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怎樣讀書。臨近暑假,有個同學跟我說,這個假期,他要讀十到二十本書,話語中透著自信。我說,與其讀十本書,不如把一本書讀十遍,你將獲得出人意料的效果。經過反復細讀和琢磨,書中氤氬著的技巧、氣韻等等,就會化為流淌的血脈,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我向他推薦了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短篇小說集《荷花淀》,蘇格蘭作家詹姆斯·馬修·巴里的《彼得·潘》,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阿納托爾·法朗士的《一個孩子的宴會》等等。我特別強調,十遍有點兒滿,三五遍也行。
再說高級感。高級感意指你所選擇的文本和細讀的方式具有審美價值與獨異品格。就拿短篇小說《荷花淀》舉例:“水生小聲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妻子的手指為什么震動?丈夫要去打仗,她憂心忡忡。作家沒有讓妻子直白表達,而是化抽象為具象,給了讀者兩個字:震動。她所有的惶惶不安,都凝聚在這個動作細節中了。還有,她為什么要把手指放在嘴里吮?因為心慌意亂,手指一不小心被葦眉子劃破,但她不露聲色,悄悄做了冷處理。一個“吮”字,代替了那么多抽象語言(擔心丈夫背著沉重的包袱上戰場,擔心丈夫因為惦記手指的傷而影響殺敵等等)。小說要的就是這種細節描寫,而非干癟的敘述。細節描寫的特點是文字少、內涵深、容量大,以少許的文字表達多許的內容。這個“少許”,就是有內涵的細節;所謂“多許”,就是“擔心、憂慮、不安、惦記”等抽象語言。
最后要提及的是魯迅的小說《藥》。小說開篇寫:“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如果去掉“抖抖”“按”,只說華老栓心中惶惶然,極其看重那一包洋錢的價值,千萬不能丟,否則小栓的病就沒有治愈的希望了,這樣寫就很抽象。如果以動作細節“抖抖”“按”代替抽象表達,即文學表達,就寫活了華老栓的內心世界。由此可見,內涵往往藏在細節中,所有的內涵都悄然在動作細節的底層暗流涌動。小說結尾:“他們走不上二三十步遠,忽聽得背后‘啞——的一聲大叫。兩個人都悚然地回過頭,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烏鴉“箭也似的飛去”,一是象征悲劇的陰冷;二是隱喻革命者孤傲頑強的精神實質。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寫道:“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如果細讀大師級或一流作家作品,我們獲得的將是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學識。如果閱讀二流或三流作家作品,其效果將微不足道。
上述細節分析和“取法于上”的表述,即閱讀和寫作的高級感。
(作者系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兒童文學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