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檔案館
一、長城沿線中共地方黨組織支持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是中國人民早期抗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喜峰口抗戰期間,寬城已淪陷為敵占區。面對全副武裝的日軍,當地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采取各種形式與敵周旋。喜峰口開戰以后,橫城子、白臺子、蔡籽峪、西卜子、新甸子村先后被日軍占領。當地群眾堅決執行堅壁清野策略,把自家的糧食、飼料藏匿起來,把豬、牛、羊等家畜都趕到大山之中,誓不給敵人留下一粒糧食、一斤飼料。有的村還把水井填死,敵人無奈到河里去取水。
當時寬城與遷西、青龍同屬中共遷安縣委和遷遵薊中心縣委領導。在喜峰口戰斗中,為配合第29軍作戰,中共遷安縣委決定建立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長河抗日自衛團,在長城沿線,組織起以共產黨員高先機為團長、韓東征為政委、劉永峰為副團長的抗日自衛團。寬城碾子峪一帶,如大屯、大板、孤山子以及遷西喜峰口、漢兒莊、灑河橋等地青壯年紛紛參加長河抗日自衛團。與此同時,沿線各村莊還組織起民團、自衛團,幫助29軍偵察敵情,運送彈藥、搶救傷員、修筑工事等。

戰斗關鍵時刻,抗日自衛團團長高先機、漢兒莊自衛團團長蔡老品,率自衛團到前沿陣地與29軍并肩作戰。
二、地下黨員劉振達率村民架冰橋,護送29軍過灤河
1933年3月11日夜,29軍趙登禹、佟澤光兩旅分別出潘家口、鐵門關深入敵后繞攻敵人,趙登禹旅王長海團出潘家口,沿灤河西岸渡深河至藍旗地東折奇襲蔡籽峪、白臺子日軍。當時正值早春時節,河已開化,灤河中間冰層斷裂,泗渡河水太深,冰冷刺骨,一時無法渡河。這時,用潘家口“保長”身份作掩護的中共地下黨員劉振達,安排寬城燕子峪甲長劉振穩和下杖子片長梁永昌,將一塊巨大冰排推過來,搭成冰橋,部隊踏著冰橋過了深河。到藍旗地后由當地村民劉振玲當向導,經頭道溝翻過#茨榆山,奇襲了喜峰口山下的蔡籽峪日軍陣地。
經此一戰,王長海團殲滅了蔡籽峪宿營之敵,摧毀了白臺子敵炮兵陣地,取得重大勝利,但該團也付出了600多人傷亡的代價。次日,王長海團從原路撤退,官兵滿身血跡,在二道溝門山休整,為傷員包扎。部隊返回駐地時,藍旗地村民幫著抬傷員,護送到下一個村。過灤河時冰橋已斷裂,藍旗地村民劉振賢、劉振寶、劉景河用船把部隊送過灤河。
戰斗結束后,29軍部隊撤離時將陣亡官兵的遺體留在了藍旗地村,劉振達、劉鳳和組織村民將陣亡官兵的遺體掩埋。藍旗地村民劉景平老人是當時參與掩埋29軍陣亡官兵的一員,據他回憶說:“當時參加掩埋的人很多,有七八十人,光挖坑的就二三十人。現在的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我們還給他們(29軍陣亡士兵)放河燈,來紀念他們。”至今,在寬城藍旗地村一處山坡上,還埋葬著第29軍上百名抗日烈士遺骸。
三、群眾奮起助戰,軍民同心殲敵
長城抗戰時,29軍部隊所到之處受到群眾熱烈歡迎。群眾為官兵送水送飯,問寒問暖。29軍兩次夜襲喜峰口外日軍炮兵陣地,當地百姓自愿帶路,配合殺敵。他們是自幼在長城邊上長大的樵夫和灤河的船工,對長城內外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當一個長工知道日軍住在東家的大院內,自告奮勇當向導,跳墻而入打開大門,隨大刀隊沖進院內。面對大刀隊勇士殺敵場面,他興奮地大叫“也給我一支槍打鬼子”,說著撿起一支槍向鬼子砸去。
長城沿線群眾全力支援29軍抗戰,協助部隊挖掘戰壕、修筑掩體、運送彈藥、背負傷員、傳遞情報,與將士并肩作戰,共同譜寫了攜手殺敵的壯麗篇章。潘家口群眾向29軍捐獻大量小米、蔬菜,并轉交大批罐頭、肉類、辣椒等慰問物資。喜峰口沿線群眾發現駐守戰壕的29軍將士以干硬面餅充饑,面臨缺水少糧困境,立即自發組織隊伍,頂著槍林彈雨為前線送去熱水與米粥。
在古北口保衛戰中,灤平民眾全力支援官兵抗擊日軍。大戰前夕,承德至古北口沿途各村群眾主動協助王以哲部第107師,在青石梁、兩間房、古城川、巴克什營等關鍵陣地構筑防御工事。戰斗打響后,眾多青壯年自發奔赴前線,承擔抬運傷員、掩埋烈士遺體、糧秣輸送、彈藥補給、柴草供應等戰地保障任務。
、灤平縣檔案館館藏史料記載:青石梁附近西營村退伍兵陸殿祥,在為陣地上的中國守軍送飯時,曾親手操炮擊毀日本軍車1輛、擊壞1輛;營坊村魯孝、東營子村張洪玉二人火線助戰光榮負傷;北街村王老五在陣地上見火炮裝填手受傷,主動接替裝炮彈打擊敵人;北街村郝顯軍、郝文喜叔侄二人火線入伍,分別加入621團迫擊炮連6班和7班;尹家溝村尹、陳、劉三姓人家,主動拆下自家房門捐給部隊修建作戰工事。此外,鄉親們將熬好的棒子米粥、綠豆湯、大鍋餅以及老咸菜直接送至陣地,其中挑著棒子米粥登上黃土梁的柳申如當時年僅15歲。
在青石梁阻擊戰中,僅長山峪、東營子、北街、西營子、沈家營等村,參戰支前的群眾便達400余人,支援了大量糧食、木材、柴草、蔬菜,更在槍林彈雨中承擔車馬運力、戰勤勤務…
長城抗戰最終以中日簽訂《塘沽協定》告終。這份喪權辱國的協定,迫使南京國民政府事實上承認日本對東北及熱河的非法占領,為日軍后續蠶食華北洞開門戶。
長城抗戰是自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民繼淞滬之戰后對日寇的又一次大規模正面抵抗。中國軍隊以傷亡四萬余人的慘烈代價重創日軍,成功遲滯了敵人進犯華北的戰略步伐,為后續全面抗戰贏得寶貴時間。戰役中“大刀隊”的血刃搏殺、“帽兒山七勇士”的絕地死守等壯舉,極大激發了全民族抗戰意志,為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華民族同仇敵忤、最終奪取抗戰勝利,播下了不屈的精神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