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計背景
在建筑企業經營活動中,招投標環節是資金密集、交易頻繁、舞弊高發的風險高發地。尤其在近年來“集中采購+電子化招標”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圍標、串標等違規手法愈發隱蔽,呈現出“表面合規、實質圍標串標”的新型舞弊趨勢。
在應對此類問題時,傳統審計手段面臨“三重挑戰”。一是數據分散、線索模糊。招投標行為橫跨電子招標、供應鏈、合同等多個系統平臺,導致行為鏈條難以完整還原。二是偽裝手段專業化。供應商通過設立殼公司、使用虛擬IP、偽造數據等手段,消除“靜態”風險特征。三是業務體量大、審計周期緊。單個項目的基礎文件可能多達上千份,審計資源與識別手段難以支撐有效查證。
為破解上述痛點,審計團隊(以下簡稱審計組)提出以“行為特征樹”為牽引、以“數智模型組合”為突破口的創新審計思路,靈活運用行為路徑聚類、結構化數據挖掘、電子文檔OCR以及輔助爬蟲技術等多類審計工具,把握全局多點突破,穿透表面合規假象、識別真實關聯,精準發現圍標、陪標等違規行為,在實戰中取得較好成效。同時,通過在多個審計項目中的應用迭代,逐漸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可演進”的建筑業招投標數智化審計方法。
二、審計實踐
(一)總體查證思路
2024年,在對集團兩家下屬公司的經責審計項目中,審計組將招投標環節列為重點審查內容。審前調查過程中,多條線索集中指向一些供應商,這些供應商周圍時常伴有其他關聯方出現,隱約出現“組團”痕跡,例如注冊地址集中于相鄰相近位置,成立時間相差不足半年。但這些企業在股權上未呈現直接關聯,也未發現明顯的圍標違規證據。
審計組意識到,要揭開這一隱藏的利益網絡,必須突破傳統審計方式的局限,運用更先進的數智化技術手段實現深度查證。經過討論研究,審計組確立了以下總體思路:以招投標違規特征樹為指引,從供應商圍標行為特征出發,系統梳理可能存在的違規手法與漏洞,并借助數字化技術、AI技術打造多維度的工具模型組合。
第一階段:繪制違規行為特征樹。全面梳理招投標、實施結算與支付、投融資三大環節的常見違規類型與表現形式,明確各類違規行為的典型手段與風險痕跡,初步匹配可應用的數智化技術方法,形成覆蓋流程、手段、線索與查證邏輯
的全景圖譜。
第二階段:梳理數據源和技術路線。在風險畫像基礎上,審計組梳理出可用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源,優選邏輯清晰、技術成熟、可快速落地的分析路徑,如供應商關聯圖譜分析、“握手”(即多家供應商在同一項目中共同投標)共現分析、陪標行為識別等,構建了多點突破的查證策略。
第三階段:設計開發組合模型并交叉驗證。針對不同風險特征,設計并開發多種模型工具,交叉比對分析結果,進一步提升了問題識別的準確性與證據鏈條的嚴密性。
第四階段:補充完善證據鏈條。結合傳統取證方式(如現場訪談、資料核查等),對模型識別結果進行人工核實,確保審計證據真實性、充分性、有效性,支撐后續處理建議。
第五階段:模型固化與持續迭代優化。根據業務需求與實際應用反饋,持續優化模型參數與功能,推動模型在更大范圍的復制推廣,不斷提升適配性與生命力。
(二)具體查證步驟
1.繪制違規行為特征樹,確定技術路線。
圍繞建筑企業招投標流程的關鍵節點以及后續利益實現的可能路徑,審計組構建了覆蓋招投標、商務結算和財務結算、投融資三個環節的“違規行為特征樹”,以樹狀結構形式系統梳理各類常見違規手段、審計線索、數據來源與查證邏輯(見圖1)。該特征樹不僅作為模型設計的核心依據,也成為實操查證中的路徑指南,可作為后續審計項目中的通用審計模型開發藍本,為全流程風險穿透與多維交叉驗證提供了標準化、結構化的技術依據。
在商務結算與財務結算環節,主要識別高價執行、轉包分包、虛增工程量、虛報勞務人員等問題。通過結算對比分析、圖像識別、費用比例分析等手段,從結算數據、施工資料、人員信息中提取可疑線索,提升風險識別效率。
線索涉及高頻共現、報價規律、文件雷同等,通過“握手”分析、文本比對等模型技術加以識別。同時,也關注限制競爭、虛構資質、內部舞弊等問題,并針對性設計了如“資審異常分析”“操作日志審查”等工具模塊。
在招投標環節,重點識別供應商之間的串通行為,包括輪流中標、陪標、抬壓報價等,主要
在投融資環節,聚焦虛構應收賬款、循環融資、虛假擔保等風險行為,結合合同文件、資金流水等數據,借助數據可視化與序列分析方法,揭示資金異常流向和虛假交易結構。
2.模型設計和開發。
圍繞前述“違規行為特征樹”,審計組開發了多套組合模型,這些模型從不同角度切入、相互驗證,有效提升對圍標、串標等違規行為的識別效率,在海量數據中精準聚焦問題線索,主要模型和工具如下。
(1) “投標關聯圖譜分析”模型。
模型目標:在海量數據中快速圈定異常交易主體,識別關鍵節點和潛在關聯關系,發現問題源頭。
查證邏輯:基于歷史投標數據,構建供應商間的關聯網絡圖,挖掘“核心中介”企業及其關聯路徑,輔助識別隱藏控制人或協同操作行為。
數據來源:集團招投標平臺投標記錄。
實施步驟:采集并清洗投標基礎數據,通過算法生成可視化圖譜,可進行節點放大與詳情導出,便于深入分析與證據溯源。
模型成效:成功從5萬條數據中識別出20組高頻“組團投標”供應商。
(2) “握手共現”模型。
模型目標:在關聯圖譜的基礎上,量化圍標企業之間的協作頻率,定位核心企業。
、招投標環節
1.供應商串通
一手段:輪流中標、陪標、抬價/壓價
一線索:高頻共現、陪跑指數、報價規律性(歷史維度)、文件雷同
一數據/邏輯:云筑網記錄(投標記錄、中標記錄)→關聯網絡圖分析、握手共現分析、陪跑指數分析
2.限制競爭
一手段:無理由剔除、異常資質要求
一線索:資審異常排斥、招標條款異常
數據/邏輯:云筑網投標記錄(資格審查記錄、評標記錄、招標文件)→資審入圍分析
3.虛構能力和資質
一手段:虛構業績、篡改證書、虛構人員—線索:業績沖突、文件PS痕跡、資審資料關鍵人員信息重疊、供應商考察資料—數據/邏輯:資質文件、企查查→企查查驗證、圖像分析、文本分析
4.內部舞
F 一手段:虛構或篡改招投標信息一線索:異常操作日志(操作人、操作時間、操作IP)一數據/邏輯:操作日志、評標記錄→異常操作分析
5.
二、商務結算和財務結算環節
1.高價執行
—手段:條款變更、補充協議
一線索:招標條款與合同條款不一致(注意陰陽合同)
—數據/邏輯:招投標臺賬、合同臺賬、合同文本、SAP 財務結算數據→OCR文本分析、結算對比分析
2.轉包分包
—手段:轉包關聯方、虛假履約
—線索:驗收雷同、駐場管理人員重疊、工人信息重疊—數據/邏輯:SAP 財務數據、驗收文件、投標人員信息、工人信息→文本分析、結算分析、費用比例分析
3.虛增工程量
—手段:虛增工程量
—線索:發票不符、金額異常
L—數據/邏輯:合同臺賬、施工圖紙、業主確權資料、監理批量、監理日志、分包分供結算→結算對比分析
4.勞務人員虛報
一手段:虛增工時、偽造考勤
一線索:工時異常、PS痕跡
一數據/邏輯:工時記錄、考勤表→數據比對、圖像分析
5.
三、投融資環節
1.虛構/虛增應收賬款
—手段:虛構合同一線索:合同不符、資金流異常一數據/邏輯:保理合同、資金流水→數據比對、資金可視化
2.循環融資一手段:反復質押、資金空轉一線索:質押異常、資金循環一數據/邏輯:質押記錄、資金流水→序列分析、資金可視化
3.虛假擔保
一手段:偽造擔保函、虛假抵押
一線索:用印記錄、PS痕跡、抵押異常、投訴或訴訟
一數據/邏輯:擔保文件、企查查、中登網→圖像分析、企查查驗證、中登網驗證
圖1 招投標違規行為特征樹
查證邏輯:以“握手”為切入點,統計高頻組合,結合中標率與報價特征,識別可能存在陪標、輪投或排斥競爭行為。
數據來源:集團招投標平臺投標記錄。
實施步驟:清洗數據后,通過程序統計各供應商的共同投標次數,量化“協同關系強度”。
模型成效:進一步驗證并細化“組團圍標”結構,鎖定“某系”供應商中的核心企業。
(3) “陪標篩查”模型。
模型目標:識別中標率異常低、投標次數過高的可疑“陪標”或“殼公司”供應商。
查證邏輯:設置閾值(如高投標次數、低中標率、特定發包方集中度),篩選出具有陪標特征的供應商,結合上下游關系進一步識別協同方。
數據來源:集團招投標平臺投標記錄。
實施步驟:設定參數后,系統自動篩查并輸出可疑名單,支持點擊查看企業歷史投標行為與關聯方。
模型成效:對“組團”內企業進行角色分層識別,明確核心企業與協作輔助方,查證精度進一步提高。
(4)“異常排斥”模型。
模型目標:揭示存在人為限制投標行為的項目,查證招標環節是否存在有意“清場”的圍標行為。
查證邏輯:篩查未人圍但報名的供應商,交叉驗證入圍名單中是否存在存疑供應商,并調閱資格審查記錄識別其合理性。
數據來源:集團招投標平臺投標記錄及相關資審資料。
實施步驟:上傳報名與投標數據,系統自動統計入圍情況并分析被排除供應商名單,支持進一步人工核查。
模型成效:查實部分項目存在內部操控、排除“異己”現象,獲取關鍵違規證據。
(5)電子文檔屬性與痕跡分析工具。
模型目標:識別供應商提交資料中可能存在的造假行為。
查證邏輯:分析投標文件(PDF、Word、圖片等)的元數據(創建時間、作者、編輯軟件)和圖像痕跡(如公章模糊、圖層不一致),識別疑似偽造或模板化資料。
數據來源:供應商資質文件、考察資料等電子檔案。
模型成效:識別部分資料編輯痕跡,完善證據鏈。
(6)OCR模型與爬蟲技術輔助。
模型目標:自動提取非結構化文檔中的關鍵信息,發現潛在關聯或偽造痕跡。
查證邏輯:運用OCR識別掃描文檔中的企業名稱、聯系人、印章、照片等信息,結合歷史資料進行橫縱比對,挖掘重復線索與隱性關聯。
數據來源:掃描版考察資料、結算文件、企業介紹等文檔。
模型成效:發現兩家供應商考察資料照片完全相同、公司牌匾并列展示等關鍵線索,支撐后續關聯關系查證;抓取工商網站數據,發現社保繳納人數與實際項目規模嚴重不匹配。
3.補充完善證據鏈條。
在基本鎖定問題事實的基礎上,審計組進一步運用傳統審計手段,補充和完善證據鏈條。通過關鍵人員訪談、實地走訪及調閱補充資料,逐步還原問題全貌。通過系統性、多角度、多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審計組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閉環的證據體系,有效支撐了審計結論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審計最終揭示出,某單位原高管在離職后,控制或設立多家建筑勞務公司,依托其在原單位的影響力和人脈資源,通過內外勾連、暗中操控招投標流程,違規獲取大量分包工程項目,并在后續結算環節中牟取不當利益,涉及金額巨大。
4.模型固化和迭代升級。
在現場審計期間中,審計組緊密結合業務實際與查證結果,持續優化和迭代所開發的數智模型,根據不同場景反饋及時調整算法邏輯、輸入參數與界面設計,確保模型“能用、好用、易用”。項目推進期間,模型開發團隊與審計業務團隊高效協同,實現了從需求提出到工具部署的快速閉環,顯著提升模型適應性與操作體驗。截至目前,相關模型已在多個項目中成功復制應用,部分模型仍在持續升級過程中,以更好適應工程審計、合規審計、財務審計等多樣化審計場景,力求延長工具生命周期,最大化技術投資回報。
三、審計成果運用
在對某集團下屬公司審計過程中,審計組通過對技術工具的應用,從近5萬條供應商投標記錄和招標任務中,精準識別出涉嫌圍標、串標的多筆可疑業務,同時發現以不合理理由限制投標單位的行為,所涉金額較大。
上述數智化審計的實踐探索不僅取得實質性成果,也沉淀出一套契合工程建設領域的業務特性,具有可復制性、可推廣性的數智化審計方法論。項目中開發出的數智工具包具備多場景適應能力,盡管部分工具尚待完善,但其總體方向明確、框架成熟,具備持續深化應用的潛力,未來隨著場景拓展和迭代優化,有望創造更多審計價值。
四、經驗啟示
(一)數智化審計是融合協作的審計
數智化審計的成功關鍵在于多領域人才的融合協作,由數字化專家提供技術支撐,審計專家提供專業方法,業務專家傳遞場景理解。實踐中,集團審計部門摸索出“專家協作工坊”模式,有效打通知識壁壘,實現數據流、信息流與業務流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數智化審計是貼近一線的審計
模型是否好用,關鍵在于是否能深入一線、服務一線、解決一線實際問題。實踐中,數字化團隊分散至審計現場,現場提出問題、開發模型、測試并優化,確保技術成果能夠快速響應需求。實踐中,大多數模塊3日內即可完成開發,而小型功能甚至可在30分鐘內實現,體現出極強的實用性和靈活性。
(三)數智化審計是開放共享的審計
開放互通是推動組織整體數智化審計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通過先行試點、經驗復用、培訓交流,讓“少數先行者”帶動“整體躍升”;另一方面,開放共享也確保模型持續優化與生命周期延長。在實踐中,審計部門始終堅持開放理念,積極組織培訓、答疑、交流,逐步形成可積累、可迭代、可傳承的數智化審計能力。
(四)數智化審計是多維立體的審計
數智化審計的成果不僅體現在查處問題和揭示風險,更應體現為多維度系統性和戰略性的綜合價值。未來應探索更深層次的數據治理與模型應用,如進行垂直領域本地大模型的微調與知識庫建設,構建審計人專屬的智能大腦——審計AI大模型,使其理解公司業務、熟悉規章制度、知曉業務數據及存在的問題。智能大腦可以有效輔助審計人員提供更加科學高效的管理咨詢建議,幫助審計人員在助力企業治理與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單位:審計部,郵政編碼:100161,電子郵箱:chenzhe01@csc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