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稱。發展海洋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系統部署,為新征程上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選擇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總長達3.2萬公里的海岸線和約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廣闊的“藍色國土”蘊蓄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空間資源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意義、主攻方向、方法路徑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要求“提高海洋開發能力,擴大海洋開發領域,讓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選擇。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能夠有效破解陸域發展瓶頸和資源環境約束,大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依托海洋資源稟賦,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技術為支撐,在深遠海進行規模化高效水產養殖,有利于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促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依托海洋科技創新,推動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開發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帶動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和新材料、智能控制等海洋產業鏈延展,培育和發展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持續推進海洋新藥、海洋生物醫療器械和醫用材料、海洋生物制品的開發,培育壯大濱海游、郵輪游、海上游、海島游等文旅業態,有利于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文化賦能與產業增值相互促進,拓展產業空間、優化產業結構。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國家安全與戰略自主的重要保障。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事關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向海洋要食物、要資源、要能源、要生存空間,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樹立大食物觀,著力推進“藍色糧倉”建設,促進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關乎國計民生和糧食安全,關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同時,開發利用海洋能源資源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創新發展各類海洋能源開發技術,充分開發海床下地層中埋存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天然氣水合物等能源資源,有效利用海水中存在的潮汐能、溫差能、鹽差能等資源,高效利用海面上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推動海洋能源資源規模化開發,有利于優化能源供需格局、提高區域能源自給率,增強我國在國際海洋經濟競爭和能源產業競爭中的優勢,降低能源戰略安全風險。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能帶動海洋科技安全突破,推動核心技術自主化提升,助力支撐海防建設,維護南海、東海等關鍵海域的權益與安全。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統籌陸地與海洋,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是深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優化海洋空間保護與經濟開發布局,構建“海洋經濟+生態保護”模式,將生態資本轉化為經濟資本,在實現經濟收益增長的同時,有助于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充分發揮海洋的生態服務功能,形成重要的藍色生態屏障。以高水平保護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探索海域空間生態資源集約高效清潔利用的新模式,鼓勵傳統產業向更加清潔、綠色、高效的產業技術應用升級,推進“生態+”海洋綠色經濟融合發展。打通“碧海銀灘”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實現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雙輪驅動,創新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新路徑。
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隨著資源約束趨緊、生態壓力加大、國際競爭加劇,傳統海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高質量發展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堅持生態優先、創新引領、協調發展和合作共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具有綠色低碳、人海和諧的可持續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海和諧共生的高度,強調“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著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特征是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方面。在資源利用方面,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要求改變傳統的資源掠奪型開發模式,轉向循環利用和節約集約使用海洋資源。比如,通過發展海洋牧場、實施休漁制度等措施,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意味著海洋碳匯能力增強,利用“藍碳”優勢拓寬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打造“藍碳”經濟全產業鏈,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底氣。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要求強化海洋生態的責任意識、價值意識、發展意識、協調意識,嚴格控制陸源污染物入海,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和治理,推動綠色低碳的海洋產業發展。
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具有技術自主、技產融合的創新驅動特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強調“尤其要推進海洋經濟轉型過程中急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創新驅動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特征,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依賴于海洋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比如,提升海洋科技研發投入強度,推動深海機器人、海洋衛星遙感、智能養殖、智慧港口等關鍵技術自主化進步。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要求培育壯大新興海洋產業,改造提升傳統海洋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海洋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智慧海洋等新業態新模式。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需要建立健全海洋經濟治理體系,包括完善海洋法律法規、創新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等,提供良好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充分釋放發展活力。
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具有區域協調、開放合作的空間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海洋的連通性、流動性、開放性,決定了海洋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各地各國共同面對。區域協調、開放合作構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要求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推動我國沿海地區協同發展,加強海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海洋經濟與內陸經濟的聯動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海洋經濟需要深化國際海洋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參與國際海洋規則制定;加強海上互聯互通,推動海洋產業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海洋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區域協調和開放合作相輔相成,既促進國內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又拓展國際海洋合作空間,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三、著力探索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謀劃和戰略部署下,我國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新征程上,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的重要論述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努力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可持續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引領與技術突破。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掌握海洋科技創新主動權,深入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應著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目標,持續深耕關鍵領域,加快突破制約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的科技瓶頸。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優化科技創新基地布局,組建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創新聯合體,培育新興行業復合型人才。瞄準自主可控、綠色轉型和智能升級方向,促進深水、綠色、安全等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載人深潛器、特種水下機器人技術快速迭代,努力攻克高精度懸停定位、鈦合金材料應用、高壓供電、深海感知及深海通信等前沿技術。加快深海油氣管道實時檢測、高效防堵解堵技術、漂浮式風力發電、海上制氫技術等研發,推進可燃冰商業化開采,以及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等海洋能規模化利用。運用5G、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體系化整合漁業資源管理、航運物流數據和海洋環境監測活動,推進智慧海洋建設。
更加注重高效協同,堅持陸海統籌與部門協作。堅持陸海統籌、山海聯動,抓好近岸、遠洋、深海、極地一體謀劃,向海洋要生產力、求新增長點。加強整體規劃,建設現代化海洋城市群,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地區資源、產業基礎等因素,優化我國三大海洋經濟圈定位,強化差異化優勢。完善跨區域治理機制,聯合制定區域合作規則和懲罰措施,建立跨圈層海洋維權基地,健全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等。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構建多部門協調治理框架,統籌相關部門職能,提高治理能力和辦事效率。
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與綠色轉型。加強海洋產業規劃和指導,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經濟增長質量,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轉型,推動海洋漁業向深遠海養殖發展,以海洋牧場實施生態養殖;提升產業綠色化水平,推動船舶制造業聚焦智能裝備研發等,提高產業創造能力。支持新興產業規模化培育,促進海洋電子信息業、海洋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服務業等前沿領域產業壯大,不斷擴大開發范圍和領域,有序推進能源開發利用及創新藥物研究,推進未來產業發展。建立海洋產業負面清單,嚴格管控海岸帶產業。加速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集群,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縱向延伸“研發—制造—服務”產業鏈,并推動產業橫向融合,激發新興業態發展活力。
更加注重人海和諧,進一步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堅持以生態優先為導向,探索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并完善海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等多元保護體系,有效保障海洋生物多樣性。加強海洋污染防治,改進陸地污水處理、入海河流水體污染治理,嚴格管控沿海工業污染物排放。建設智慧海洋牧場,推廣“海洋牧場+生態旅游”、“光伏發電+生態養殖”等產業融合模式,探索藍色碳匯交易,建立生態環境修復、漁業資源養護、海洋資源利用、居民收入增長循環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以“一灣一策”加強美麗海灣建設,整治岸灘環境;以“一島一策”開辟海島發展新模式,構建和美海島人居環境。
更加注重合作共贏,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交流互鑒。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深度耦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開展國際海洋合作,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堅持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推動建立藍色經濟伙伴關系,構建海洋合作網絡。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規則制定,推動共建開放合理的全球海洋環境治理體系和合作共贏的全球海洋經濟格局。大力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整合國內港口航運資源,強化國際航運樞紐功能,打造世界級港口群;擴大海外港口投資,拓展國際戰略通道,建設多式聯運、全球覆蓋的海上物流通道,為增強全球供應鏈韌性提供保障。加強海洋科研、漁業基地、海洋防災減災等領域國際合作,舉辦海洋科技及合作等相關論壇,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成果共享,促進海洋文化交流互鑒,共同增進民生福祉。
(作者:寧波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