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濟陽義莊是江 南的文明見證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粉墻黛瓦間氤氬著江南獨有耳 的煙火氣。漫步姑蘇區平江街道轄區內的懸橋巷,一處剛完成修繕的古建群落靜靜仁立一丁氏濟陽義莊的磚額在光影中泛著溫潤光澤,仿佛在向過往行人訴說著跨越近兩百年的宗族記憶,也揭開了江南義莊文化的千年密碼。
當丁氏濟陽義莊的“遺澤流長”磚額與現代都市的霓虹交相輝映,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古建的新生,更是一個城市對文化根脈的堅守。平江街道以細膩的匠心守護著這些歷史碎片,讓義莊文化中“忠孝仁義”的價值觀穿越時空,成為滋養當代社會的精神養分。
義莊,從范氏典范到姑蘇盛景
“義莊”二字,雖已淡出日常語境,卻曾是中國古代宗族社會溫情與秩序的重要載體。這種由官宦或富商捐置義田、賑濟族內貧孤、支持子弟讀書的慈善組織,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更是從蘇州興起。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歸鄉后以積蓄購置千畝良田作為“義田”,又擴建蘇州故居為“義宅”,興辦私塾為“義學”,中國歷史上首個義莊由此誕生。這份“取義而非取利”的善舉,不僅成為宗族慈善的典范,更讓蘇州成為義莊文化的策源地。
范仲淹創設的范氏義莊,以“義田、義宅、義學”三位一體的架構,為后世樹立了典范。他所定的十三條《義莊規矩》,從口糧發放到婚喪補助皆有詳規,這種“取義而非取利”的精神,如同一條隱形的脈絡,貫穿于蘇州歷代義莊的發展中。
自范氏義莊開創先河,江南地區鄉紳宗族紛紛效仿,至清末民初達至頂峰。作為經濟與人文雙盛之地,蘇州憑借發達的商貿、濃厚的文風與活躍的鄉紳群體,成為義莊最集中的區域。據《吳縣志》記載,清末蘇州府屬三縣義莊達62家,義田超7萬畝;即便到1949年,仍有23家義莊留存。這些散落在古城街巷中的義莊建筑,既是宗族實力的象征,更是蘇州作為“人間天堂”的文明見證。
懸橋巷中的丁氏濟陽義莊,正是對這份精神傳承的鮮活注腳。清道光十八年(1838),丁錦心遵父遺志在此置田兩千畝創建義莊;咸豐四年(1854),族人又增建塾屋十二楹,藏書三萬余卷,讓“濟貧”與“興學”的雙重使命在此落地生根。這座與姑蘇丁氏家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建筑,曾見證明清時期的丁氏一族人才輩出,從清初秀才丁觀生、丁觀瀾,到近代籌創蘇州電器公司的丁春之,再到捐寶鼎的潘達于,皆是這一家族的耀眼星光。
平江路邊,守護文脈的當代實踐
歷經太平天國時期的損毀、清末的重建修繕和之后時代的變遷,丁氏濟陽義莊的三進莊舍歲月中盡顯滄桑:頭門“丁氏義莊”磚額刻滿風霜,咸豐七年(1857)的門樓靜靜仁立,天井叢竹卻始終保持著盎然生機。如今,經過精心修繕,這座古建重煥光彩。修繕后的它,清代蘇南建筑被完整保留,以800平方米占地面積、966平方米建筑面積的體量,靜靜仁立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既守著古韻,又透著新生機。
走進其中,這座坐北朝南的建筑,沿“一路五進”的格局鋪展:頭門、工字廳、樓廳、走馬樓及船塢,如一部立體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蘇南清代建筑的密碼。頭門前“丁氏義莊”磚額與丁巳年“遺澤流長”門樓遙相呼應,石庫門與磚細門樓上的浮雕細膩渾厚,將時光的肌理刻進磚石??臻g敘事在此尤為動人。前兩進禮儀區,一層建筑的廣漆工藝在光線下熠熠生輝,莊嚴感里藏著百年前的儀式秩序;后三進生活區為二層結構,熟桐油浸潤的木紋舒展自然,漫溢著尋常日子的本真氣息。一漆一油,一莊一樸,巧妙融合了威儀與煙火。
由姑蘇名城建設集團旗下公司管理的它,正以商業、酒店、辦公等多元業態方向,成為兼具歷史底蘊與生活溫度的投資新選擇。原本藏于古巷內的老建筑,也因城市更新而被賦予了交通上的便利。這里距平江路約150米,東有蒙葭巷停車場82個車位,西臨軌交6號線懸橋巷站。漫步其間,仿佛能聽見古今對話,老建筑的骨骼里,正生長出新的生命力。
丁氏濟陽義莊的新生,恰是平江街道守護歷史文脈的生動縮影。作為蘇州古城核心區域,街道轄區內散落著無數像義莊這樣的文化遺珠,它們是江南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城市精神的鮮活注腳。在古建保護的實踐中,平江街道始終秉持“修舊如舊、活化利用”的理念,既要讓磚雕木刻保留歷史肌理,更要讓老建筑融入現代生活場景。從懸橋巷的丁氏濟陽義莊,到整個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這種“不割裂過去、不畏懼未來”的態度,讓古城在時光流轉中始終保持生命力。每一處古建都是活著的歷史,每一條街巷都在訴說著江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使得姑蘇文化傳承中“義”的部分,成為古城動人的底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