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準媽媽們來說,孕期的每一次產檢都是對母嬰健康的“保駕護航”。但有兩種妊娠并發癥如同潛伏的“隱形殺手”,需要格外警惕——它們就是前置胎盤與胎盤植入。這對“危險拍檔”不僅可能讓孕期充滿風險,更可能在分娩時引發致命危機。前置胎盤和胎盤植入是產科中較為嚴重的妊娠并發癥,臨床表現復雜,病情發展較快,可能導致孕期及分娩時的嚴重出血,危及母胎安全。
什么是前置胎盤與胎盤植入?
前置胎盤是指懷孕28周以后,如果胎盤下緣挨著或者蓋住了宮頸內口,而且位置比胎兒先露部還低,這就是前置胎盤。按照胎盤蓋住宮頸內口的程度,可分為完全性、部分性、邊緣性和低置胎盤。由于胎盤位置異常,到了孕晚期,子宮下段會被拉伸得越來越薄,這時候胎盤上的絨毛血管就特別容易破裂,導致孕晚期出現無痛性陰道出血。
胎盤植入就是胎盤絨毛不正常地往子宮肌層里長,甚至能穿透子宮漿膜層。根據侵入的深度不同,分為粘連性、植入性和穿透性胎盤。正常情況下,胎盤和子宮肌層之間有一層很清晰的蛻膜層,植入性胎盤的蛻膜發育不好,絨毛就會直接和子宮肌層貼一塊兒了,形成了異常附著,引發產后大出血。
兩者為何常常“結伴而行”?
前置胎盤與胎盤植入為什么總是一起出現?尤其是兇險性前置胎盤(指前置胎盤附著于子宮瘢痕處),更容易發生胎盤植入。這是因為多次刮宮、剖宮產這些宮腔操作可損傷子宮下段內膜,導致局部蛻膜發育缺陷;胎盤為了能得到足夠的血供,就會拼命往肌層深處長,甚至穿透子宮壁;臨床研究發現,大約50%的胎盤植入患者都合并有前置胎盤,若孕婦有過2次及以上剖宮產史,前置胎盤合并植入的風險可高達70%以上。
哪些因素會讓孕婦被這兩種疾病“盯上”?
前置胎盤和胎盤植入的發生,說到底就是胎盤附著的子宮內膜這個“土壤”出問題了。下面這些高危因素,需重點注意。
剖宮產次數:關鍵誘因 子宮瘢痕的累積是核心風險。剖宮產手術會在子宮形成瘢痕,導致局部內膜變薄、血管異常增生。無剖宮產史的孕婦,前置胎盤發生率較低,但隨著剖宮產次數增加,反復手術讓子宮下段瘢痕化,胎盤找不到好地方著床,就容易跑到瘢痕區域,還會不正常地往肌層里長,導致胎盤植入的風險升高,
高齡妊娠與多次妊娠:子宮修復能力衰退 35歲以上的孕婦,胎盤植入的風險較年輕孕婦高。這是因為年齡大了,子宮內膜的修復能力變差,蛻膜發育也有缺陷。而且,懷孕3次及以上的孕婦,前置胎盤發生率比初產婦高。多次懷孕對子宮的損傷慢慢積累起來,胎盤就更容易出問題,出現異常附著的風險增加。
宮腔操作史:子宮內膜的“土壤破壞” 任何損傷子宮內膜的操作均可能誘發胎盤異常,如人工流產刮宮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內膜息肉電切術等,都會破壞子宮內膜的完整性,導致前置胎盤和胎盤植入的風險增加。此外,輔助生殖技術,如試管嬰兒,因為胚胎移植時改變了子宮環境,胎盤異常附著的風險也會升高。
不良生活習慣與基礎疾病:協同致病因素 尼古丁會讓子宮血管收縮,胎盤為了能獲取足夠的血供,就只能往子宮下段延伸,使前置胎盤風險增加。另外,孕婦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可能影響蛻膜血管的發育,使得絨毛侵入肌層的可能性增加;合并貧血或凝血功能異常時,產后出血風險進一步疊加。
這兩種疾病會對母嬰健康造成哪些危害?
前置胎盤與胎盤植入作為產科嚴重并發癥,可對母嬰生命健康構成多重危害。
對孕婦的威脅
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前置胎盤在孕晚期(懷孕28周之后)可能會反復出現無痛性陰道出血,出血量可隨孕周增加而增多,情況嚴重時,可導致失血性休克。胎盤植入產婦在分娩時,由于胎盤無法正常剝離,子宮肌層的血竇持續開放,可在短時間內引發大量出血,導致部分患者最后不得不切除子宮,甚至有的患者會因為出血性休克、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感染與凝血功能障礙:大量出血會導致產婦出現貧血,免疫力下降。胎盤剝離的地方就像一扇打開的門,細菌特別容易入侵,宮腔感染的概率比正常妊娠高。更嚴重的是,持續出血還可能引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全身凝血功能障礙,形成“出血-凝血-更嚴重出血”的惡性循環。
對胎兒的威脅
早產與新生兒并發癥:胎盤附著不正常,胎兒就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容易出現生長受限,發生率比正常妊娠高。前置胎盤出血的時候,子宮一收縮,可能就會壓迫胎盤,導致胎兒急性缺氧,胎心監護上會顯示頻繁變異減速,這時候就必須緊急實施剖宮產。胎盤植入的患者因為常常需要提前終止妊娠,大多數在34~36周就得把孩子生出來,所以早產兒發生率高。這些早產兒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顱內出血等并發癥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宮內缺氧與死胎:前置胎盤覆蓋宮頸內口可影響胎兒下降,分娩時胎盤受壓導致血供中斷,引發胎兒窘迫;胎盤植入產婦大出血時,母體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胎兒急性缺氧,可能導致死胎、死產或新生兒窒息。
前置胎盤與胎盤植入就像是隱藏在孕期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危險,它們對子宮正常結構的破壞以及致命性出血風險,著實讓人膽戰心驚。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和生育政策的調整,這兩個“麻煩家伙”的發病率逐年升高,亟需醫患共同警惕。通過早期超聲篩查、多學科共同診療以及個體化的處理方案,多數患者可實現風險可控。對于孕婦而言,孕前需重點評估剖宮產史與子宮瘢痕狀態,孕期嚴格遵循規范產檢,主動規避吸煙、反復宮腔操作等高危因素。這兩種疾病雖然可怕,病情發展還快,但只要做到早期識別并科學應對,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護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