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提出,習近平產書”在考。新江時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科技、產業、發展方式、體制機制、人才工作機制等領域的創新,積極推進培育新型勞動者、創造和應用高技術含量勞動資料、拓展更廣范圍勞動對象、推動高水平生產力要素協同匹配等工作。
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需要包括高校內部審計在內各方面的有效支撐。作為單位經濟決策科學化、內部管理規范化、風險防控常態化的一項重要制度設計,高校內部審計應當且可以有所作為。
高校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按照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優化人才引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創新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培養大量專業人才,完善和優化高校科技創新機制,形成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
一、高校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相關分析
(一)促進高校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黨和國家的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單列為一章,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二)提升高校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能力,是高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決定》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2024年7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在重大任務完成中提升學科建設能力;構建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把重大任務作為科教融匯的“發動機”,引領學科交叉融合,推動產出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以上對高校科技創新的定位,需要高校加強人才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做好社會服務工作。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創新人才培養、新質生產力發展,已成為高校自身建設和發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內部審計作為國家審計服務科技創新在高校內部的延伸,是國家審計實現科技創新審計全覆蓋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高校內部審計應承擔起促進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全面推進新質生產力這一任務,通過自身高質量發展,發揮“離得近”“看得清”“反應快”的優勢,在學校科技創新工作中發揮全過程監督、咨詢和服務等保駕護航作用。
高校內部審計可通過數智化的改造和升級、人工智能的加持,實現高校運行和管理全方位、全時段的審計工作全覆蓋;創新內部審計監督全覆蓋體系,以獨立、客觀的工作原則提供審計監督、評價鑒證、預防保護、促進發展等全方位服務;協調高校內部各部門,構建增值型、敏捷型內部審計體系,形成單位內部防范重大運行風險、實現高校中長期目標的有效保障機制,賦能高校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說,高校內部審計可通過開展高校科技創新、高素質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專題審計或審計調查,了解、分析高校在國家和上級關于科技創新政策貫徹落實、科技經費和科研項目使用、科研團隊和有組織科研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國家和上級關于高素質人才培養政策貫徹落實、經費使用、績效,以及國家和上級關于高校社會服務工作政策貫徹落實、工作推進、資源投人及產出績效等方面,有無影響或妨礙有關政策和資源的績效發揮等情況,促進高校改進和優化工作,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高校內部審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意義
2016年6月,審計署印發《審計署關于審計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充分認識推進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做好相關審計工作為我國如期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三、高校內部審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改進路徑
(一)促進高校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提升其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強黨對內部審計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高校黨委審計委員會在內部審計工作中的作用,確保審計方向與高校發展戰略相一致,為高校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2.切實提升內部審計機構的權威和地位,增加內部審計人員配置,推進內部審計人員綜合素質提升,加強和優化內部審計質量評價,確保審計工作質效,為高校內部審計賦能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強內部審計人員能力建設,提升專業化水平,按照審計人員“動機—行為一績效”模式,全面加強內部審計人員行為管理,將審計人員工作績效與職業發展緊密聯系,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4.積極運用研究型審計思維,在工作總體謀劃、年度項目安排、項目審前調查、項目審計方案制訂、審計資料收集、審計報告草擬、審計成果整理、審計整改等環節,以及經濟責任審計、財務收支審計、內控審計、建設工程審計、績效審計、數智化審計、專項審計調查等領域,運用好審計數智化手段和成果,破解內部審計發展難題。
5.全面貫徹高校內部審計全覆蓋管理要求,科學探索內部審計聘請社會中介機構實施審計的有效模式,推進內部審計聘請社會中介機構審計質量監控體系建設,有效提升內部審計質量。
6.構建高校內部審計監督與紀檢監督、財會監督等部門之間的貫通協同工作機制,提高高校的整體監督效率和效果,共同促進高校內部管理流程和程序的規范化和相對簡潔化。
7.優化內部審計結果公開工作,建立健全內部審計結果公開機制,增強審計工作公信力,加強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協作,有效提升內部審
計整改工作效果。
8.建立國家審計和內部審計優勢互補、成果共享的工作機制,拓展審計監督廣度和深度,實現審計信息互聯互通,不斷拓展審計監督體系整體功能,推動高校內部管理持續優化和新質生產力穩步提升。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強化高校數智化審計工作
1.強化高校數智化意識,爭取校內外對數智化系統建設的支持和重視,增加資源投人,加強學校數據平臺建設和數智化審計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審計數據生態,提升技術與審計業務協同的能力。
2.大力推進審計數智化建設,深入踐行科技強審理念,創新審計路徑和方法,積極運用數智化手段開展內部審計,推進內部審計數字化轉型,積極運用好審計數智化手段和成果,提升內部審計效能。
3.加強培養具有較強數智化審計業務素質的復合型審計人才,提升審計人員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為高校內部審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4.上級主管部門需要加大工作指導力度,積極總結數智化審計工作推進成效顯著高校的先進經驗,專項增加高校數智化審計工作經費投人,加快提升各高校數智化審計工作水平。
(三)全面優化高校內部審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式方法
1.探索開展新質生產力專項審計,創建新質生產力審計研究小組,持續關注學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新質生產力主要影響領域的工作動態,將學校涉及上述領域的部門、資金、人員納入內部審計監控范圍,實施審計對象全領域審計時間全時段的總體覆蓋。
2.實行“全面關注”“關口前移”“過程跟蹤”的審計全覆蓋審計模式。全面融合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內控審計、專項審計、審計調查、科研項目經費審計等工作成果,實現審計關口前移,全面優化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領域的審計工作。
3.靈活運用好“審計建議書”形式,為學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工作提供即時、有效的咨詢和建議。
4.強化審計數據資產意識。內部審計人員需要提升保密意識,充分認識數據資產內在價值,積極開展審計數據資產的分析研究和總結提煉等工作,充分挖掘審計已有數據資產中 (審計檔案)的成果要素,大力提升高校內部審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質效。 ①②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郵政編碼:201306,電子郵箱:sjtu2006jm@163.com)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漢文,張笛,韓洪靈.自我革命、反腐敗與國家審計[],審計研究,2023(1):12-16
[2]李鳳雛.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J].審計觀察,2023(1):30-35
[3]楊柔堅.數智化轉型背景下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研究[J].審計研究,2024(1):1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