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建校以來,深耕教育沃土,服務學生成長。近年來,學校以學生綜合素質增值評價為突破口,重構教育評價體系,通過動態追蹤、多維分析,構建學生發展的“數字畫像”,追求教育評價對學生個性化成長的精準支持。學校成功探索出數字化賦能教育管理的實踐路徑,入選教育部2024年數字化賦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典型案例(山東省唯一),為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春暉方案”。
緊扣教育部、省、市要求,明晰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思路。學校依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山東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等文件精神,聚焦傳統評價體系中存在的結構不合理、數據分散、重評價輕分析、教師負擔重等問題,探索以數字化手段破解瓶頸的路徑。學校自主研發學生綜合素質增值評價主平臺,以及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平臺,一、二年級“樂考”數字化管理平臺,三至五年級表現性評價數據監測平臺,“青葵閱讀”整本書閱讀評價平臺等數字化子平臺,構建起數字化賦能學生評價改革的新通道。
創新系列化平臺研發路徑,有效降低研發成本,增強平臺活力。一是采用“本地版先行、網絡版跟進”的策略,先在部分班級試點試用,驗證版本的功能和穩定性后,再推廣為支持多用戶使用的在線平臺,便于數據同步共享與持續優化。二是構建“ 1+N′′ 平臺架構,學生綜合素質增值評價主平臺負責課堂表現性評價數據的集中采集與分析,N個子平臺靈活擴展,分階段采集多樣化數據,主子平臺協同運行,避免算力不足、迭代不便的問題。三是數據分析可視化更新,校級、級部和班級的大屏定時或實時更新,幫助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學業述評報告由系統自動生成,便于教師提供精準的個性化診斷與學習建議。
創新數據采集、監測方式,突破教育評價改革的首道關卡。學生綜合素質增值評價主平臺融合數字技術,實現數據采集、分析、監測與可視化反饋的全流程智能化,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值評價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一是便捷采集:用戶一鍵登錄,掃碼進入評價頁面;支持身份切換和多終端操作,提供集體、小組、個體三種評價方式,操作靈活高效。二是多維分析:從角色視角來看,不同身份的用戶可根據其權限和職責,查看并分析個體、班級、年級和全校各層級的數據狀況;從時間維度來看,可追蹤學生當前及過往的表現,全面掌握其成長軌跡。三是精準監測:設置教師、班級、課程三個統計分析模塊,提升數據信度,確保評價結果科學可靠。
探索可視化數據反饋方式,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數據支撐。學校構建了智能化學業述評系統,通過三類可視化的數據反饋支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一是綜評類報告,如“五維發展均衡度報告”,依托學生綜合素質增值評價主平臺實時采集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的數據,生成圖文并茂的綜合分析。二是學科類報告,一、二年級教師可通過“樂考”平臺生成趣味化評語,三至五年級教師可結合學業考試數據,生成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核心素養報告。三是特色監測類報告,如“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分析學生體測數據,關注學生體質狀況;“閱讀素養提升監測報告”動態呈現學生閱讀進展,助力其思維與學習能力的提升。三類報告采用不同配色方案,增強數據的辨識度,提升用戶的使用便捷性。
積極推介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效,為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參考和思路。依托學生綜合素質增值評價主平臺,教師數字化評價能力顯著提升,2024年多人獲省市級獎項。主平臺每學年共生成學業述評報告4.7萬余份,推動了教學述評制度的落地,助力12項課題的結項。此外,學校基于核心素養的命題研究評價信度有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持續發展。同時,學校基于數字平臺的研究成果獲多項國家專利。學校還積極發揮全國文明校園、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的輻射引領作用,受邀在山東省首屆數字教育名家論壇作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