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離開我們已經兩年有余了。偶爾翻看相冊,那照片里的故事躍然眼前,對母親的懷念也涌上心頭。
母親周霖,1924年10月25日出生于江蘇揚州一個商人家庭,她從小飽讀詩書,堪稱一位多才多藝的奇女子。
1939年,母親年僅15歲時參加了抗日組織——“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簡稱“江文團”)。她和團員們從揚州出發西行北上,一路教《新四軍軍歌》《江文團團歌》等抗戰歌曲;在樹上、橋上、集鎮墻壁上,寫標語、畫宣傳畫、演抗日救亡劇目等,宣講抗日救國道理,講新四軍和游擊隊的英勇抗戰事跡,激發群眾的抗日熱情……1940年,16歲的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初,母親在安徽合肥進行宣講時,得知時任新四軍營級干部的哥哥,在與日寇的戰斗中英勇犧牲后,便請纓宣講他的英勇事跡。母親宣講時感情充沛、聲音高亢,將她哥哥的事跡講得感染人心。在一次宣講中,當母親得知哥哥所在的部隊就在附近時,便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新四軍。同年,受組織指派,她加入了新四軍的“興化獨立團”。
在興化獨立團期間,母親主要承擔民運宣傳和糧食征集等工作。母親有文化又是江蘇本地人,所以很容易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總能很快完成組織交辦的任務,為部隊兵源和后勤保障作出了重要貢獻。母親出色的工作和英勇事跡,總是出現在新四軍興化獨立團的功勞簿上,在大會上也多次受到獨立團劉團長的表揚。
這位劉團長是母親哥哥的戰友,也是哥哥犧牲的那場戰斗的幸存者。母親得知后,對劉團長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因為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這份崇敬漸漸地轉化為愛慕。在獨立團政委的撮合下,母親與劉團長結成了革命伴侶——劉團長正是我們的父親,后來相繼有了我的哥哥、姐姐和我。
1948年7月,在硝煙彌漫的解放軍野戰醫院,我來到了這個世界。當時醫院駐扎在山東省德州市德平縣,我一出生,父親當即對母親說:“出生的地方叫德平,那就給孩子取名叫德平吧!”意思是讓我永遠不忘那段歷史。
隨后,小小的我在母親的懷抱中,跟隨幾十萬解放軍戰士,東奔西走。
“平兒,那會兒真不能怪媽狠心,時勢如此,我就想著把你送人,或許還能保住你的生命,對你,對大家都好……”后來母親講起差點把我送人的事,滿臉都是愧疚。
原來,我出生沒多久,當時因戰事緊急,部隊及家屬們要緊急出發,而我卻哭鬧不止。父母怕我連累大部隊,忍痛請來父親的馬夫,讓他把我送給當地農村的老鄉。
結果馬夫抱著我出去了一段時間后,又把我抱回來了。
母親問怎么沒送走我,馬夫憨憨地說:“這么白白胖胖的一個小子,送人太可惜了!我真舍不得送出去,而且他也不哭鬧了!”
母親又心疼又心酸,只好把我留下了。
母親參加過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南麻臨朐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重要戰役,可以說征戰過祖國的大江南北。
新中國成立后,母親也沒有停止過建設國家的腳步。1953年,母親轉業到上海,任上海鍋爐廠第一車間黨支部書記,后輾轉多地,曾任福州機床廠黨委書記,江蘇民航局財務科科長,江蘇省交通廳計財處處長,江蘇省金陵汽車運輸公司財務科科長等,1980年離休。
1998年,父親病逝后,骨灰存放在南京某老干部骨灰存放廳里。當時母親就提出,等她百年后,想與父親一同處置骨灰,榮歸故里。她說的故里,指的是她和父親浴血奮斗過的地方——江蘇省興化市。
然而,2012年,母親得知我已辦理了志愿捐獻遺體手續后,又改變了主意:“把我的遺體,也供給醫學院校的孩子們學習,這是我的遺愿。”而且,母親的態度很堅決:“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大體老師,在我身后,還能為祖國的醫學研究作最后一點貢獻。”
我陪著母親向南京市紅十字會提交了遺體捐獻的申請表。既然母親辦理了遺體捐贈手續,那么自然母親和父親就不能共同安置骨灰了。2013年5月,經興化市委特批,父親的骨灰被移葬至興化市新四軍華中二分區革命烈士陵園。在父親的墓碑旁,同時也安排了母親百年后的合葬墓地。由于母親堅持遺體捐獻,在父親骨灰盒移葬烈士陵園時,我們就將母親用了多年的保溫杯和她平日戴的手表作為“陪葬”下葬了,父親泉下也有了陪伴。
2020年10月25日,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母親的96歲生日。當時我們一家人聚在南京東郊,為她舉辦了一個簡單而不失溫馨的生日宴。
那天,南京紅十字會秘書長李儉等紅十字會領導,來到家里走訪看望母親,為老人家送上節日和生日的美好祝福。南京市紅十字會社會捐獻部主任趙玲玲說,南京市志愿捐獻遺體的革命老同志不少,但母親是最高壽的一位。母親聽了,臉上樂開了花。
2023年1月1日凌晨3點25分,母親因病導致呼吸衰竭而搶救無效去世,享年99歲。我們按照母親的遺愿,通知了南京市紅十字會,她的名字與無數捐獻者的名字一起,留在了南京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林。
母親雖已離去,但她的音容笑貌鐫刻在我心間,她的愛國情懷與奉獻精神如璀璨星光,照亮我的人生。母親是我心中永遠的英雄,我永遠懷念她,讓她的故事在歲月中代代相傳。
(本文參考資料為廣陵書社2023年11月出版的《揚州通史·中華民國卷》等。口述者為退休干部;整理者單位:江蘇省某文化公司)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