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洪軒很忙。
2025年5月14日中午,唐洪軒剛回到家,就被妻子秦大明抱怨拒接電話。剛在水田里忙著采摘莼菜,他實在沒空。
唐洪軒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冷水鎮八龍村村民,家里種有8畝莼菜,還經營著一家名為“唐家小院”的農家樂,他常兩頭打轉,忙得不可開交。
但幾年前,唐洪軒家還是貧困戶。
“多虧了鎮里倡導大家發展莼菜種植,我才有了現在的好日子。”如今,唐洪軒已經成為村里小有名氣的能干人。
冷水鎮面積不大,但具有生態資源稟賦優越、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等特點,是石柱的重要經濟增長極,近年來,更是憑借特色農業和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于2023年被明確為重慶市“強鎮帶村”試點鎮。
作為城市發展的資源要素“蓄水池”,小城鎮要如何邁向“強鎮”,帶動鄉村發展?冷水鎮積極探索——加快交通、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鎮化率;發展莼菜、黃連、高山蔬菜等特色產業,規劃形成集生產、加工、包裝、展示、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發展鏈條;發展康養旅游,推進深度融合……
在村民笑意盈盈的面孔中,在企業加工車間的機器轟鳴中,在游客的歡聲笑語中,冷水鎮“強鎮帶村”的發展路徑逐漸現出了模樣。
以鎮帶村發展特色產業
5月14日一大早,唐洪軒就背著小竹簍,來到自家水田旁,熟練地穿上防水褲后,順著田坎下了水。
1000多米的海拔,哪怕已是5月,唐洪軒還是感到一陣涼意。他翻開水面上漂浮的莼菜葉子,露出水下的嫩芽,雙指稍一用力,莼菜就順著他的手來到竹簍中。
以往,唐洪軒在路邊幫人修理摩托車,收入微薄,結婚后還要靠秦大明賺錢貼補家用。唐洪軒曾在心中暗自發誓,要給妻子一個像樣的家。
但怎樣才能增收致富?唐洪軒深感迷茫。
一株莼菜,改變了唐洪軒一家乃至整個冷水鎮的命運。
“鎮黨委、政府對鎮域主導產業的統籌和引導最為關鍵。”冷水鎮黨委書記譚盼說,“冷水鎮獨特的氣候與良好的水質條件,可以為莼菜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經過多次調研與研判,我們確定了以莼菜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
最初的推廣地,便是唐洪軒所在的八龍村。
彼時的唐洪軒有些猶豫不決:“都說莼菜‘嬌貴’,我既害怕種不出,也害怕賣不掉。”
唐洪軒的擔憂也是當時大多數村民的顧慮。
時任八龍村黨支部書記的謝遠玉聽說情況后,立即向冷水鎮黨委、政府反映,鎮上迅速組織技術人員對唐洪軒等想要種植莼菜的村民開展技術培訓——從莼菜種植間距、手法,到春、冬季水田水深情況……冷水鎮的水田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莼菜。唐洪軒通過種植莼菜,于2016年正式脫貧。
為避免同質化競爭,冷水鎮決定在下轄的5個村布局差異化發展:在天河村、河源村等村種植在地黃連8200畝,年產量400噸以上;在太平村、玉龍村種植高山蔬菜3000余畝。
經過一上午的采摘,唐洪軒的竹簍滿了,他從水田抽身上來,抖了抖身上的水,背著竹簍就往家趕。
“唐家小院”的廚房里,秦大明正在為客人備菜,唐洪軒將莼菜放在秤上稱重——6公斤,意味著近100元的莼菜收入。
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顧不得在家幫忙,唐洪軒趕緊將剛采摘的莼菜送到距“唐家小院”不遠的重慶莼美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加工。
“村民白天負責采摘莼菜,我們晚上負責加工。”八龍村黨支部書記、莼美農業公司負責人陳云說。
2020年,為提升村民種植莼菜的積極性,實現莼菜產業效益最大化,八龍村成立了莼美農業公司。如今莼美農業公司已注冊“蘢莼”等5個品牌,并合作成立石柱縣八龍莼工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確保莼菜銷售渠道暢通。
此前,莼菜的收購價格大多在每公斤6元至8元,難以突破每公斤10元。莼美農業公司介入收購后,依托這條拓展的產業鏈,2023年,莼菜收購價格最高至每公斤18元。莼菜價格上漲了,村民的收入也跟著水漲船高。
“我們還會招募附近村民對莼菜進行粗加工。”陳云說。而后,冷水鎮將粗加工后的產品售賣給重慶市水火土食品產業有限公司等進行精加工,讓石柱縣內企業幫助冷水鎮打開莼菜的國內國際市場。
然而,由于欠缺深加工技術,冷水鎮莼菜企業多年來的主營業務還僅限于“賣莼菜”,銷售價格較低。
“下一步,我們考慮建立或引進精深加工企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告別單純‘賣菜’的現狀。”譚盼說。
集聚下轄鄉村資源,在縣域與鄉村間牽線搭橋,冷水鎮逐漸促成莼菜等產業的互聯互通。在摸索過程中,冷水鎮既受助,也自助——研判自身發展優勢,因地制宜走好自己的路,同時通盤考量區域格局,讓小城鎮真正強起來。
收入的提高,讓唐洪軒夫妻倆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到縣城逛逛的同時,秦大明還會網購。
“我們種的莼菜賣到了五湖四海,在家里又能買到五湖四海的商品,真是太方便了。”秦大明說。
在農閑時,唐洪軒和秦大明還會去鎮上務工,算下來,夫妻倆一天能收入約500元。
城鄉融合發展找到新引擎
唐洪軒的致富密碼,并不止于莼菜與務工。
進入夏季,“唐家小院”的生意逐漸紅火起來,都是來云中花都等景區游玩和到冷水鎮避暑的游客。
這天中午,唐洪軒剛從莼美農業公司回來,就被秦大明叫到廚房幫忙,家里好幾桌客人正等著用餐。
2015年,云中花都景區落地冷水鎮,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的興起和發展。
2016年,在冷水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的幫助下,唐洪軒按照農家樂的標準,建起了新房。2017年,“唐家小院”農家樂正式營業。
鄉村發展農業,但并非止于農業。與石柱縣黃水鎮接壤的冷水鎮,其自然資源稟賦與黃水鎮類似,借鑒黃水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經驗,冷水鎮提出建設“冷水國際康養旅游度假區”。
這是冷水鎮未來發展的建設重點,也是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引擎。
“我看好冷水鎮的資源稟賦和交通優勢。”重慶市云中花都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禮華表示,冷水鎮氣候宜人、青山碧水,是避暑游玩的好去處。
隨著云中花都、天山滑雪場等景區開始運營,“唐家小院”的生意愈發紅火,現在基本每周都有游客入住,旺季時更是整季滿客。
人本紐帶,鏈接城鄉。游客的流動與創造,使冷水鎮與各大城市的供需有效對接,資源被充分利用。
“冷水鎮處于高鐵黃水站至黃水鎮的必經之地,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下一步,有關部門將規劃幾條公路,進一步擴大交通優勢。”冷水鎮副鎮長陳益明說。
中午,“唐家小院”內,幾桌游客已經用餐完畢,準備前往云中花都景區游玩。
一名來自重慶中心城區的游客第一次品嘗到莼菜制作的菜品,轉頭購買了幾份帶回家,“唐家小院”的收款提示音隨即響起——“微信到賬246元”,這又是當地的一份旅游收入。
如今,冷水鎮正建立八龍河源康養旅游度假區、太平玉龍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示范帶、天河生態民俗旅游增長極“一區一帶一極”模式,完善莼菜、黃連等產業鏈;在康養旅游方面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實施高端民宿建設,帶動盤活閑置農房;建立冷水鎮人才信息庫,吸引專家人才等落戶冷水鎮,助力冷水鎮未來發展。
在“強鎮帶村”的道路上,冷水鎮正大步前行。
編后:
在石柱縣冷水鎮看見小城鎮的變化、傾聽干部群眾的講述,才深知“強鎮帶村”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聚合鄉村資源,為鄉村發展提供助力;意味著妥善處理與縣城之間的關系,架好縣城與鄉村的橋梁,使人、地、錢能夠順暢流通;意味著不斷加強的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的產業鏈和越來越多的幸福笑容……
就康養旅游而言,在冷水鎮,游客的流動為冷水鎮增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會倒逼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小民宿作為康養旅游必不可少的基礎單品,已經逐漸成為促農增收、鄉村振興的大產業,和唐洪軒一樣,由此搭上致富快車的村民不計其數。數據顯示,目前重慶民宿總量達1.2萬家,其中鄉村民宿占比60%,直接從業人數4萬余人。
作為“強鎮帶村”的主陣地,連城接村的大通道,冷水鎮通過農業和康養旅游產業讓鄉村資源真正走進縣城、走出縣城,為重慶城鄉融合發展留下小城鎮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其他小城鎮提供了“強鎮帶村”的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