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中華民族誕生、繁衍和發展的基礎,而降雨對耕種和農收起著重要作用,與農業王朝的命運緊密相連,因此,祈雨活動歷朝歷代都為舊時統治者所重。在河北省邯鄲市就有這樣一座古老的龍神廟,相傳曾有皇帝“兩送金牌”“五加徽號”,且賜“若龍旗”“若龍匾”,其因祈雨靈驗而香火鼎盛之場景,更被譽為“靈崗香市”,曾為古邯鄲十景之一,這座廟就是圣井崗龍神廟(圖1)。
圣井崗龍神廟位于,始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其中供奉著一位面容和善的女龍神,主營人間旱澇。傳說,一年天逢大旱,女龍神向玉皇要降雨符牌,玉皇不準。為解旱情,女龍神悄悄拿了一塊降雨符牌,投到山崗一井中,于是甘霖遍降。據明朝張成教撰寫的碑文記載,此井中水“清澈蕩漾”,與岸齊平,深丈余,雨不溢,旱不枯,求雨輒應,“圣井”故而得名。圣井崗龍神廟舊時因祈雨靈驗而遠近聞名,從附近省縣到京城皇家,從黎民百姓到朝廷官員,祈雨者絡繹不絕。圣井崗龍神廟有著獨特的祈雨儀式:“請牌祈雨”,即求雨者從圣井中取一枚金屬牌(一說是一塊牌和一小瓶水),如果祈雨應驗,求雨者則需鑄造一枚新的金屬牌,連同原先所請的牌一同奉還圣井崗,放回井中。圣井崗龍神廟的文物陳列室中有關于舊時民間祈雨儀式的詳細記載。
圖1圣井崗龍神廟外觀(作者攝于2025年5月)

圣井崗龍神廟山門處立有一通路朝霖(路朝霖曾任光緒帝的老師)撰文、路承熙(路朝霖的長子,路承熙官后補任云南知縣,云南楚雄知州)書丹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的《邯鄲縣圣井崗龍神靈應碑記》石碑,石碑至今保存完整,記載了圣井崗龍神廟的始建和維修等事項,還記錄了同治六年(1867年)、光緒四年(1878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天遇大旱官員赴圣井崗龍神廟請牌求雨的經過。在河北省檔案館(省方志辦)的館藏中,也有這樣一份檔案,記錄了清代地方官員為祈雨赴圣井崗龍神廟迎鐵牌入境之事。光緒十八年(1892年)農歷五月,正值芒種節氣,農田需水尤甚,然而山西省的降雨卻遲遲不來,嚴重影響農作物的耕種。因此,山西省派候補知縣王德潤赴直隸邯鄲縣迎圣井崗龍神廟的鐵牌回山西省供奉。五月初七,當時代理山西省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的張姓官員撰寫并發給直隸獲鹿縣一份照會(圖2),希望獲鹿縣收到這份照會后,待候補知縣王德潤到山西藩憲飭候補知縣王德潤赴邯鄲恭迎鐵牌到境照料卷達獲鹿縣境內時能夠代為照料,派人護送其前行,并知會前方途經縣按此執行,給予這位知縣相應的照料和保護。檔案原文記錄如下:
圖2河北省檔案館(省方志辦)館藏

照會
欽加二品頂戴署理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按察 使(總理營務處世襲云騎尉勵勇巴圖魯)加五級記 錄十次張
為照會事。
照得晉省雨澤延期,現值節□芒種,農田盼望尤殷,當經飭委候補知縣王德潤赴直隸邯鄲縣恭請圣井崗龍母廟(圣井崗龍神廟源于九龍圣母的傳說,因此檔案原文記載的“圣井崗龍母廟”和今圣井崗龍神廟應為同一處)鐵牌來晉供奉,虔誠祈禱,以期甘霖迭沛,俾資耕作外,合亟照會貴縣即便遵照,一俟該員到境,代為照料,派夫護送前進,并即知照前途一體妥護施行。
須至照會者。
右照會直隸獲鹿縣光緒十八年五月初七
綜合自然地勢和當時的交通情況來看,這位候補知縣從山西出發赴邯鄲,大概率先經井陘再到獲鹿。其原因在于,太行山脈橫亙晉冀之間,井陘是連接晉冀最可行通道的必經之地,而穿越井陘古道后的東出口即獲鹿(土門關),只有先通過井陘抵達獲鹿這一平原樞紐,才能利用發達的驛道系統安全高效地南下邯鄲。筆者推斷,山西官員可能給沿途的各縣均發去了一份說明此事的照會,因此,井陘縣先于獲鹿縣于五月初十便收到了山西省發來的照會,接著即按照會所述“知照前途”,給獲鹿縣正堂發去了一篇移會(官府機構之間或地方之間轉移公文的一種方式),寫明了照會的內容,并托付獲鹿縣的官員查看照會事理,待山西的這位候補知縣恭迎鐵牌到獲鹿縣域內時,代為照料和護送(圖3)。檔案原文記錄如下(因檔案破損,部分字已不可考):
移
井陘縣
為移會事。
本月初十日蒙山西藩憲張會開為照會事,照得晉省雨澤延期,現值節芒種,農田盼望尤殷,當經飭委候補知縣王德潤赴直隸邯鄲縣恭請圣井崗龍母廟鐵牌來晉供奉,虔誠祈禱,以期甘霖迭沛,俾資耕作外,合亟照會貴縣即便遵照,一侯該員到境,代為照料,派夫護送前進,并即知照前途一體妥護施行等,因蒙此,除敝縣遵□口口,妥為照料,派夫護送前進外,合亟移會□口口口□,貴縣煩查來文內照會事理,一侯晉省委員恭迎龍母廟鐵牌到境,希即照料護送前進并□口口□,須至移者。
右移獲鹿縣正堂
五月十一日,獲鹿縣收到了山西省發來的照會,也按其要求向下一個途經地發去移文,由于檔案破損,收文單位已不可考(圖4)。
檔案原文記錄如下:
同知銜調署獲鹿縣

為移知事。
光緒十八年五月十一日蒙山西藩憲張文開為照會事,照得晉省雨澤延期(云云),須至照會者等。因蒙此,擬合就移,為此合移貴縣煩查文內事理,希即查找,一俟委員恭迎鐵牌到境,即為照料,派夫護送前進,并轉移前途一體照料施行。

從各級官府層層行文協調護送到不同縣域之間接力協作,這一迎祈雨鐵牌事背后體現出的是清代官方對祈雨的高度重視。重視祈雨不僅源于對農業生產的關切,更折射出傳統農耕文明下雨水豐沛與否直接關聯糧食收成、民生安穩乃至統治根基的現實邏輯,“以農為本”的傳統治國理念由此可見一斑。
關于祈雨的文化記憶穿過漫長的歲月,最終凝結為井底的虔誠信物,成為后世解讀這段歷史最直觀的物證。1986年,圣井重修,從井中掏出銀、銅、鐵、錫各種祈雨牌百余枚,最早的為清雍正五年(1727年)大清國直隸廣平府郭窯社首郭緒奠、郭丙堂恭獻的錫質祈雨牌,其中光緒四年(1878年)山西汾州知府端斌、署汾陽縣知府方家駒,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直隸布政使按察使恭制,宣統元年(1909年)山東濟寧直隸州知州丁兆德,民國十五年(1926年)山東省省長林憲祖,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邯鄲縣縣長楊肇基,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十一年(1941年)河南省省長陳靜齋等恭獻的四十余塊祈雨牌保存完好,文字記載十分詳細且字跡清晰可辨,其余的祈雨牌則由于腐蝕或殘缺等原因,字跡無從辨認。這些祈雨牌如今就陳列在圣井崗龍神廟的文物陳列室中(圖5),跨越時空記錄著歷代民眾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渴望與祈愿,承載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是農耕文化和民間信仰的見證者與訴說者。
1995年,圣井崗龍神廟被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邯鄲保存比較完好的道教廟宇之一,圣井崗龍神廟廟宇結構布局嚴謹,建筑形式均為清式硬山、懸山及卷棚布瓦頂,建筑群呈長方形布局,坐北朝南。其主體建筑均在中軸線上,從南到北沿中軸線分六個層次,依次是戲樓、山門、前殿(圣母殿)、九龍橋、四角亭(圣井亭)、后殿(三霄殿),每層之間有院落相連,綠樹相間;以中軸線為中心,東西對稱,中軸線東側依次是鐘樓、東道房、藥王殿、火神殿、閻君殿、送子殿,中軸線西側依次為鼓樓、西道房、馬王殿、瘟神殿、閻君殿、眼光殿(筋骨殿),各殿轟立的人物塑像有二百多尊。為慶賀祈雨靈驗而搭建的戲樓因其巧妙的設計和獨特的建筑風格,被專家認為是建筑設計上的珍品,其側面結構似前后兩個單體疊壓在一起,而頂部南北面坡又形成一體,在河北省內獨一無二,放眼全國也屬罕見,具有極高的審美和研究價值(圖5)。
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以請牌取水為核心的祈雨儀式早已沉淀為歷史的印記,但圣井崗龍神廟卻因其承載的農耕文化而煥發著蓬勃生機。九龍圣母殿中的圣井依然翻涌著甘冽清甜的泉水,如今人們只需開啟殿內的水閘,清泉便可從井前的龍口中涌出,奔涌的水聲仿佛龍吟破空而來,講述著古老的傳說。龍神廟更默默見證著百姓對風調雨順的殷切向往,昔日承載祈雨使命的祈雨牌,也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演變為祈福牌。
圖5圣井崗龍神廟戲樓(作者攝于2025年5月)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會在圣井崗舉辦廟會等民俗活動,逢二月二和九月九兩個大廟會,來人絡繹不絕,勾勒出一幅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生動畫卷。作為國家AA級景區,近年來,圣井崗龍神廟憑借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厚重的歷史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的目光,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傳統祈雨文化、領略古建筑藝術和感受民間風俗民情的好去處。
作者單位:河北省檔案館(省方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