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刺絡”,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這是什么?是針灸嗎?”更有人一聽“刺”字,就有點犯怵,擔心是不是要放很多血,會不會疼,會不會有風險。其實,刺絡療法作為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早在古代醫籍中就有詳細記載,它的核心理念很簡單——通過刺絡放血,使瘀血排出,活血通絡,調節氣血運行,從而改善疾病癥狀,達到治療效果。
刺絡法到底是個啥?
刺絡法在中醫里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有關于“刺絡放血”的記載。簡單來說,刺絡法就是一種中醫治療方法,通過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進行輕微放血操作,讓瘀滯的血液得以排出,從而讓正常的血液循環變得更加順暢。中醫理論認為,血管內的血液如同河流般流淌不息,維持身體的各個器官正常地運轉和發揮功能。一旦血流出現不暢,就容易在血管內形成瘀血,隨著時間的推移,瘀血不斷累積,就可能使動脈硬化、血管狹窄、血栓等一系列健康問題接踵而至,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刺絡法的功效,就是通過排出少量瘀血,把體內的“垃圾”清理掉,讓身體得以恢復正常運轉。過去民間也有類似的方法,比如有人頭暈不舒服,家里老人會用針在耳朵尖上輕輕刺一下,放出幾滴血后,癥狀立馬緩解,這種方法,就是刺絡法的簡單應用。
刺絡法在心腦血管病治療中怎么發揮作用?
對于心腦血管疾病來說,血液黏稠、血管狹窄甚至血流不通是很常見的病理問題,刺絡法恰恰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緩解不適癥狀。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或者中風后遺癥的患者,血管里的血像“老油”一樣,流動變慢,就容易出問題,這種情況下,適當放點血,讓瘀血排出來,可以讓血液沒那么黏稠,流動起來更順暢。
高血壓患者經常會出現頭脹、面紅、頭痛、眩暈等癥狀,中醫將這種現象稱為“肝陽上亢”,通俗而言,就是氣血往上涌,導致腦部供血壓力大,刺絡放血可以短時間內把血壓降下來,緩解頭部的不適。很多人一旦血壓升高,就只想著吃降壓藥,但其實當血管壓力大的時候,適當少量放血可以讓血壓下降得更快更穩,特別是在耳尖、十宣穴等部位輕微放血,往往能讓癥狀明顯減輕。
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胸悶、心悸、氣短是最常見的不適癥狀,尤其是在天氣變化或者情緒激動時表現更明顯。這是因為心臟供血不足,心臟的“管道”被堵住了,刺絡法可以在膻中、大椎等穴位放血,緩解心臟的壓力,改善供血,讓心肌得到更多的氧氣,減少心絞痛的發作。
中風后部分患者會出現半身不遂、語言不清、手腳麻木等問題,刺絡法可以促進大腦的微循環,幫助受損的神經慢慢恢復。在康復過程中,很多醫生會配合針灸、推拿,再加上適當的刺絡放血,比如在百會、合谷、阿是穴這些地方進行刺絡,能夠幫助患者的肢體功能更快恢復,減少后遺癥帶來的不便。
刺絡法怎么操作?
刺絡療法的施術部位,通常選擇在經絡穴位、阿是穴(疼痛點)、瘀滯區域等。對于心腦血管病患者來說,以下常用的刺絡部位或穴位,在刺絡治療中具有非常好的療效。
耳尖放血,是臨床上用于降壓、緩解頭痛、改善腦供血的重要方法。耳朵上布滿了微小血管,輕輕刺破耳尖,可以迅速排出少量瘀血,使頭部的氣血流通更順暢,很多患者放血后,感覺頭暈、頭脹的癥狀明顯緩解。
委中穴位于膝蓋后側腘窩處,是人體“血海”之一。刺絡委中穴,能幫助身體排出瘀血,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管暢通,對于高血壓、血脂異常、下肢循環不良的人群特別適合。
心俞穴位于背部,是調節心臟功能的重要穴位。刺絡此處,能緩解冠心病引起的胸悶、心悸等癥狀,減少心絞痛的發作。
風池穴在后頸部,是大腦供血的關鍵點。刺絡此處,可以改善腦供血不足、頭暈、記憶力下降等問題,預防腦梗的發生。
血的顏色也是判斷身體狀況的重要依據。如果放出來的血顏色暗沉,甚至有點發黑,就說明血液循環確實存在問題,體內瘀血較重。很多患者第一次做刺絡時,放出來的血顏色非常暗,經過幾次調理后,血色會變得鮮紅,這就說明血液流通順暢了,身體狀況也在改善。
刺絡法治療適用哪些人群?
刺絡法雖然效果不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血瘀體質、血液黏稠、高血壓、冠心病、中風后遺癥的患者比較適合做刺絡,那些平時感覺四肢冰冷、血流不暢、頭暈目眩、經常胸悶的人,也可以適當嘗試。
但如果是貧血、低血壓、體質虛弱、孕婦、術后恢復期的患者,就不建議進行刺絡放血了。這些人群本身的血液循環已經不太好,過度放血可能會加重身體負擔。特別是凝血功能異常的人,比如有血友病或者長期服用抗凝藥的患者,刺絡可能會帶來額外的出血風險,需要謹慎對待。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現在不少醫院在臨床中也開始使用刺絡法,特別是在高血壓急癥、中風后康復、冠心病治療等方面,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刺絡部位,配合中藥、針灸等綜合療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刺絡療法作為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病的法寶,通過改善血液循環、調節血管狀態,在降壓、改善供血、緩解心臟不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血管堵塞、供血不足、血瘀體質的人來說,刺絡法就像是給血管“清淤”,讓身體重新恢復活力。
當然,刺絡治療并不是萬能的,合理的飲食、適量運動、控制情緒、按時服藥,才是保護心腦血管健康的關鍵。結合科學的中醫調理,讓血管更“通暢”,身體更健康,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