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血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導致的原發性高脂血癥。但實際上,還有一種容易被忽視的高血脂——繼發性高脂血癥,其并非由遺傳或不良生活習慣直接引發,而是身體其他疾病或某些因素導致的連帶反應。認識繼發性高脂血癥的致病因素,盡早進行防控干預,對控制血脂、保護血管健康至關重要。?
人體血脂的代謝是一個精密的平衡過程。當機體出現某些基礎疾病,或受到特定藥物、不良生活狀態影響時,該平衡就會被打破,致使血脂水平異常。與原發性高脂血癥不同,繼發性高脂血癥有明確的誘發因素,盡早明確診斷并進行針對性干預,血脂水平往往能得到顯著改善,甚至恢復正常,還能減少不必要的長期用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病因?
疾病因素 多種基礎疾病會打破人體血脂代謝的平衡,成為繼發性高脂血癥的重要誘因。在內分泌與代謝領域,糖尿病控制不佳時,胰島素異常促使肝臟合成更多極低密度脂蛋白,造成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因甲狀腺激素匱乏,肝臟處理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下降,致使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上升。此外,庫欣綜合征、慢性腎病、腎病綜合征、脂肪肝、肥胖等病癥,以及肢端肥大癥、垂體功能減退引發的激素失衡,都會通過各自的病理機制影響血脂。肝膽系統出現問題同樣不容忽視,膽汁淤積性肝病如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膽道梗阻等,阻礙膽汁正常排泄,引發膽固醇排泄障礙,導致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另外,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以及嚴重感染、創傷等應激狀態,也會干擾血脂代謝,誘發繼發性高脂血癥。
藥物因素 利尿劑中的某些噻嗪類利尿劑,長期使用可能會讓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輕度升高;β受體阻滯劑,尤其是非選擇性的或大劑量應用時,可能升高甘油三酯、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此外,糖皮質激素、口服避孕藥、抗精神病藥、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維A酸類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也都可能對血脂產生不良影響。?
生活方式因素 長期酗酒是導致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的常見原因之一,還可能誘發急性胰腺炎。極度不健康的飲食,比如長期大量攝入糖分、飽和脂肪、反式脂肪,不僅是原發性高脂血癥的誘因,對于繼發性患者,還會加重已有的血脂紊亂。另外,久坐不動會導致身體代謝減慢,脂肪堆積,影響血脂代謝。
其他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血脂代謝能力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血脂異常;絕經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異常的發生率也會增加。嚴重肥胖本身就是疾病狀態,常合并或加重其他基礎疾病,共同影響血脂。
癥狀與潛在風險?
繼發性高脂血癥癥狀常較為隱匿,缺乏特異性表現,多體現為基礎疾病癥狀,如甲減的乏力怕冷、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等,或在血脂嚴重紊亂時出現,如甘油三酯極高會誘發急性胰腺炎,出現突發上腹劇痛、惡心嘔吐,嚴重高膽固醇血癥可見黃色瘤、角膜弓。其危害深遠,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顯著提升冠心病、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還可能引發致命的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同時基礎疾病也會帶來各類嚴重并發癥,需引起足夠重視。?
防治要點?
積極治療原發病 一旦懷疑或確診為繼發性高脂血癥,首要任務就是找到并規范治療背后的原發疾病或糾正誘因。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這是改善血脂異常的關鍵;甲減患者需堅持補充甲狀腺素,使甲狀腺功能指標恢復正常,從而帶動血脂改善;腎病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控制蛋白尿,必要時做好腎臟替代治療準備;庫欣綜合征患者需由專科醫生調整激素用量;肥胖和脂肪肝患者則以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為重點;同時,也要系統治療自身免疫病,妥善處理肝膽疾病。?
生活方式干預 飲食上遵循低膽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纖維的飲食原則,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膽固醇和糖的攝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適量食用深海魚;徹底戒煙,限制飲酒,高甘油三酯患者最好戒酒;每周保證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并搭配力量訓練;控制體重,保證充足睡眠,學會調節壓力。?
注意用藥 如果生活方式干預和治療原發疾病后,血脂仍未達到目標水平,或血脂異常嚴重,需要考慮藥物治療。常用的調脂藥物包括他汀類藥物、貝特類藥物等。?
定期監測 要根據基礎疾病的診療要求,定期監測相關指標(如血糖、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等)。確診或調整治療方案后,每1~3個月監測一次血脂;病情穩定后,每6~12個月復查;當基礎疾病變化、用藥調整或生活方式改變時,也應及時復查,同時關注血壓等其他風險指標。
特殊人群的防控要點?
特殊人群在防控繼發性高脂血癥時需區別對待。兒童青少年多因肥胖、疾病或用藥引發,需專科醫生評估,以生活方式干預為主;孕婦孕期若血脂異常顯著,需警惕并發癥,管理側重飲食、運動與體重,謹慎用藥;老年人因基礎疾病多、用藥復雜,需明確病因,全面評估健康狀況,進行個體化生活干預,藥物治療更需謹慎,血脂管理目標依個體情況設定。
通過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審慎評估藥物影響、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定期監測,能有效控制繼發性高脂血癥,保護心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