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初,我與妻子確定戀愛關系。按照家鄉傳統習俗,訂婚后男方要送彩禮。那時候,彩禮一般為縫紉機、手表,或是二斤毛線。
當時,我還在海軍通信學院學習,并沒有多少存款,便來到學院的軍人服務社,準備買二斤玫瑰紅色的毛線。得知一斤毛線18元,但我手頭只有30元,也就能買一斤半的樣子。我問售貨阿姨:“織一件毛衣需要多少毛線。”
“一般一斤半就夠了,但人家都買二斤,這樣留有余地?!?/p>
我估摸著一斤半毛線織成的毛衣,妻子應該穿得下,便買下寄給了她,并附了一封信。
妻子收到毛線后回信時,并沒有提到差半斤毛線如何,說我有這份心就夠了,她的父母也認可我。
1977年1月,我從軍校畢業,分配到基層部隊工作,一切穩定后,我和妻子于1979年元旦,在上海老家結婚。那天,她外套里面穿著的,正是用我送的毛線織出來的毛衣。
晚上,我打量起那件毛衣,雖然樣式簡單,但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特別絢麗奪目,襯得妻子神采奕奕。
我輕聲對妻子說:“對不起啊,當時我沒有錢,只買了一斤半毛線,我一直擔心織一件毛衣不夠用,寫信時又不好意思問你。今天看到你穿了很合身,很漂亮?!?/p>
妻子調侃道:“我當時只覺得,你認為我身材苗條,才買一斤半的呢!”說完,我們倆都笑了。
婚后,每到冬季,妻子總愛穿那件玫瑰紅的毛衣??珊髞恚蜎]有見到妻子穿過,我以為是她穿不下了。
1982年11月,妻子帶著3歲的女兒來部隊探親。去接她們娘兒倆時,我看到女兒穿著一套玫瑰紅的毛衣、毛褲,便問她:“這是誰給你織的毛衣、毛褲呀?真好看!”“是媽媽!”
當時,我還以為是妻子買的新毛線給女兒織的。后來才得知,毛線竟是妻子那件毛衣拆的。
之后,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商店里的衣服款式也越來越多,不必再去手工織毛衣了。女兒長大后,那套玫瑰紅的毛衣、毛褲就被收在了衣柜里。
21世紀初,有一天,妻子單位組織捐衣捐物。收拾舊衣物時,妻子翻出了女兒的那套毛衣、毛褲,并特意留了下來。
后來,妻子將那套毛衣、毛褲拆了,把毛線清洗曬干后,又開始織毛衣,一邊織還一邊念叨:“以前的毛線質量就是好,不褪色、不退絨?!蔽颐枺骸霸趺撮_始織毛衣了?這次是給誰織的?”
“當然是物歸原主??!就是不知道,織出來還穿不穿得進去?”
毛衣織好后,妻子穿著還是那么合身。她說,同事們還經??渌拿骂伾冋?,織得也好。
轉眼間,妻子退休十多年了,身材也有點發福,以前的衣服都偏小了,那件毛衣當然也不例外。
最近,妻子又在家忙著拆那件毛衣。我很疑惑:“家里的羊毛衫、羊絨衫多的是,你拆它干什么?”
妻子笑嘻嘻地說:“這毛線可不一樣,常翻常新,我現在穿不下了,準備改打一件背心外罩?!?/p>
我望著妻子手中的毛線,感慨地說:“當年我能買二斤毛線就好了,現在就可以織成一件完整的外罩了?!?/p>
妻子笑著打趣說:“早知道這樣,那時候我長胖一點就好了!你肯定就買二斤毛線了!”一番話,說得我倆又笑了起來。
(作者為退役軍人)
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