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是青少年道德發展的關鍵期,通過國防教育,青少年能夠增強愛國情懷、培養危機意識、提升團隊精神,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學從目標設定、內容設計、實施路徑三個維度,探索構建符合中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國防教育體系。
縱向銜接:分學段建立課程目標體系。一是政策導向下的學段目標定位。根據《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學國防教育需建立梯度化的目標體系。初中側重“情感浸潤”,通過歷史事件、英雄人物等具象化載體,培育學生的國防認同感;高中著重“理性建構”,引導學生理解國防安全與多領域的復雜關聯,形成系統性的國家安全觀。如針對“現代戰爭形態”的主題教學,初中可開展軍事裝備模型制作等體驗活動,高中可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信息化戰爭與國家綜合實力的內在聯系,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思維的躍升。二是認知發展理論支撐的層次設計。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國防教育應設置“感知一理解一評判”三級目標。在學校的“六愛”專題教育中,我們引導七年級學生通過“英雄模范進校園”活動,增強他們對“愛祖國人民”的情感認同;組織八年級學生走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地感悟“愛疆域國土”的深刻內涵;九年級則通過專題講座深化他們對“愛先進文化”的理性認知。這種契合12~15歲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分層設計,可以促進他們國防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的協同發展。
橫向融合:多維整合課程內容。一是學科滲透的“國防 + ”課程群。如國防 + 人文社科:歷史課上,教師可聚焦新中國的海軍、空軍及導彈部隊發展歷程,解析國防現代化成因,厚植學生民族自豪感;地理課上,可結合國際形勢,剖析能源安全與國防安全的關聯性;思政課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踐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又如國防+ STEM領域:物理課上,結合軍事科技(如戰斗機、無人機設計),強化學生的國防使命感;化學課,圍繞金屬材料在國防裝備中的關鍵作用,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增強其科技強國的責任擔當;生物課上,以理性分析生物武器的危害為切入點,引導其認同我國反對生物武器擴散的立場,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二是“知行合一”的內容組織原則。學校借鑒決策科學和問題解決方法論領域的KT決策法,創新性地將其中的“4D”模型應用于國防教育,設計Discovery(國防知識探究)Discussion(熱點議題思辨)Doing(軍事技能體驗)、Display(學習成果輻射傳播)四大環節。這種模式既保證了知識傳授的系統性,又有助于學生學思貫通、知行統一。
內外聯合:協同保障課程實施。一是校內外聯動實施國防課程。一方面,夯實校內主陣地。以必修課、校本課等為載體,每學期開設16課時國防專題教學,開發“感國防力量”“愛人民軍隊”等選修課程,依托升旗儀式、主題展館營造國防文化氛圍。另一方面,聯動社會資源。與駐地部隊共建“少年軍校”,開展暑期軍事集訓;聘請退伍軍人擔任校內教官;聯合軍事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研學;作為四川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服務促進會副會長單位,積極參與交流合作;與重慶市人民武裝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拓展校外支持體系。二是質量保障雙維度推進。一方面,完善動態監測體系,構建“知識一情感一行為”三維評價指標,綜合運用檔案袋評價、情境測試等多元評價方式。如通過國防素養測評系統,結合問卷調查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表現,評估其戰略思維與國防意識。另一方面,探索“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實施“國防 + 學科”雙師培養計劃,與國防院校合作開設專題課程,組織教師赴軍事基地研修,建立區域教研共同體,拓寬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總之,“三維聯動”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落實立德樹人、培育國家安全守護者的重要舉措。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制度保障,整合優質資源,完善評價機制,推動國防教育成為鑄魂育人、涵養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
【本文系2024年四川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指向愛國主義教育的國防教育課程構建與實施研究”(編號:SCJG24C36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