹈出身的主創演員在對勁力的運用、攻防的理解上有所欠缺,與專業的武術演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該作品通過表現形式的融合與突破極大地提高了其藝術表現力,有諸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在情節編排和場景設計上,該作品采用套層結構式雙線敘事和電影化的空間轉換,使劇情的節奏感更加鮮明強烈,藝術間離效果得以顯現;在舞美設計上,該作品巧妙運用景別、構圖、運鏡、光影、色彩等電影元素,多維度、多角度地生動展現了中華武術的精湛技藝3。在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可謂是帶有強烈時代印記并能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風采的標桿性文藝精品[3]。
總而言之,藝術手法的融合與突破同樣是未來武術藝術始終不渝的發展路徑。舞臺劇《詠春》等優秀藝術作品在創編結構、故事選材、人物塑造以及舞美道具光影的運用等方面,為武術藝術作品創作提供良好思路借鑒和方向引導。未來,武術藝術工作者應當積極吸取經驗,勇于改變自己習慣性的藝術傳達,追求多元化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打造出更具綜合性、蘊含武術特色并富有時代精神的武術藝術精品。
5結語
長期以來,由于學界對藝術本質認識模糊,始終未能揭示出武術藝術本質以及武術藝術中技擊性與藝術性的內在聯系,致使武術藝術化發展面臨諸多誤解和質疑,仍處于一種迷茫、無序的實踐探索階段。對此,正確把握武術藝術本質“技擊語言對人類生存情感的承載和表達”,理清武術藝術中技擊性與藝術性的內在聯系“技擊性是手段、藝術性是目的”,對于當下的武術藝術化發展尤為重要,只有將其置于藝術的話語中,用藝術的眼光和標準衡量,才能使其真正根植于自身的發展土壤,從而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總之,無論是從武術自身的內在規律還是從社會需求、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藝術化都是今后武術發展的重要道路。我們相信,在時代發展的助推下,武術藝術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周偉良.競技武術套路運動的歷史透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3(7):18-21.
[2]張勇,曹華.能擊與善舞:武術套路的技擊與藝術兩重性判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2):234-239.
[3]胡小明.論體育與藝術的關系[J].體育科學,2008,28(10):3-8.
[4]戚繼光.紀效新書[M].馬明達,點校.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307.
[5]喬鳳杰.武術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42.
[6]邱丕相,王震.人類生態文明視域下的未來武術[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9):1-4.
[7]陳佑清.體驗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2): 11-16.
[8]馬文友,邱丕相.當代武術的藝術化解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1):5-8.
[9]蔡龍云.琴劍樓文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51,60.
[10]王校中,譚廣鑫.武術演進過程中原始巫術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4,21(5):127-130.
[11]譚廣鑫,王小兵,王效中.武術套路藝術表征源自原始巫術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5): 70-73.
[12]周偉良.論武術套路的歷史形成與發展[J].中華武術(研究),2013,2(4):6-21.
[13]陳新平,譚廣鑫,李兆偉.古代武舞的起源與演進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6):64-69.
[14]王德峰.藝術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15]楊建營.武術拳種的歷史形成及體系化傳承研究[J].體育科學,2018,38(1):34-41.
[16]楊建營.從武術套路與搏斗的關系看武術的分類及發展[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1(3):83-86.
[17]陳沛菊,喬鳳杰.武術與舞蹈[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1):12-16.
[18]卡西勒.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184-185.
[19]邱丕相.武術套路運動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2):39-43.
[20]許薇.舞劇敘事性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21]邱丕相,閆民,戴國斌.中國武術套路的文化解析[J].體育科學,2007,27(12):10-12.
[22]羅常軍.藝術即表現[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23]陳沛菊,喬鳳杰.武術與舞蹈[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1):12-16.
[24]吉燦忠,趙亞南.武術審美體系形成的三維論略[J].體育學刊,2019,26(4):36-40.
[25]邱丕相.武術套路美學初探[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2,6(4):46-49.
[26]王崗,吳松.中國武術:一種理想化的技擊藝術[J].體育文化導刊,2007(2):21-23.
[27]王崗,高成強,彭鵬.論競技武術的強化、異化與軟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7):35-41.[28]李曉通.舞文化在武術套路演進中的作用[J].體育學刊,2018,25(2):22-26.
[29]周偉良.文化安全視野下中華武術的繼承與發展試論當代武術的文化迷失與重構[J].學術界,2007(1): 59-78.
[30]程大力.套路武術中國舞蹈—論競技套路來自何方去向何方[J].體育學刊,2013,20(1):6-13.[31]楊建營,林小美.試論武術運動的特點[J].浙江體育科學,2008(1):114-116.
[32]李來源,林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60.
[33]陸小黑,唐美彥.精神信仰、審美藝術、技術技理:中國武術的結構變遷與未來走向[J].武術研究,2020,5(2):4-8.
[34]馬莉.舞蹈的審美特征[J].大眾文藝(理論),2009(11): 117-118.
[35]余夢露.以武術文化藝術作品講好中國故事-舞劇《詠春》的人文價值探析[J].戲劇之家,2024(13):9-11.
[36]李燮,劉迅.舞劇《詠春》的創新路徑探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3(6):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