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不應以湮沒歷史為代價

平江路上,臨水人家的花窗次第推開,吳儂軟語與評彈聲在粉墻黛瓦間流轉——這既是1 記憶中的江南,也是他用一生守護的文明圖景。從同濟園的青春學子到白發蒼蒼的“古城衛士”,面對推土機的轟鳴與鋼筋水泥的侵襲,這位老人用一甲子的光陰執著丈量每一寸歷史印記,如同守護血脈般為消逝的鄉愁筑起防線。
歲月長河里,多少繁華終成舊夢,但文明的薪火從未熄滅。那些重獲新生的古鎮、斑駁的城墻、雕花的窗,都在訴說著這位阮儀三的堅守。他不僅被譽為“都市文脈的守護者”,更用畢生心血證明:真正的城市發展,從不是以湮沒歷史為代價,而是讓粉墻黛瓦的江南記憶,永遠流淌在時代的脈絡之中。
以守護之名,勾勒古城、古鎮“文脈相承”的畫卷
1956年,阮儀三考取同濟大學,師從著名古典園林與建筑大師陳從周教授。每年寒暑假,他都會跟著陳從周到揚州、蘇州園林做古建筑研究與測繪。在蘇州考察時,陳從周說:“中國園林之精妙,我們現在不會做了,沒有人會做,也做不到了,重要的是把它們留住。”要把古建筑留住這句話深深刻入阮儀三腦海,那時就明白好好地愛護古城古建筑是自己的責任。
古建筑保護起步時困難重重。老百姓久居其中,不知其價值,甚至想拆解老物件賣錢,工作人員需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普及介紹、勸說保留。同時,房屋產權隨歷史變遷,過去大戶老宅住進多戶人家,個人僅有部分使用權,歸屬感弱,保護積極性不高;土地改革后,老宅收歸國有,由國家委托管理修繕,人們呵護之心也大不如前。
20世紀80年代,陳從周曾帶著阮儀三等人到揚州參觀過盧宅,這座珍貴的明清建筑卻被糖果廠占用,天廳生明火做糖,木梁木柱被熏烤,極易引發火災。陳從周要求停產遭拒,四處奔走找到市長,雖市長答應搬廠,但幾個月后仍在生產。“后來宅子失火,很好的建筑就燒掉了,我們當時都特別心痛。現在的盧宅照原樣重修了,但嚴格來說只是個仿制品。”阮儀三說。
古宅是這樣的情況,一座古城更是如此。1958年,北京拆除城墻和牌樓,梁思成反對無果;蘇州計劃拆除城墻,同濟大學老師們聯合蘇聯專家趕赴蘇州勸說,指出蘇州城墻是春秋戰國留到現在的,是磚砌的,歷史悠久得多,價值也高得多,蘇州完全可以找到其他方法,比如在城墻上多開幾個口子來解決交通問題。最后的結果是城墻依舊拆掉了,留下來幾座城門供大家參觀,可以說既是幸運的,也有些遺憾。
然而,阮儀三并未放棄。在江南古鎮保護中,他四處碰壁后改變策略,將目光投向交通沒那么發達的古鎮,周莊便是成功范例。為說服當地政府,他幫村子引來上海工廠,自掏科研經費做規劃,提出先保護古鎮,在古鎮外發展工廠的理念。最終,周莊完整保留了明清建筑,探索出“周莊模式”,為江南六鎮完整保留奠定基礎。2003年,中國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規劃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保護獎,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中江南六鎮有5個的保護規劃出自他手。
阮儀三的“整體保護”理念,核心在于保護古城古鎮的完整風貌與歷史韻味。保護什么?不僅是古建筑,更是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生活場景、傳統習俗等。古城古鎮是一個有機整體,每一處建筑、每一條街道都承載著歷史記憶,共同構成獨特的文化生態系統。
阮儀三主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古鎮“活”起來。為什么是“活態”?因為古城古鎮是有生命的,它們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居民生活的家園。就像周莊,保留古色古香建筑的同時,探索出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模式,既讓游客領略到江南水鄉的魅力,又讓當地居民受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阮儀三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于古今交織處,護一城“水陸棋局”風華
阮儀三小時候就住古城鈕家巷,巷子一頭連著臨頓河,一頭接到平江河,周邊還有很多水巷,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所以后來蘇州市委托他編制平江路保護規則,他當仁不讓。
“要知道全中國曾經有幾千座古城,但今天已經不多了,所以能留存下來的一定要保護好,這對全國乃至全世界來說都是很可貴的。”阮儀三的這句話,擲地有聲。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中,阮儀三堅持“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我們嘗試對古建筑進行內部更新,讓現代化的設施改善居民物質條件,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外部的建筑風貌又能夠留存下來。”沒有大拆大建,只是修繕文物古跡、疏通治理河道、整修居民院落,這才讓如今的平江路格局與百年前并無太大差別。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的20世紀80年代,當大多數城市正忙著拆舊建新時,蘇州就率先提出了“全面保護古城”的遠見卓識。這個重任自然落在了阮儀三肩上,他帶領團隊制定的規劃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個影響深遠的“24米限高令”一一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是經過精密測算的智慧結晶:既要確保北寺塔、雙塔等歷史地標的視線通廊不受破壞,又要兼顧現代生活的舒適度,讓居民在不依賴電梯的情況下也能輕松上下。正是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才守護住了蘇州“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千年風韻。
這種保護理念的智慧之處,在于它深深植根于蘇州獨特的城市基因。作為“水陸并行、河街相鄰”雙棋盤格局的活態標本,蘇州古城的保護從來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當居民們需要把傳統馬桶換成抽水馬桶時,一個看似尋常的生活改善,卻引發了關于城市“新陳代謝”的深層思考:下水道如何改造?河道與管網是分流還是合流?在反復論證后,最終選擇了最嚴格的分流方案,讓雨水、污水各行其道。這個決定意味著更大的投入,但正如修復傳世古畫需要頂級的技藝,對待這座千年古城,大家甘愿為歷史的饋贈付出應有的代價。
蘇州率先提出“全面保護古城”的遠見卓識

這種“代價”背后,也是蘇州人對古城價值的深刻認知。作為江南文化的核心載體,這座古城曾哺育了整個地區的文明,如今到了我們反哺的時候。在保護實踐中,每一棟古建筑都經過精心“把脈”,在“保”與“改”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點:既不讓老宅淪為徒有其表的“布景”,也不讓它們成為與時代脫節的“孤島”。正是這種既尊重歷史又觀照現實的智慧,讓蘇州向世界展現了一個東方古城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守護自己的靈魂。
以敬畏丈量時光,以匠心續寫文明
自1961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以來,阮儀三便踏上了古城保護這條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道路,他的每一步都凝聚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文化的執著。
“中國有那么多精彩的歷史遺存要保留下來,我們不光要呼呼,更要想辦法自己動手做點事情。”這句話透露出一種使命感,這份使命感驅使阮儀三走遍天江南北,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古城的土地。從平遙古城的力挽狂瀾,到江南六鎮的精心呵護,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守護。他深知,古城一旦拆掉,那份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財富便將永遠消失,因此,他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更新,讓古城在保留原真性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阮儀三看來,古城、古鎮、古建筑都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瑰寶,而從事保護工作的人,則肩負著傳好接力棒的重任。他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深耕細作,更致力于培養新一代的保護人才。他的學生們,如今已成為行業里的中堅力量,他們腳踏實地,繼續著這份光榮而艱巨的事業。與此同時,阮儀三還通過培訓江南古鎮的鎮長們,提升他們的保護意識,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古城保護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在現代化浪潮中守護自己的靈魂

堅持并非易事,對古城、古鎮的保護已經成了印在阮儀三身上的責任與使命。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后人能看到歷史原有的建筑特色與形態,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文化共鳴。但他也坦言,最天的困難在于如何讓更多人接受并認同保護的理念,有些古城、古建筑因各種原因未能保留下來,這讓他深感痛心。盡管如此,他從未放棄過努力,始終堅信只要有人在做、有人在傳,這份事業就會生生不息。
在阮儀三的心中,古城、古鎮不僅僅是一座座建筑、一片片街巷,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不遺余力地繼續著這份事業,包括和助手一起做“遺珠拾粹”項目,整理資料并發表在《城市規劃》雜志專欄上,就是希望更多人能通過這些內容,發現并珍視那些隱藏在歲月塵埃中的文化遺產。“希望大家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看得到那些‘珍珠’,然后把它們撿起來,別踩到泥里去了。”阮儀三對未來守護者們寄予了殷切期望,他知道,只有讓更多人了解到古城、古鎮的價值,這份文化遺產才能得以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地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