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始終堅持的基本國策,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何以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新時代新征程中亟待回答的重要問題。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考察時創造性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隨后在各個場合多次強調新質生產力作用,闡述相關內涵。2024年5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爾維亞《政治報》發表題為《讓鐵桿友誼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塞爾維亞一道落實好共建“一帶一路\"中期行動計劃,拓展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新興領域合作,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未來。[2]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對外開放的重要動力源泉。在積極與世界各國開展開放交流的進程中,應當深人領會新質生產力的作用邏輯和價值意蘊,并沿著這一重要路徑穩步前行。
一、新質生產力助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內在邏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盵3]從開放范圍來看,新質生產力是提升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擴大對外開放國家范圍的物質技術基礎;從開放領域來看,新質生產力是優化產業結構體系、實現全球價值鏈攀升的深刻動能;從開放層次來看,新質生產力是實現制度型開放、對外貿易自由發展的供給保障。
(一)新質生產力是擴大對外開放范圍的物質技術基礎
經濟全球化大致經歷了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階段、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段、經濟全球化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發展。[4]在第三階段,我國進人改革開放時期,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實現了自身發展。然而,這一時段仍是發達國家主導推動的全球化。從供給角度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發生了本質變化,發達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要素資源,重構全球價值鏈。中國在此時參與的價值鏈體系是以發達國家為主的體系。從需求角度來看,在財富和利潤集中在發達國家的前提下,消費需求也必然以發達國家為主。發展中國家的生產供給不得不向發達國家的消費需求靠攏。[5]
從擴展對外開放的國家范圍來看,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生產力,是實現產業鏈升級與高質量產能輸出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尋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約數的嘗試,提高了全球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中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在電子信息產業、傳統制造業、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等領域進步顯著,擁有了相當數量的優秀企業,市場份額穩步增長。在此基礎上,中國積極向發展中國家尋求合作,逐步擴大開放范圍。
從國內各區域對外開放水平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是對外開放格局中依托地理優勢率先開放的區域。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陸,對外開放的步伐越邁越大。在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產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技術拓展了中西部向外發展空間,提高了區域對外開放水平的可能性。新質生產力不僅在發展過程中培育了各區域優勢新興產業,凝聚了參與全球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更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的商業形式打通國內外市場,衍生出新業態、新模式,釋放了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力量。
(二)新質生產力是拓寬對外開放領域的重要動能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體系不斷優化,對外開放領域逐漸拓寬。根據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提出的邊際產業轉移規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在對國際貿易起促進作用的前提下發生。因此,產業轉移首先從已經處于劣勢或即將處于劣勢的產業依次進行,一般從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進行轉移。我國的對外開放產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在這單一的開放領域中較少涉及先進制造業的開放。通過中間品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國內創新能力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進一步融人了全球創新鏈。在出口端承接發達國家的外包業務后,國內企業迅速嵌人了全球價值產業鏈并獲取技術溢出,消化吸收引進的標準和成熟技術,并對其進行模仿改造,逐漸形成自主創新的態勢。[7]
從產業關聯理論的角度出發,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日益發展,制造業的提升伴隨著現代化服務業的支撐。由此,對外開放領域逐漸向服務型貿易延伸,金融、數字貿易(電子商務)等板塊的合作在“一帶一路”沿線不斷展開。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我國宣布“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人限制措施”“深人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擴大數字產品等市場準人”。[8]此舉旨在通過吸引外資和鼓勵對外投資,促使我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高效能、高效率、高質量的生產力是實現價值鏈攀升的重要動能,助推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占據重要位置。
(三)新質生產力是深化對外開放層次的供給保障
新質生產力在制度型開放中擴大了國際合作的空間,保證了高質量的出口產品,提供了高效率的數字金融服務,是深化對外開放層次的供給保障。早期分工的演進和發展是從制造業的生產加工開始的。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發達國家主要考慮轉移帶來的低生產成本。由于制造業生產加工的低價值特性,因制度引發的交易成本尚未被重視,“邊境開放”可以基本適應低生產成本要素的利益導向。然而,在科技創新的推動和產業轉移規律的驅動下,國內企業的價值鏈轉移梯度逐漸向中高端環節擴展延伸。中高端產業轉移對國內的經濟規則、制度體系更加敏感。因此,現階段的貿易自由化不僅要求降低關稅和非關稅的市場壁壘、開放市場準人“邊境”,還需進一步在技術標準競爭環境等方面給予開放。中國主動對接國際通行規則,在規則、管理、標準等方面實施制度型開放,在供給與需求兩端進行積極合作,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從國際經貿規則的被動接受者逐漸成長為參與制定者,為發展中國家推進自由貿易提供了可能。
制度型開放促進企業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供給,包括高水平的工業制造和高科技產品服務。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我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制度型對外開放的紅利得以凸顯,在高效能、高質量的服務貿易出口中實現了環境友好、綠色低碳等國際目標?!爸啤迸c“質”的結合,成功吸引國際消費者和投資者,推動貿易自由化進程,在進一步接軌國際通行準則中產生倒逼作用,逐漸發展成為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策體系,實現良性循環。制度型開放還意味著提供高效率的資金供給和數字金融服務。[9]新質生產力作為與數字生產資料相適應的生產力,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使貿易的流通高效便捷,為國際貿易自由化注人新活力。
二、新質生產力助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擴大開放的舉措,是根據中國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這有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盵10]新質生產力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互促共進的,為后發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中國式發展路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添活力。
(一)開放與創新互促共進、相輔相成,攜手共進推動高質量發展
1.新質生產力具有開放特性??v觀歷史進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開放水平的提升。隨著世界交流融合的層次加深、范圍拓寬、力度加強,生產力作用的延伸也得以拓展。時至今日,新質生產力作為全新的生產力形態,超越了傳統地理空間范疇的場域維度,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現代科學技術,在各個地理維度實現開放場域的拓寬、開放程度的加深,進一步加速世界經濟的融合。開放融合性作為蘊含在新質生產要素中的天然屬性,賦予了新質生產力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先天優勢。
2.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國際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盵]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應當重視國際形勢與全球競爭的影響。首先,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環境,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使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得以躍升。高質量的技術引進有助于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全球化時代的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與科學技術國際交流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土壤。其次,通過制度型開放實現的高水平開放不僅需要新質生產力的供給保障,同時也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打造了先進的制度環境。在對接國際規則、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制度型開放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環境更加開放自由。最后,我國在共建“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事項中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積極融入世界市場體系,進一步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水平。
3.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目標指向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是促進高質量發展和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任務。其一,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與之相配合,把握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制度型開放,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其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在穩固國內經濟底盤的基礎上,實現國內外市場聯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其三,協調的系統開放是高水平開放的應有之義,在各行業對外開放,調動各要素提升開放水平,強化各項能力綜合開放,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均衡性。[12]另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首先,傳統產業持續升級,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積極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提高了產業發展的韌性和均衡性。其次,科技創新在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兩方面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動力。積極爭取科技創新動能這一先手,加快實現自立自強,才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程。最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的生產要素與各個產業發展相結合,進發出全新的發展模式,加快現代化發展步伐。
(二)為后發國家的現代化提供多元路徑,展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1.科技創新驅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路徑。中國式現代化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模式,它突破了傳統資本主義的發展路徑,為后發國家提供了一種新的現代化范例。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的科技要素推動了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一方面,促進了我國的產業發展,在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國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指明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我國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高質量發展,堅持走和平發展而非侵略擴張的道路,歡迎世界各國搭乘發展的“快車\"和“便車”,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2.堅持綠色發展的對外開放是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刻關切。商務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的《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指出,要在對外投資合作過程中,推動綠色生產和運營,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打造綠色境外經貿合作區,推進綠色技術創新,推動企業主體綠色轉型,遵循綠色國際規則,鼓勵和引導走出去企業增強綠色發展意識,嚴格保護生態環境,與東道國攜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13]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不輸出污染,輸出的是綠色的高標準,同時也希望能在開放中切實參與相關國家的生態環保合作。新質生產力正是實現綠色對外開放的不二法門,追求可持續發展、重視生態環境的綠色生產力是生產力理論的新拓展,闡明了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的新生產力觀。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綠色生產力的發展著重推動國內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使現代化產業體系呈現出綠色化的技術特征;同時,也支撐了我國在國際合作中開展能源、環境等領域的綠色發展合作。
(三)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1.新質生產力蘊含以人為本的內涵特性。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的最新形態,其功能在于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是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是衡量發展質量高低的關鍵標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激活,不僅包括物質需要,同樣包括對精神財富、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創新發展、個人價值的追求。新質生產力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載體回應了人們多樣化的訴求。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是國家安全與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產業體系的包容性是為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人本導向,使更多人參與現代化進程,減少區域發展、群體收入的“極化\"現象。因此,新質生產力的質量導向關注的是多數人的全面發展,天然蘊含著以人為本的重要理念。
2.新質生產力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開放之路增添活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社會進步緊密相連,積極回應了與民眾消費心理及人民需求結構本質變化相適應的開放要求。其一,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國內外貿易投資合作質量,發揮了外資外貿促進就業的帶動效應。一方面,對外開放對推動企業積極融人國際競爭環境、拓展海外市場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外資的入駐促進了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生產能力,為我國就業市場注人了強大活力。其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貿易自由化、便民化,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加持下,使開放場域快速拓展,引入了更多國外優質商品和服務,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與此同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義的生產力發展保證了企業在良性競爭中的自我提升,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優質選擇,推動了整個行業的進步和發展。其三,滿足新型要素供給的高水平對外開放能有效促進供需之間的動態平衡。在引人國外優質資源和技術的基礎上,強化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新型基礎設施四要素的供給,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更有效地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
三、新質生產力助推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實踐路徑
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助推作用,對創新資源、發展動能、供給保障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加速集聚創新資源
1.加大新興技術研發投人。設立專項科研基金,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開展協同創新。圍繞新興技術建立國家級實驗室和創新中心,匯聚全球頂尖科研人才,提升我國在相關前沿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為擴大對外開放范圍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高校和科研機構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促進產業升級。
2.加強新質生產力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經濟發展的硬件環境。同時,加快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國內外企業開展貿易和投資活動提供高效、便捷的基礎設施保障,從而拓展對外開放的地理和產業范圍。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資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企業應積極采用新技術,提升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3.搭建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在新能源、氣候變化等領域牽頭組織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同時,在國內建設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園區,吸引國外頂尖科研機構和企業入駐,促進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通過這些平臺,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技術水平,為擴大對外開放范圍奠定基礎。政府應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科技合作,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企業應積極利用國際科技合作平臺,開展技術交流和合作研發,提升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
(二)積極培育發展動能
1.推動數智工具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當傳統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完成智能化與數字化勞動工具的嵌人,實現發展的新形態,不僅為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方向,也使發展風險更加可控、效率更加提升。因此,實現數智化工具的靈活應用,必須重視傳統行業中數智化工具在生產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環節中的賦能作用。傳統行業的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可以依托數智化工具降本增效,深人挖掘市場需求,實現規模經濟和價值創造,提升自身國際競爭力。目前,各行業的數智化轉型發展速度不盡相同,應當著力提高前沿智能設備的覆蓋率,緊跟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制定長期規劃,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搭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過程中各環節、各行業的工具變革。
2.培養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催生了新商業模式和經濟業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應當圍繞“高精尖缺”的實際情況來搭建科技人才隊伍,推動專業設置靈活適應市場需求,面向對外開放與產業發展需要培養跨學科人才,進一步健全人才激勵、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培育高水平對外開放人才,應當通過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構建良性循環。同時,將引進國外人才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明確國家對于人才引進的重點領域、行業類型后,積極歡迎符合條件的外國專家與優秀人才共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三)強化開放供給保障
1.提升出口產品和服務質量。要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我國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滿足國內外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深化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政府應加強對質量監管的力度,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加強對企業的質量監督和檢查,鼓勵企業采用國際先進標準進行生產和服務。企業應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樹立品牌意識,加強品牌建設和推廣。
2.構建高標準的對外開放制度體系。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推進國內相關制度改革,如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通過制度型開放,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吸引更多優質外資和高端產業人駐。政府應加強對制度改革的引導和推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企業應加強對國際經貿規則的研究和應用,提高自身的合規管理水平。
3.推動國際產能合作。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加強與沿線國家在新興產業的產能合作。在信息通信、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建立一批國際產能合作園區,開展投資、貿易、技術等多元化合作。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實現我國新興產業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深化我國與其他國家在產業領域的對外開放合作。政府應加強對國際產能合作的規劃和引導,建立健全合作機制,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深化與國外企業的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 :4-8.
[2]讓鐵桿友誼之光照亮中塞合作之路[N].人民日報,2024-05-08(01).
[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
[4]中共商務部黨組.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論述[J].求是,2020(24):22-28.
[5]張二震,戴翔.更高水平開放的內涵、邏輯及路徑[J].開放導報,2021(01):7-14.
[6]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442.
[7]楊水利,楊祎.技術創新模式對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影響[J].科研管理,2019,40(12):11-20.
[8]習近平.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3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66.
19]奮發有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N].中國經濟時報,2024-03-27(A05).
[10]習近平.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0.
[11]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1).
[12]顧學明.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J].求是,2024(04):52-57.
[13]商務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對 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EB/OL]. (2021-07-19) [2021-07-15].https://www. gov. cn/xinwen/2021-07/19/content_5625955.htm.
(梁軍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婧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