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彈的是什么?”小時候,我經常指著一張老照片向父親提問。
“是類似曼陀林的樂器。”
“那這個呢?”我繼續追問。
父親便指著照片上的樂器一個個地介紹,他還說,那上面的好幾件樂器是當年他和戰友們自己制作的。
“您還會做樂器?”
在我的驚嘆聲中,父親便緩緩道來。
父親名叫唐珂,原名張化愚,河北易縣人,1922年10月出生,1938年參加八路軍,隨即考入干部訓練所,學習音樂,畢業后在宣傳隊工作。
父親說,抗日戰爭時期,他們部隊的劇社一直在敵后,四面受到日軍封鎖,物質條件極差,也沒有地方去買樂器。有一天,他們到一個八路軍兵工廠去開展文化宣傳活動。父親突發奇想,問一名工人:“你們能做樂器嗎?”工人們聽后都愣住了。父親就把他們的困難都說了出來。
這時,一位姓劉的老師傅站出來說:“只要你畫出圖樣,我就能做。”
就這樣,父親他們畫圖紙,師傅們找來幾個葫蘆瓢和梧桐木、棗木和梨木當材料,“我找來羊腸子刮去脂肪,搓成低音弦;還從敵占區公路上割回來電話線,用里面的鋼絲做成高音弦。最后做出來的瓢琴音色渾厚、柔美,太漂亮了……”
后來,他們再接再厲,又做出了板胡、吉他、俄式三角琴、意式曼陀林……不但大大充實了劇社的樂隊,還支援給軍區其他劇社。
父親還說,那張照片是在1944年底,晉察冀軍區的七月、沖鋒、火線、北進四個劇社集中演出時留下的。
抗戰勝利后,父親繼續從事軍旅文化工作,成為一名作曲家。那張照片一直被他珍藏,每當遇到創作瓶頸時,他就會拿出來摩挲……
(本文參考資料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晉察冀革命文化藝術人物志》。作者為北京市某企業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