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志是連接個人和地方,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橋梁。由蘇州市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組織整理的《(同治)蘇州府志》近日舉辦了新書發布會。《(同治)蘇州府志》作為清代蘇州最后一部官修府志,“它覆蓋了以前所有的蘇州府志,可以說是后出轉精,積厚流光,上下三千年,縱橫數百里,堪稱《蘇州府志》的集大成者。”會上表示。這部誕生于百年前的方志,從來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一份蘊含著蘇州文化的基因密碼。
規模宏大的一部地方志書
《(同治)蘇州府志》正文150卷,分立33類,實際字數398萬字。它不僅是全國規模最為宏大的府志之一,而且卷數與不少省志相比也不遜色。書中內容極為豐富,全面系統地記述了蘇州自有史以來至清末的漫長歷史,尤以清代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史事最為詳細。不僅如此,書中還留存了許多珍貴的境域圖,卷首12幅圖以新法繪制,太湖煙波、府城坊巷躍然紙上。這些圖頁如同一把鑰匙,幫助人們打開蘇州的“記憶抽屜”,既能了解它的過去,也可以讀懂它的當下。
總纂馮桂芬的一二事
《(同治)蘇州府志》的修纂有一段“父子同修”的佳話。《(同治)蘇州府志》于同治八年(1869)開局纂修,馮桂芬擔任總纂并捐出木瀆寓所作為修志局。可惜五年后,書稿將成,馮桂芬卻去世,其子馮芳緝、馮芳植繼其遺志,完成定稿。書稿最終刻成于光緒八年(1882)。《(同治)蘇州府志》的修纂,不僅是蘇州千年史脈的筆墨定格,更藏著馮家父子用生命接力守護文脈的動人注腳。
馮桂芬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和改良家,作為《(同治)蘇州府志》的總纂,他將許多改良思想都融入了這部地方志書中。該志總校、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員江慶柏教授透露,《(同治)蘇州府志》中的《公署》一卷后半部分附列了“義莊”,收錄范文正公義莊、申文定公義莊、松鱗義莊等46家。而義莊是家族置辦的以蟾濟族人為主要自的田莊。在此之前的蘇州府志都沒有列人“義莊”,更沒有設立專門的類目。將“義莊”這種民間性質的處所也列人官方機構,并設立專門的類目,是《(同治)蘇州府志》志的創見。該志之所以如此設置,與馮桂芬認為義莊作用重大有關,他認為義莊是宗法實施的保證,要想恢復和穩定社會秩序,就必須推行宗法制。由此可見,由思想家編纂的地方志和其他地方志是有區別的。

舊志在當代的價值
讀史明智,鑒往知來。閱讀舊志不僅能讓我們觸摸到當地的“文化基因”,也能感受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獨特魅力。江蘇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舊志整理中心主任張乃格表示:“昨天是今天的橋梁,今天是明天的階梯,現在的人只有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才能攀登到更高的高峰。而蘇州市之所以能成為全國最強地級市,蘇州的開放型經濟,之所以能走在全國前列,我想它應該是具有強大的歷史基因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那么蘇州強大的歷史基因,深厚的文化積淀從哪里找呢,《(同治)蘇州府志》就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同治)蘇州府志》既是一扇回望蘇州過往的窗,讓千年風華在紙頁間清晰可觸;更是一束照亮前路的光,以文脈的厚度,為今日蘇州的前行注入深沉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