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栓塞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癥,指血栓或其他物質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導致肺部血流中斷。若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的進步,CT肺動脈造影已成為臨床診斷肺栓塞的“金標準”。以CT肺動脈造影為核心的影像診斷體系,不僅是快速定位血栓位置、量化栓塞范圍的關鍵工具,更是實現風險分層、制訂個體化救治方案的核心依據,可顯著降低漏診與誤診率。
肺栓塞的臨床表現
肺栓塞發作時,癥狀表現多樣,部分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這是肺栓塞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輕者可能僅在活動后感到氣短,重者即使安靜休息時也會出現呼吸急促、喘息等癥狀。胸痛也是常見癥狀,疼痛性質各異,有的像針刺般尖銳,有的則表現為隱隱作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部一側,咳嗽或深呼吸時疼痛往往會加劇。?
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咯血,一般咯血量較少,多為痰中帶血絲;不明原因的暈厥也可能發生,這是由于肺栓塞導致心臟輸出量減少,腦部供血不足引起。部分患者會伴有心悸、心慌,感覺心跳異常,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和大汗淋漓等休克表現。如果出現上述一個或多個癥狀,尤其是近期有長時間臥床、手術或外傷等情況,務必提高警惕,及時前往醫院檢查。
CT肺動脈造影
CT肺動脈造影是目前臨床診斷肺栓塞最常用、最核心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在肺栓塞診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靜脈注射造影劑,使肺動脈在CT掃描時清晰顯影,借助CT設備獲取肺部血管的詳細圖像,從而判斷是否存在血栓栓塞。CT肺動脈造影能夠清晰地顯示肺動脈內血栓的位置、大小、形態,以及對肺部血流的影響程度,相比其他檢查方法,準確性更高。而且檢查速度快,能在短時間內為醫生提供診斷依據,幫助患者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患者全流程管理規范
檢查前關鍵措施 患者在接受CT肺動脈造影檢查前,需詳細告知醫生自身病史,包括是否對碘造影劑過敏、有無哮喘、甲狀腺疾病,以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等基礎疾病;正在服用二甲雙胍類藥物的患者,需提前48小時停藥,避免引發乳酸酸中毒。此外,患者要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基礎生命體征的測量,評估呼吸功能;急性呼吸困難、低血壓患者,需提前備好急救設備;檢查前4小時應禁食禁水,以減少嘔吐誤吸風險;同時去除胸部金屬物品,如項鏈、內衣鋼圈等,并配合建立靜脈通路,通常選擇前臂粗直靜脈,便于快速注射造影劑。
檢查中配合要點 進入檢查室后,患者需仰臥于檢查床,雙臂上舉過頭并保持固定,避免遮擋肺部血管。掃描過程中,要嚴格按技師指令進行屏氣訓練,通常需屏氣10~15秒,確保胸腔無明顯運動,防止出現圖像偽影。在注射造影劑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全身發熱、輕微惡心等正常反應,但如果出現胸悶、皮疹、呼吸困難等過敏癥狀,應立即舉手示意,以便醫護人員及時停止注射并進行急救。對于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危重癥患者,檢查中需持續心電監護,并由醫護人員全程陪同,確保在突發狀況時能夠迅速干預。
檢查后注意事項 檢查結束后,患者需在候診區觀察30分鐘,確認無不適癥狀后方可離開。為促進造影劑排泄,減少對腎臟的損傷,患者應在24小時內飲用1500~2000毫升溫水。若出現遲發性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蕁麻疹等,需及時聯系醫生處理;穿刺部位需按壓10~15分鐘,防止出現血腫,且24小時內要保持穿刺點干燥。檢查結果一般會在24小時內出具,醫生將結合影像結果與臨床癥狀制訂治療方案,患者需按醫囑定期復查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標。
特殊人群CT肺動脈造影診斷策略
孕婦 對于孕婦,原則上應盡量避免孕期進行CT檢查,尤其是妊娠早期,以降低胎兒致畸風險。但在危及生命的急性肺栓塞情況下,如患者出現休克癥狀,需在充分權衡利弊后遵醫囑謹慎進行檢查,掃描時要對腹部、盆腔采取鉛防護措施,最大限度減少胎兒的輻射暴露。此外,可優先考慮磁共振肺動脈造影,但在急診情況下,CT肺動脈造影仍是首選檢查手段。
腎功能不全者 腎功能不全者若進行CT肺動脈造影檢查,在檢查前,需先評估腎小球濾過率(eGFR),若eGFR<30毫升/分鐘,需提前進行水化治療,通過靜脈輸注生理鹽水來降低腎損傷風險;同時可選用低滲或等滲造影劑,減少造影劑對腎臟的毒性。檢查過程中應避免大劑量注射造影劑,檢查結束后48~72小時需復查腎功能,密切監測是否出現造影劑腎病。
過度肥胖者 過度肥胖者進行CT肺動脈造影檢查時,需選擇大孔徑CT設備(孔徑≥70厘米),以確保患者體位舒適,且掃描范圍完整。掃描過程中,需適當調整參數,如增加管電流,保證圖像質量;造影劑注射速率可適當提高至4~5毫升/秒,確保肺動脈顯影清晰。此外,醫護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的呼吸指導,避免因體重大、呼吸幅度大導致圖像模糊,影響診斷準確性。
肺栓塞起病急、危害重,而CT肺動脈造影作為診斷的“金標準”,從精準成像到全流程管理,為早期發現與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無論是普通患者還是特殊人群,檢查前的嚴謹準備、檢查中的規范操作與配合、檢查后的科學護理,每個環節的有序銜接都至關重要。掌握這些知識,不僅能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更好地應對檢查,更能推動臨床診斷的高效與精準,為挽救生命、改善預后筑牢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