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我即將從成都市房地產交易中心退休,心想得以清靜空閑。某天,老友蒲秀政約我茶敘,茶霧氤氳間,他提起四川省文聯的一本刊物叫《現代藝術》,正在面向全國公開招聘總編輯,眼中閃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我幾乎未加思索,脫口而出:“去,一定去!” 話一出口,我們卻同時陷入沉默。紙媒日漸式微,如何逆流而上?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文藝繁榮發展如何守正創新、行穩致遠?雜志社由事業轉企業,純文藝刊物如何市場運營?網絡時代日新月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如何融合發展?一系列問題擺在面前,好在蒲秀政自畢業以來,一直在報業與出版業工作,近二十年黨報黨刊的歷練,報業最輝煌時期的摸爬滾打,以及后來在純文學刊物《青年作家》《四川文學》擔綱執行主編與運營總監的實踐,這些都成為他形于內而發于外的底氣與自信。隨后,我們對刊物的過去、現狀、未來進行了全面了解、細致分析和客觀規劃。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初試、復試和面試等多輪考核,在數十位競聘者中,蒲秀政以最高分被聘為《現代藝術》雜志社總編輯。這一結果,不僅是他個人職業生涯的華麗轉身,更是接過了藝術傳承與弘揚的接力棒,開啟了一段嶄新而充滿挑戰的征程。
從2015年到2025年,整整十年光陰。這十年,對于《現代藝術》而言,是砥礪前行的十年,是碩果累累的十年。蒲秀政掌舵的日子里,發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有靈感迸發時的喜悅,有遇到困境時的焦慮,有突破瓶頸時的振奮,點點滴滴交織成一部獨特的歲月壯歌。說不上“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謳心期盼,但稱得上“十年辛苦不尋常”的求索之路。
回首這十年,《現代藝術》一路風勁帆舉,逐步成長為四川文藝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本公開發行專業雜志。它宛如一座橋梁,將多元藝術門類匯聚一刊;它又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中青年文藝工作者的前行之路,助力他們從幕后走向聚光燈下的舞臺中央。雜志社多次策劃組織采風寫生創作交流活動,帶領四川的文藝家重走紅色圣地井岡山,漫步延安小河邊,共賞百里杜鵑花海,泛舟納溪龍湖水鄉,在山水人文間汲取創作靈感。值得一提的是,由雜志社策劃并承辦的四川省文聯年度“推優”工程,收獲廣泛贊譽,得到社會各界與行業人士的高度認可。我有幸參與并主持了首屆頒獎盛典,至今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恍若昨天。
近年來,《現代藝術》始終秉持開門辦刊的理念,堅持以老帶青、以青帶新,在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繼往開來,雜志成為了藝術家們心靈的棲息地,奏響的“三重奏”聲名遠播,享譽四方。
十年的沉淀與積累,《現代藝術》歷經歲月洗禮,去蕪存菁。我堅信,在未來的十年,它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續寫藝術領域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