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蘇州‘討人厭’的藝術館館長。這話可不是我說的,是隔壁畫廊老板上個月說的。他說我把這個暑假逛足四個展廳的價格定成39元,是想砸了整個蘇州藝術圈的飯碗?!弊罱心纤囆g館館長馮曄在個人賬號里發了這樣一段視頻。如此驚人的“自白”,實則表達了有南藝術館“讓藝術走進更多人的生活”的初心。
這些年來,園林之城、博物館之城的蘇州,也成了藝術館云集的城市,民營藝術館和私人藝術空間如雨后春筍般“扎堆”開業。關于藝術與商業如何平衡,誰能提供一份脫穎而出的答卷?
近日,有南藝術館榮獲“大眾點評2025年文化藝術類”必玩榜推薦。有參觀者評價:“在有南觀展,感覺不同。它就像藝術界的‘商店’,讓我們這樣的‘素人’也能找到存在的坐標?!?025年,將館址由姑蘇區搬至金雞湖畔的有南藝術館旗艦店,在空間敘事上呈現出更豐富的維度,新生出包括展覽、NC藝術商店、嵐山茶事、木南南餐廳等的“ 6+1 ”品牌矩陣,也由此書寫自己的答案。

破界:讓藝術成為生活的日常肌理
有南藝術館,名字取自曹孟德《有南篇》中“南山有天石”,寓意著如南山的天石般巍峨聳立,難以輕易撼動,也寓意著其在藝術浪潮中堅若磐石、勇立潮頭。
一個真正健康的藝術館系統,必須具備多元的造血能力,展覽、門票、會員、活動、衍生品等共同組成一個社交的場域,有南藝術館似乎從一開始就具備了這樣的野心與基因。讓藝術從神壇走向大眾,開展新生活方式實踐,正是其第一個“秘籍”。從誕生之初,有南便專注于藝術文化開發與商業創新模式,與眾不同地提出“讓文化與藝術找到生活的方向”的號召。有南藝術館“遷”至園區的首展便是大膽且具顛覆性的“批發藝術嘉年華”。30位藝術家化身“攤主”以各自獨特的藝術語言,將“批發”概念演繹得淋漓盡致。面對200余件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觀眾可以像在菜市場挑選新鮮蔬果般,自由穿梭其中,近距離觸摸藝術肌理。
馮曄表示:“批發的概念打破了觀眾和藝術家之間的神秘感,因為批發充滿了生活氣息。今年,我們進一步明確了‘藝術創想生活’的理念。‘批發藝術嘉年華’這種革新形式,能夠讓大眾更好地融入藝術,歡迎大眾一起參與藝術之中。”
NC藝術商店則成為消費人口。它采用了獨特的“策展型新零售”模式,將藝術周邊、藝術生活、雕塑藝術、繪畫藝術進行主題化陳列,店內商品普遍價位在千元左右,使消費升華為把藝術帶入生活的二次解讀,為藝術的傳播與推廣開辟了新途徑。
有南藝術館的展覽空間如同流動的藝術容器,使參觀者可以觸摸到其中的敘事

扎根:讓藝術生長于在地文化土壤
在當代,在地性鏈接成為藝術館運營最重要的命脈。深耕在地文化是城市藝術館提供獨特性價值的構成部分,更成為提供情感共鳴的場域。追溯有南藝術館的發展脈絡,能清晰地看到其對鏈接在地文化的堅持。今年人駐園區更是從區域文化地標升級為對城市藝術生態進行構建:在姑蘇區,有南藝術館巧妙地將姑蘇元素融入常規展覽,展現對歷史文脈的尊重與傳承,而在園區則以金雞湖為靈感創作光影作品,熱情擁抱現代在地屬性的藝術生態。
事實上,有南藝術館于2022年8月正式開放時,首展便是以“生生”為主題,匯聚了中國一批優秀藝術家,以互動雕塑藝術的形式,結合蘇州獨特的城市文化,為觀眾帶來一場心靈與藝術的深度撞擊。其中還有生動展現時光流轉的“記憶姑蘇”于祥攝影展,彰顯了有南藝術館緊密關聯在地文化的屬性。而在最近的“批發藝術嘉年華”藝術聯展中,也不乏蘇繡等結合吳地文化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從藝術社會學角度而言,這種對在地文化的挖掘與呈現,不僅增強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也為外來游客了解蘇州提供了新的窗口。在如今旗艦店的品牌構成中,新增的木南南餐廳以“山、野、湖、海”為靈感,將在地文化烹制成舌尖上的美學,成為文化敘事的延伸。
共生:讓藝術成為城市的社交場域
在當代社會,人們對于藝術空間的需求已不再單一,而是渴望一個能將藝術內容、空間體驗、消費行為編織在日常生活語境中的整體。有南藝術館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需求,首創的“會員制藝術社交”模式便成效顯著,成功實現當代藝術與蘇式生活美學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現了其社交屬性。這種會員制模式為藝術愛好者搭建了一個交流與分享的平臺,促進了藝術的傳播與發展。如今,在秉持會員制模式的同時,新增的嵐山茶事又為高凈值人群提供了一處隱世之所。在這里,茶會與小型藝術沙龍無縫銜接。馮曄為這個空間賦予了深刻的哲學隱喻:“嵐是山間青煙,茶事是‘事情的事’我們不刻意營造儀式感,只希望這里成為思想碰撞的自然場域。”
當藝術館成為生活方式的策源地,當展品能通過商業邏輯成為消費方式,當藝術貼近在地文化變得親切,當觀眾從被動觀賞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一場自我造血的變革便悄然發生,也使有南藝術館作為民營藝術館的生存探索更具有了樣本意義。正如馮曄所說:“我們不想做高冷的藝術神殿,而是要成為城市的‘藝術客廳’一在這里,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