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的浩渺星河中,有一部關于蘇州小園林的電影.它宛如一掬揉碎的月光,靜靜淌在江南的肌理之上,映照著那方水土獨有的美學清輝。
《小園林》人選其中的“真實至上”展映單元。
2023年,一部花費近四年時間拍攝制作而成的紀錄電影《小園林》問世,填補了中國歷史上蘇州園林題材影院電影的空白。該片于2023年10月6日成為巴西圣保羅中國電影展的展映作品之一,并正式人圍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澳門國際電影節以及第13屆“光影紀念”—中國紀錄片學院獎。2024年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公布了“北京展映”的首批片單,
小園林:一幅江南氣韻的美學長卷
這部由所長倪祥保擔綱第一出品人、總制片人,周洪波與盧震宇聯袂執導的影片,將鏡頭溫柔地搭在蘇州三位私家園林造園者的日常窗上,以靈秀如吳綾的鏡頭語言、溫潤似碧螺春的敘事筆觸,為觀者鋪展一卷氤氬著江南氣韻的美學長卷。
《小園林》講述了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多個普通市民在富起來之后自覺為蘇州建設“百園之城”做出努力和奉獻的故事,經由小園林這樣的物理家園,透視人們的精神家園,展現了蘇州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倪祥保深耕紀錄片教學與研究數十載,于影視藝術、中國美學尤其是園林藝術及吳文化領域浸潤深厚。作為《小園林》的核心主創,他以滿腹經綸為筆,將對園林文化與生活肌理的深刻洞察注人光影,只為借鏡頭之眼,讓蘇州小園林的獨特風骨與背后的人文絮語,在時光里緩緩舒展。由此,《小園林》這部中國影史首部聚焦蘇州園林的影院紀錄片,自誕生便注定帶著別樣的分量。它以純粹的紀實手法為經緯,耗費近四載光陰自費拍攝,將改革開放后蘇州尋常百姓的造園歷程細細鐫刻,讓園林與家庭生活的纏綿羈絆躍然幕上。
影片講述了蔡家、紀家、王家各自造園的故事,他們把勤勞積累的財富用于建造自己的夢想園林,親力親為、持之以恒,很有成就感。但在園林的日常生活之中,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危機,讓人從中體悟責任、親情、人性等,引發聯想。
影片問世以來,如一顆溫潤的珍珠,接連人圍諸多重要影展,在光影的聚光燈下,愈發彰顯其獨特的美學價值。
鏡頭:捕捉江南美學的靈動瞬間
關于園林之美,倪祥保是有著最深刻感受的。1978年至1982年,還在江蘇師范學院(現為蘇州大學)讀書的他,就常常帶上幾個饅頭、一瓶冷開水、一些蘿卜干咸菜,在網師園里看書、讀園林楹聯、碑刻、匾額,與美學建筑整整待上一天,享受幽靜的“園林人生”。
幾十年后,《小園林》的鏡頭運用,正是展現了他眼中江南私家園林水墨淡彩、于細微處見真章的氣韻。影片大量借鑒建筑學中“框景”之妙,以固定鏡頭或輕緩如流水的平移軌

倪祥保
所長跡,捕捉園林中山石的磷、草木的婆娑與光影的流轉。影片開篇,黑白影調如宣紙上的淡墨,將園林假山的肌理輕輕暈染,恍若引領觀者步人一座靜謐幽深的秘境。隨后,蔡、紀、王三家園林的四季景致如詩畫般次第鋪展,春有百花爭妍,夏有濃蔭蔽日,秋有桂香浮動,冬有白雪。這種從“移步換景”的傳統審美向“定睛細看”的生活凝視的轉捩,既呈現了園林空間層次疊疊、景觀交錯相映的意境之美,又讓生活細節如溪澗般自然淌入畫框,恰似傳統造園術里“借景”之法在當代影像中的詩意轉譯。
《小園林》劇照

倪祥保在推動影片創作時,深譜園林藝術中空間營造的精髓,著力讓鏡頭語言與園林美學絲絲入扣,相得益彰。電影秉持“大音希聲”的美學旨趣,對背景音樂的運用也極盡克制,將園林里的清言對話與自然聲息悉心留存。潺潺的流水聲,似琴弦輕撥;簌簌的葉語,如私語呢喃;唧唧的蟬鳴,若歡歌陣陣……這些自然音籟交織共鳴,以“鬧”襯靜,勾勒出一幅浸透著東方園林靜謐禪意的山水長卷。觀者閉目聆聽,便能透過這聲聲真切的天籟,觸摸到園林的生命脈動,雖未親至,卻已心馳神往,意與境會。
在光影色澤的鋪陳上,影片深暗自然光韻的妙處,尤重時光流轉帶來的園林光影之變。從白雪覆枝的素凈淡雅,到滿園春色的絢爛濃烈,導演借由冷暖色調的相濟相生,暈染出四季的更迭輪回,如同一幅流動的丹青。更妙的是,影片善捕園林中花窗、洞門與鏡面等元素,借光線投射造就斑駁靈動的光影,如跳動的音符,拓開畫面的縱深感與立體感。隨著歲月流轉,三個家庭的園林生活亦在悄然間流轉,完成了時光在人與景之間的情感投射,讓每一抹光影都承載著生活的溫度。
敘事:訴說江南美學的悠悠故事
影片以四季輪回為敘事脈絡,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為章回,如展開的竹簡,鋪陳蔡廷輝、王惠康、紀建平三個家庭的私家園林營造歷程、日常起居與代際情愫的流轉。“四季”在片中不僅是串聯故事的經緯,更是承載中國節氣文化與情感抒發的舟楫,時間的維度由此成為解讀園林當代價值的密鑰。結尾處,鏡頭重落于新年的喜慶景象,首尾相銜,愈加深了園林與“家”的綣聯系,讓影片敘事形成一個圓滿的閉環,暗合四季輪回、生生不息的自然哲思。
這般四季敘事的匠心,實則是對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四時之景不同”理念的影像踐行,既為影片構筑了清晰的敘事骨架,又盡顯人物在不同季節里的情感張力與關系流轉。同時,四季敘事更能捕捉生活的細微漣漪,譬如記錄枇杷樹從抽芽的嬌羞、綻放的爛漫,到結果的飽滿,再到果實悄然腐爛的落寞,每一幀都飽含著時光的印記。
回顧整個拍攝過程,倪祥保坦言要拍攝園主一家的生活日常,并盡可能呈現故事性的內容。
藝術并不凌駕于生活之上,而是深植于對真實的擁抱與超越。倪祥保在影片敘事結構的把控上,強調遵循自然與生活的節奏,讓四季輪回的敘事方式如流水般自然,真實地映照出園林生活的本貌。
敘事之間,《小園林》亦以細膩的筆觸,巧筆勾勒造園者與家庭成員的脈脈溫情。三個家庭的造園者懷揣各異的造園哲思與追求,營造之法、著墨重點各不相同,因造園而生的家庭意趣亦各有千秋。蔡廷輝癡迷造園,迄今已在故土之上筑起四座園林,其造園不計工本,只為心中那份對園林的赤誠;紀建平造園全憑本心,于城郊擇地營園,只為與家人共享園林之樂,讓歡聲笑語灑滿庭院;王惠康常對園林局部精修細補,出國十四載歸來的兒子,成了他造園的得力助手與園林文化的傳燈之人,讓技藝與溫情在園林中代代相傳。這些家庭故事的娓娓道來,讓觀者觸摸到江南園林背后的人文溫度,更使影片浸滿生活的煙火與詩意。
在鏡頭之外,這部紀錄片電影的完成,也展現了以倪祥保為代表的創作團隊對園林這一主題在表達上的堅持。電影創作因“紀錄中國·紀錄蘇州”紀錄片提案大賽而開始,倪祥保以為選題人選了,會有感興趣的企業來投資,其實完全沒有。但他們并不想放棄這個選題。最終幾個人合作集資拍攝,并邀請蘇州大學校友、上海紀實頻道著名紀錄片導演周洪波加人。實際拍攝歷時2年,加上后期制作和少量補拍,花費近4年時間,總投資400多萬元。這本身又何嘗不是與主人公造園同步譜寫的園林敘事。
回響:江南美學的當代映照
園林這一意象本身,便是人與自然相親相融的隱喻。《小園林》借由鏡頭與敘事,將江南美學的神韻展露無遺。影片中多處鏡頭,讓這份關系愈發密洽自如,如同一幅動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圖。三位造園者的造園風格,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部影片的空間構圖:蔡家造園者深譜“水”在山石間的點睛之妙,此處鏡頭最是空靈悠遠,似有水墨畫的留白之美;紀家注重三代同堂在園林中的天倫之樂,且樂于與友人共享園林景致,拍攝多用全景或遠景,盡顯開闊,讓熱鬧與溫馨撲面而來;王家側重傳承與煙火氣息,常見闔家歡聚的儀式感場景,鏡頭中滿是濃濃的親情與生活的暖意。這些都生動詮釋了江南美學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珍視家庭溫情、追求生活詩意的深邃內涵。
與傳統園林紀錄片不同,《小園林》以現代主義的審美視角,將園林重新置于生活語境之中,打破固有的審美濾鏡,探尋園林的本真。它不再刻意追求雕琢的精致與炫目的華美,而是以真實的園林體驗,引領觀者重走園林審美之旅。每一章節開篇,影片都精心選取明代四大家的山水畫作,這些古畫不僅彰顯著古代園林的意境之美,更與當下的園林生活形成鮮明對照與深情呼應。通過這種古今交融的呈現方式,既構建了跨越時空的園林歷史閉環,又開啟了充滿現代氣息的園林時間新篇,讓觀者在古今對話中,體悟園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感受江南美學在當代的延續與創新。倪祥保期望通過《小園林》,打破大眾對園林的刻板認知,展現園林在當代生活中的真實狀態與價值,推動江南美學在現代語境下的傳承與發展,讓這份獨特的美學韻味在時光長河中不斷流淌。
海報即展現了其敘事美學

《小園林》這場江南美學的視覺與心靈盛宴的確使我們明白,江南園林不僅是建筑與自然的完美交融,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傳承、一種情感寄托。這個步履匆匆的現代社會,《小園林》宛如一泓清泉,滌蕩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重新審視并感受江南美學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在光影流轉間,沉醉于那份獨屬于江南的詩意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