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之一,強調教師堅持立德樹人核心原則,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滲透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認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其健全人格。其中,課程思政教育可以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本文圍繞小學語文課程思政實踐展開探討,從涵養道德情操厚植家國情懷、提升人文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增強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這三個維度分析價值,重點提出深挖教材思政元素厚植家國情懷根基、整合資源豐富載體拓寬價值引領途徑、精心設計課堂議題激發學生思考共鳴、搭建實踐多元平臺提升知行合一能力等策略,發揮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課程育人功能。
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實踐價值
涵養道德情操,厚植家國情懷。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在人生學習與成長的基礎階段,逐漸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熟悉自己所在的社會環境,不斷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然而,這一階段的學生對家、國的概念尚不清晰,孕育家國情懷的思維土壤也較為薄弱。而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持續滲透思政觀念,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準確認知,了解家國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內心深處播下家國情懷的小小種子。
提升人文素養,塑造健全人格。結合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模塊,教師可以全面滲透思政教育,選取與語言能力提升、語言素養培養相關的思政素材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語言學習與應用中獲得成長。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閱讀維度搜集與思政相關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與人物故事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還可以創新設計口語交際活動,促進學生進行思政學習與邏輯分析的思維碰撞。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在思政教育中嵌入人文素養,有助于學生初步建立起對真善美的判斷力,提升內在修養。
增強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國家的萬年根本大計,民族精神是這根本的靈魂。\"強調沒有民族精神的教育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教師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建設思政課堂時,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民族精神,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學習傳統美德等,引導學生傳承并發揚民族精神。例如,在《少年中國說》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時局圖》等資料介紹文章的創作背景,開啟學生的情感引擎;講解完課文后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恰同學少年》片段,讓學生深切感受少年責任之重大;課后可布置“寫給梁啟超先生的一封信\"的寫作任務,讓學生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樹立“今日少年\"的愛國之志。
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實踐策略
深挖教材思政元素,厚植家國情懷根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增強民族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傳統語文教學往往偏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參與聽說讀寫任務的表現,對思政教育的滲透不足。因此,教師需深入挖掘語文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結合教學內容拓展補充,厚植家國情懷根基。
以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這個單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包括體現傳統節日的古詩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講述造紙術的《紙的發明》,體現中國橋梁建筑的《趙州橋》,以及介紹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從大單元教學視域入手,教師可以在大單元導入環節播放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體現傳統文化的場景,還可以在古詩三首的教學中創建節日虛擬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春節、清明節和重陽節等節日背后的深刻寓意,或者在課堂上演示關于造紙術的科學實驗,引導學生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
整合資源豐富載體,拓寬價值引領途徑。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思政探究興趣,教師需要具備靈活創新的教學思維,主動整合豐富的思政資源載體并創新思政教育形式,不斷拓寬思政教育的引領范圍,發揮思政育人功能。實踐證明,豐富多樣的思政資源可以滿足班級內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促進他們個體的成長與進步。
圍繞《趙州橋》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前搜集與趙州橋相關的真實歷史資料,向學生展示古代文獻、考古發現和歷史圖片,再現趙州橋建造的時代背景和技術成就,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興趣。下一步,教師可以提供可建構的趙州橋模型,帶領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理解橋梁的結構原理和力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收集整理本地區的古老橋梁信息,靈活應用實地考察、采訪當地老人等方法了解橋梁背后的故事,把這些內容整理成報告或展示作品,與同學們分享交流,從而加深對本地歷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精心設計課堂議題,激發學生思考共鳴。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為具象直觀,只能理解一些較為簡單的概念和案例,無法掌握過于復雜的思政知識。再加上小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總是產生一些天馬行空般的想法,教師可以選取一體式教學法,提供一個與學生生活密切關聯的思政話題,鼓勵學生描述自己對這一話題的看法和認識,分享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他們在思政學習過程中的代入感。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靈活組織辯論賽,促進學生多元思維的碰撞,在互動交流中形成積極健康的思政認知觀念。
在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四課《昆蟲備忘錄》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了解蜻蜓、瓢蟲、獨角仙和螞蚱這四種常見的昆蟲,積累并識記重點字詞,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生動,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索興趣,使他們建立對大自然與動植物的敬畏之心和珍愛之心。在課堂互動環節,教師可以創新設計問題“如果昆蟲會寫備忘錄,他們想對人類說什么”,引發學生轉換視角,代入昆蟲的角色進行思考。下一步,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名為“瓢蟲是益蟲還是害蟲\"的議題,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深入思考,辯證分析昆蟲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增強學生保護昆蟲生命的責任感,培養他們的擔當精神。
搭建實踐多元平臺,提升知行合一能力。知行合一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課程思政教育的最終歸宿。考慮到小學生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特殊性,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搭建思政主題的實踐平臺,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與布置實踐任務,讓學生把自己的思政理念應用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實現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具體來看,教師可以在課后作業中引入思政主題,設計與思政相關的課后作業與實踐任務,主動把思政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成長保駕護航;還可以結合地區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要求家長帶領學生參觀紅色文化基地、紅色革命紀念館與紅色文化遺址等,引導學生向優秀的紅色人物榜樣、英雄人物看齊,喚醒學生內在的紅色文化基因,在耳濡目染中升華其愛國情懷。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班上設計“思政行為記錄冊”,觀察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行為,把學生體現的思政認知、思政行為等記錄在冊,成為反映學生思政認知發展的見證,讓思政教育在整個班級范圍內蔚然成風。
結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所說:“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奠基期,思政教育就是要在孩子們的心靈中播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這是影響他們一生的教育。\"未來,教師必須重點關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思政教育實踐,以語文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思政教育生態環境,帶領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他們未來的健康學習與成長保駕護航。
(責編/李希萌 責校/孫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