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到了,大家做好自己的假期計劃了嗎?
我想去西湖!因為這學期的課本里我最喜歡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去不了西湖的同學也不要遺憾,我可以帶你們換一種方式游覽西湖。比如,上海博物館里就有一幅南宋畫家李嵩創作的《西湖圖卷》,我們不僅能夠看到詩中那“山色空蒙”的景色,還能看到宋朝的西湖盛景。

紙上游西湖
自朱溫滅唐,中國歷史就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分裂動亂和朝代更迭。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后始終在思考:如何能結束武將專權和王朝短命的歷史宿命?他“杯酒釋兵權”,更加“重文輕武”。在相對寬松的文人政策下,宋朝精神文化得到高度發展,因此文學家、書法家、思想家、繪畫家等層出不窮;宋瓷、宋畫、宋詞等更是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西湖圖卷》是宋朝畫家李嵩的國畫作品,明朝沈周為其題寫了“湖山佳趣”四個字。這幅畫采用了鳥瞰式的構圖,將西湖的景觀盡收眼底。畫面中央用大片留白來表現寬闊浩渺的湖面,湖邊曲折綿延的是“蘇堤六橋”,其中一座橋被孤山掩蔽于后。市井民居、廟宇亭榭、游船魚釣的刻畫都生動還原了宋朝時的西湖景觀。畫面上還畫有孤山、白堤、北里湖、寶石山、保傲塔、南屏山和雷峰塔,其中的大部分景色,我們在今天游覽西湖的時候依舊可以看到。

西湖蘇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蘇軾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的淤泥來構筑堤壩,讓“蘇堤”初具雛形,之后歷經后世演變而成的。“蘇堤”之名是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所起。蘇堤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是連通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為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沿堤栽植有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大量花草,還有北宋所建的六座單孔半圓石拱橋,依次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有民謠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橋,間株楊柳間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因此而得名。《飲湖上初晴后雨》也是蘇軾在杭州任職期間寫下的名篇,賞李嵩此幅《西湖圖卷》,也能感受到詩中“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
這幅畫未必是自古以來描繪西湖筆法最為精湛的,卻是最能展現古代西湖全貌的,因為它是一幅實景山水畫作,是畫家深入自然、以造化為師的巧妙構思,透露著寧靜肅穆的氣息,全無一點兒躁氣,宋人文雅之質躍然紙上。

《歌樂圖卷》,上海博物館藏
奏樂助雅興
宋人既熱衷于游山玩水,又醉心于音樂雅趣。《歌樂圖卷》是一幅典型的兩宋時期人物風俗畫,表現的是一組樂伎在彩排或表演間隙休息的場景。左側十名藝人和兩名官員一字排開,幾位女樂師所用樂器包括:笛、拍板、排簫、方響、杖鼓等,少了一些常見樂器,從規模上看也略顯單薄,北宋教坊樂隊動輒數百人,因而按照規模來看,這支樂隊更有可能是一支民間的伎樂歌隊。
女樂師所著服飾均為窄袖背子(也稱子),是典型的宋朝著裝樣式,皆梳高髻并簪有三朵角狀飾物,這也是宋朝流行的發式。圖中兩個“唱小詞”或“舞旋”的童子裝扮官員樣,所戴展翅幞頭是宋時的官帽樣式。畫面左邊一位抱琵琶的男子,身穿圓領窄袖袍衫,頭戴曲翅幞頭,雜糅了宋人和遼人的服飾特征。
南宋與金對峙時期,宋雜劇逐漸演化出北曲雜劇和南曲戲文兩大地方性戲曲類型,都是兼有歌舞和表演并帶有一定情節的戲曲形式。南曲戲文演唱不用管弦樂器伴奏,采用徒歌的方式,只以拍板打節拍,用鑼鼓扶襯;北曲雜劇則用鑼鼓、笛伴奏,并加入弦索樂器,如琵琶。此圖上的樂器,除鑼鼓、拍板,還有排簫、笛和琵琶,聯系人物服飾特點,應是北曲雜劇的表現形式。故而這支樂隊演奏的應當為北曲雜劇。
綜上服飾、樂器等方面的特征,可以看出遼、金王朝與宋王朝之間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相互學習借鑒,特別是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衍化。

想在宋朝舉辦音樂會?先來玩個“樂器連連看”,匹配樂器圖片和名稱,挑選合適的樂器吧!
大晟編鐘

青釉瓷笛
綠釉腰鼓

□ IEGIE

[清]石濤《西園雅集圖》
與文人聚會
宋朝文人輩出,也是中國文學與繪畫的鼎盛時期;以記錄、追憶宋朝文人雅集場所為創作主題的文學與繪畫作品歷代盛而不衰。清朝著名畫家石濤所畫的《西園雅集圖》描繪了十余位北宋文人在王詵私園聚會的故事。相傳,宋英宗的駙馬王選,邀請蘇軾等十六位名士在自家府第舉辦雅集,參與雅集的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從其卷尾題署我們可以知道,參與此次雅集的共有十六人,他們分別是蘇東坡、蘇轍、李公麟、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米芾、王詵等。他們飲酒賦詩、焚香品茗、談禪論道、賞玩古董,十分快樂。雖然歷史上就是否真實存在本次雅集尚存爭議,但是“西園雅集”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文人的審美趣味及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后世文人對宋朝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渴慕,這幅畫也是畫家對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園的呈現。這樣風雅的聚會,是否也讓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你心馳神往?

乙已七月成 雪金仁無屬題
圖雅西上清集園人湘


互動時間
如果讓你組織自己的好朋友們聚會,你會設計哪些項目?你覺得現代人的“聚會”與古人的“雅集”有何區別?請你以主人的身份設計一張邀請函,邀請函需要列出此次聚會的緣由、時間、地點、活動流程等信息。

了解更多
詩畫合璧是這么來的
雅集是文人雅士聚會交友的重要形式,有別于普通人日常的宴游之樂。由于是由文人所發起和完成的文化沙龍,所以雅集會產生一定數量的文學藝術作品,比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是蘭亭雅集時由王羲之創作的。前世著名雅集也為后人提供了思路,因此雅集的形式、內容也伴隨時代發展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立軸式的雅集圖,其創作順序往往是:參與雅集的文人當場寫詩,然后請畫家配圖,裝裱成卷后,才請與會者一一補題。這樣的好處是雅集的詩詞可以當場寫就,具有鮮活的“在場性”,而缺點是由于畫幅限制,并不能將所有參與雅集的文人所作的詩詞全部呈現。
而規模相對較大的雅集,其中若有詩畫合璧,一般多取橫卷的形式。通常最完整也最繁復的做法是先聯裱各位參與雅集者的詩文,隨后請輩分或地位較高者寫序,接裱在詩文之前;然后請畫家繪制相應的圖引,接裱在序文前;最后請有名的書法家為雅集題名,接裱在整個卷子的最前面。這樣的形式,自然是將上述立軸式雅集圖的缺憾之一一—因空間有限而難以將較大規模雅集中所有參與者的詩以及相關序文全部題上畫面一很好地解決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形式如何繁復,上述詩畫合璧卷中的詩與畫,只是到了雅集結束以后方才合為一體。
[北宋]趙佶《臘梅山禽圖》

[清]鄭燮《竹石圖》

[清]金農《墨梅圖》

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
七十老人畫竹石 石更崎增竹更直。 乃知此老筆非凡 挺挺千尋之壁立。
硯水生冰墨半干畫梅須畫晚來寒。樹無丑態香沾袖,不愛花人莫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