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路上,那家熟悉的老面館今日多了一抹別樣的韻味。門口懸掛著一只青銅風鈴,在春風的輕拂下微微搖曳,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
面館的主人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天不亮便開始和面、搟面。見我駐足聆聽,他笑著說:“這風鈴是祖上傳下來的,每年春分時節都會掛起來,聽聽春天的聲音。”
我好奇地問:“為什么偏偏是春分呢?\"
他擦了擦手上的面粉,目光里透著幾分懷舊的溫柔:“這風鈴有年頭了,鈴身的青銅已經泛起淡淡的綠銹,可聲音卻愈發清越。春分的風最清潤,能奏出最動聽的樂章。\"
放學時,我特意又在面館前停留。夕陽的余暉下,風鈴依然在輕吟。面館內,熱氣升騰,湯水翻滾的聲響與風鈴聲交織在一起,竟奏出一首別樣的春日交響曲。我點了一碗陽春面,碗里漂浮著幾片翠綠的香菜。
“面是舊味道,風鈴是新聲音,它們都是春天的饋贈。\"老人微笑著,又為我添了一勺湯。我細細品嘗起來,筋道的面條,清淡的湯頭,在這一刻仿佛都被賦予了春天的韻律。
次日,面館門口多了幾個駐足的行人。他們有的拍照,有的錄音,更多的人只是靜靜地聆聽。老人告訴我,最近常有人問他風鈴的故事,他便一遍遍講述著背后的傳承。
奇妙的是,風鈴的聲音每日皆不同。陰天時,鈴音低沉,如同春雨將至的呢喃;晴朗時,鈴聲清亮,仿若山雀啼鳴。一只風鈴,竟能奏出春天的千般姿態。
那日,蒙蒙細雨灑落,風鈴的聲響格外清冽。老人見我進門,特意在我的面碗里添了個荷包蛋,金黃的蛋黃如同雨中的一抹暖陽。
“聽,這就是春雨的聲音。\"他說。
我閉目傾聽,果然在鈴聲中聽出了雨滴的溫柔,仿佛春天正緩緩落在舌尖。
教師點評
讀完這篇《街角的風鈴》,我仿佛也聽見了那清脆的鈴聲一這個孩子,真是會寫!她用眼睛和心靈,把一個普通的街角寫得有滋有味。我尤其喜歡她寫風鈴的句子。“青銅風鈴在春風的輕撫下微微搖曳”,你看,多美的畫面!還有,“熱氣升騰,湯水翻滾的聲響與風鈴聲交織”,聲音與畫面俱全,像一幅會動的畫一她確實在用心觀察生活。
她的文字也有功底。“清潤”“清冽”,這些詞用得恰到好處,不炫技,只因合適。那句“金黃的蛋黃如同雨中的一抹暖陽”,溫暖的比喻讓我讀到這兒就想嘗一口那碗面。最打動我的是,她不單寫風鈴,更寫傳承與情懷。老人每年春分掛風鈴的習俗,在她筆下有了重量。“面是舊味道,風鈴是新聲音,它們都是春天的饋贈”,這句話真好!
全文層次分明,情感真摯。她寫的并非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身邊小事,卻寫出了生活的美好,寫出了對傳統的敬意。這樣的文章值得學習:只要用心觀察、用情感受,平凡的日子也能開出動人的花。
——盧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