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兆流產是妊娠早期常見狀況,屬于流產發展進程中的初始可逆階段。根據妊娠結局,流產可分為先兆流產、難免流產、不全流產、完全流產及稽留流產。其中先兆流產經及時干預,約50%的妊娠可繼續,僅少部分進展為難免流產。
概述
先兆流產指妊娠28周前出現流產征兆(陰道出血+下腹痛),但宮頸未開、妊娠物未排出的狀態。根據發生時間區分,妊娠12周內的先兆流產稱為“早期先兆流產”,妊娠12周后的則稱為“晚期先兆流產”。若先兆流產癥狀加重,可能發展為難免流產。患者一旦發現先兆流產癥狀,應立即就醫,及時干預可有效維持妊娠。
誘發因素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引發先兆流產的一個關鍵因素。當胚胎的遺傳物質存在異常,比如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發生改變時,就可能干擾胚胎的正常發育進程,進而誘發先兆流產。
疾病因素 胎盤功能不全、羊水異常、弓形蟲、風疹等TORCH感染以及某些婦科炎癥等,都可能成為先兆流產的誘因。孕婦若患流感、風疹等急性傳染病,高燒及細菌病毒釋放的毒素,也可能引發先兆流產。此外,內分泌失調,如黃體功能不足(孕酮低下)、甲狀腺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或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過度后屈影響胚胎發育空間,這些因素同樣都可能成為導致流產的原因。孕婦營養不良也會增加流產風險。
心理因素 若孕婦長期處于情緒不穩定、憤怒、憂傷等狀態,或精神遭受較大刺激,會擾亂大腦皮質活動功能,致使子宮收縮,可能迫使胚胎排出,或使胚胎在子宮內死亡。
環境毒素 苯、砷等化學物質暴露,農藥殘留,以及長期接觸放射線、高溫、噪聲、振動等不良環境因素,均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增加先兆流產的風險。
此外,孕婦若長時間站立、重體力勞動、腹部外傷等,也可能誘發先兆流產。
癥狀
先兆流產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妊娠早期出現的陰道出血、下腹部疼痛等,可能是妊娠異常的早期信號。
陰道出血 孕期陰道出血癥狀一般可分為少量出血、大量出血、持續性出血和不規律出血四種類型。若孕婦在孕早期(前三個月)出現陰道點滴狀或少量暗紅色血性分泌物(需警惕鮮紅色大量出血),尤其是伴有疼痛時,需立即就醫,這可能是流產的先兆。
腹痛 先兆流產引發的腹痛通常為下腹部陣發性墜痛或腰背痛,有時可伴有盆腔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能輕微也可能劇烈,且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可能會逐漸加重。腹痛的出現往往與子宮收縮有關,是流產進程中的一個重要信號。
組織物排出 孕婦陰道排出血塊或淺灰色組織。
治療
先兆流產的治療需基于胚胎發育狀態、病因及孕婦個體情況制訂個體化方案,通過科學評估后對癥干預,避免盲目保胎。
一般治療 孕婦出現先兆流產,需科學減少活動,多休息,禁止性生活,避免不必要的陰道檢查,以減少對子宮的刺激。同時,要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以防引發流產。流血停止后,可休息兩周進行調養。此方法適用于癥狀輕微的先兆流產孕婦。
藥物治療 黃體酮在促進胚胎發育、維持妊娠等方面作用顯著。對于黃體功能不足的孕早期患者,常用黃體酮保胎,或肌肉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甲狀腺功能減退者需遵醫囑補充左甲狀腺素(優甲樂),甲狀腺功能亢進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甲狀腺藥物(如丙硫氧嘧啶),避免胎兒發育受影響等。
預防
先兆流產的預防需從多維度入手,通過科學干預降低流產風險。
孕前全面檢查,優化生活方式 為預防先兆流產,夫妻雙方應科學規劃生育時機,孕前進行全面檢查,排除高危因素。孕前3個月補充葉酸,日常注意均衡飲食,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及酒精等,并且進行適度運動,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對于先兆流產高危人群,如既往先兆流產史者、高齡孕婦、復發性流產者應進行針對性的早期預防,如強化產前篩查。
孕期科學管理 孕早期避免性生活(尤其有流產史者),減少宮頸刺激,增加先兆流產風險。孕婦需密切觀察陰道排液情況,觀察是否有組織物排出,一旦發現,需及時就醫。此外,孕婦要注意腹部狀況,若腰酸、下腹墜脹感持續不減或加重,或下腹疼痛感加劇伴陰道流血及組織樣物排出時,需及時告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