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長征抵達陜北后,為了迅速恢復和發展革命力量,193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建立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招收了第一期學員;1937年1月,紅軍大學遷往延安,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不過,招收學員仍從紅軍大學第一期算起,這就是“抗大無一期,紅大無二期”說法的來歷。1939年7月,抗大總校遷往華北敵后根據地辦學,輾轉晉察冀邊區和晉冀豫區根據地,1940年11月上旬,最終移駐河北省邢臺市漿水鎮一帶,一直到1943年1月下旬遷回陜北綏德為止,抗大在槳水鎮駐扎達兩年兩個月有余。
1941年6月1日,抗大總校在漿水鎮舉行了規模空前絕后的建校五周年紀念,邀請了晉冀豫區內外許多領導干部和代表參加。除了舉辦紀念大會、展覽會、座談會等活動外,抗大五周年紀念籌委會編輯部還編輯出版了《抗大五周年紀念叢刊》,包括叢刊之一《抗大五周年紀念特刊1936-1941》、叢刊之二《抗大文藝作品選輯》和叢刊之三《抗大五年來的工作經驗》,均為32開本,鉛印。該叢刊系非賣品,專門贈送給參加紀念大會的來賓,印數較少;并且,由于當時印刷條件有限,在1941年紀念大會之前,僅出版了《抗大五周年紀念特刊1936-1941》,剩余兩冊則在紀念大會后才出版,所以封面設計的體例不統一,不知情者,若單看封面的話,很難想到它們是一套叢刊。加之戰爭環境動蕩、總校多次遷移等原因,該套叢刊保存下來的甚少,至于成套叢刊更是未見。
近年來,筆者輾轉多地,分別從南京、北京和上海等地民間藏書家或圖書館陸續集齊各分冊,湊成一套。下面,簡單地介紹其主要內容。
《抗大五周年紀念特刊1936-1941》封面很簡單,僅印有“抗大五周年紀念特刊”和“6.1”“1936-1941”兩行日期,但在封底“編后記”中,簡明扼要地敘述了這套叢刊的編輯出版過程。該書共計106頁。首頁刊載抗大校訓“艱苦奮斗,英勇犧牲”和校風“團結、緊張、活潑、嚴肅”,卷首為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彭德懷等領導人肖像、題詞以及《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接著為一些黨政軍領導人慶祝抗大五周年的文章,如重刊毛澤東為抗大三周年紀念撰寫的《抗大的教職員們學生們努力啊》和彭德懷、楊秀峰、左權等人題詞、獻辭和文章,其后依次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史”“回憶·雜記”“詩歌”等欄目,分別介紹了抗大的歷史、工作、學習和校園生活等情景。最后為“附錄”,包括《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工作條例》《現行教育制度與軍事生活制度》等條例、規則、圖表,不僅使人們更好地了解總校狀況,也可供各抗大分校工作參考。
《抗大文藝作品選輯》封面較為正規,上部為橫排書名“抗大文藝作品選輯”,底部橫排印有“為紀念創校五周年而編印”,僅在書內《編者前記》中說明了該書為“抗大五周年紀念叢刊”之一。該書共計87頁。在抗大副校長滕代遠撰寫的序言后,是抗大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的題詞。該選輯收錄內容系從五年來抗大產生的眾多文藝作品中選出,選稿標準并非單純地依照藝術觀點,而主要依據兩條原則,一是反映抗大的實際生活,令人從中了解抗大的具體情況;二是在抗大的歷史發展中起到很大促進作用的作品,如鼓舞了情緒,鞏固了思想,提高了信心,推動了工作,甚至對邊區內外產生很大影響。文藝作品包括歌曲、詩歌、劇本、文章和五周年紀念大會特寫等,如程浩飛作詞、鄭律成作曲的《歡送畢業同學歌》等6首歌曲,金沙《我愛你呵,像愛春天的太陽》等10首詩,還有話劇《破草鞋》《維持維持》和舊劇《蕩家恨》《亡宋鑒》。除了兩個舊劇外,這些文藝作品均為抗大工作、學習、生活和斗爭等情況的真實寫照,既是抗大發展、壯大歷史進程的鏡子,也是抗戰中涌現出眾多反映偉大民族斗爭的大眾文藝作品。
《抗大五年來的工作經驗》封面最為正規,左側豎排“中國文化社”和書名“抗大五年來的工作經驗”,右側上部橫排“紀念特輯之三”,底部印有“抗大五周年紀念籌委會編1941.6.1”。該書共計273頁,包括序言和正文3編,收人的文章大多為集體討論、再由一人執筆撰寫,總結經驗比較全面深刻。抗大副校長滕代遠和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各自撰寫一篇短小序言,概要地介紹了編輯該書的緣由。第一編為“教育”,抗大教育長何長工系統地介紹了“抗大教育的方針及其特點”,然后,分門別類地介紹了各種教學經驗,如軍事教育、政治教育、對工農干部的教學、文化教育、學習方法等教學經驗。第二編為“政治教育”,抗大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先從總體上介紹了抗大政治工作幾個基本問題,隨后,逐一介紹了抗大每學期政治工作、抗大在各種情況下的政治工作、抗大培養知識青年的政治工作、抗大工農分子隊中的政治工作、抗大戰士與事務人員中的政治工作、抗大俱樂部中的幾個問題和抗大的鑒定工作等經驗。第三編為“其他”,主要介紹了抗大后勤、招生、圖書館等工作,均為個人所寫文章,介紹了各部門的工作情況,如抗大供給工作、抗大衛生工作、抗大招收新生工作、抗大女生的特點和領導方法、抗大圖書館等,嚴格地說尚未形成經驗。
抗大是全面抗戰時期中共中央開辦的唯一一所培養上(團級)、初級干部軍事學校。抗大不僅與普通高校的性質不同,更在教育方針、辦學方式上獨具特色。它與當時許多高校西遷大后方后縮小辦學規模相反,東遷深入敵后辦學,并建立了眾多分校,形成了總分校辦學體系,充分發揮了革命熔爐作用,把近20萬來自國內外的不同階級、階層的革命青年培養成為優秀的軍政干部,創造了許多珍貴的獨特經驗。在紀念抗大創校五周年之際,抗大編輯出版了該套叢刊,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抗大五周年紀念大會盛況和抗大歷史,也第一次有計劃地、系統地整理和總結了抗大建校以來的工作經驗。它不僅是對抗大五周年紀念大會的獻禮,為抗大各分校工作提供參考,更為我們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研究抗大的第一手史料,對于研究人民軍隊發展史、中國革命教育史,乃至對于新時代建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金項目: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總校在華北敵后辦學歷史研究(1939-1943)”(項目編號24BDJ02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