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味道”既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是文化的傳承與地域的記憶。特色出版物《味道京津冀》是一次深入挖掘京津冀三地飲食文化的精彩旅程,該書不僅介紹了各式各樣的地域美食,而且融入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人文風情。“味道京津冀”專欄將通過連續刊發該書的精彩章節,帶領讀者共赴一段味蕾與心靈的奇妙之旅。
一餐一飯,萬物憑勞作化為滋養,被我們用時間確認。月升日落,美食靠時間孕育轉化,被我們用味道定格。
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迥異的氣候環境,孕育出不同的人間風味。
每一種食物當中,都藏著獨有的陽光的味道、雨露的味道、時光的味道。
四季輪轉,春華秋實,歷經歲 月沉淀,方可歷久彌香!
海陽的白腐乳
山海之間,滋味新鮮。燕山山脈東延為渤海之濱,陽光猛烈,海風浩蕩。當地人傳承百年的智慧,歷經百天漫漫時光,醞釀出一道獨特的海邊咸香之味。
“體形四四方,愛穿金衣裳。肉身白嫩嫩,常在罐中藏。”這句謎語,說的就是秦皇島市海港區海陽鎮的風味美食一腐乳,當地流傳已百余年。因其不加色素,保持本色,故稱白腐乳。
海陽白腐乳古法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劉恩和一直忙碌著,年已古稀的他,本應該安享天倫之樂,卻依然堅持工作。泡豆子、磨豆子、點鹵、用模具壓豆腐一一這便是劉恩和每天的工作,他說:“做白腐乳要根據節氣,一年只能做一次。”
每年3月,劉恩和開始制作白腐乳,他要趕在6月之前,做出兩萬壇豆腐,用來發酵。時間緊,任務重,但他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絕不放松要求。
精選顆粒飽滿的黃豆,自然環境下浸泡12小時。打漿、煮漿、點鹵、成型。
其中,點鹵最考驗技術:鹵水少,豆腐不成型;鹵水多,豆腐則會變老。只要劉恩和發現點鹵有問題,這鍋漿就要全部被倒掉。
做好的豆腐白嫩細膩,切塊后,將食用鹽撒落在豆腐上,鹽會把豆腐的水分析出,讓豆腐品質更加純正。一周之后,靜待進入天然曬場風干。
秦皇島市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溫和。春季少雨干燥,日照充足,紫外線強。風加速了空氣的流通,抑制了毛霉菌的滋生,光照讓鹽吸收的水分變干。這樣豆腐的咸味更濃,質地更韌。
經過半個月時間的晾曬風干,豆腐整齊碼放,分列入壇。澆入花椒、大料等幾種香料和酒配比的湯汁,淹沒豆腐,倒入香油,隔絕空氣密封,同時進行提味。
兩萬壇豆腐封裝完成以后,天氣也就進入了6月。
步人夏季,日照強度高,溫度在30攝氏度左右,有利于微生物的發酵。隨著發酵時間越來越長,多種微生物慢慢附著在豆腐表面,形成一種帶有香味的酯類。百天漫漫時光賜予豆腐蛻變,激發著人們的味蕾。
劉恩和從20歲開始制作白腐乳,婚后,他和妻子依靠這門手藝掙錢養家,至今已攜手走過50余載光陰。由于長年的勞累,劉恩和身體落下了病根。他卻說:“只要身體允許,我就一直做下去,畢竟是祖上傳下來的。”
豆腐乳的曬制周期,至少要100天,只有給足充分的發酵時間,豆腐乳才能自然入味,達到最佳口感。如果還不到時間,即便有人想提前購買,劉恩和也堅決不賣。
時間賜予人們味蕾上的享受。
劉恩和正在制作白腐乳

今年的“開壇日”,恰逢老兩口兒的金婚紀念日。劉恩和的兒子本想在這一天舉辦一個稍微隆重的慶典,為父母慶祝,劉恩和卻拒絕了。在他看來,平凡時刻亦能見證情深意切。劉恩和夾起一塊腐乳,對妻子說:“嘗嘗今年的腐乳!”
不惑之年的他選擇了爺爺傳下來的這門老手藝,繼續將兒時記憶里的老味道發揚光大。
聞一聞,香氣撲鼻;吃一口,開胃健脾。白腐乳色澤金黃,吃起來爽口,不管是入菜還是佐餐,在人們的餐桌上都有其強烈的存在感。美味不但俘獲人心,還引起了投資人的關注。有人想出資,讓劉恩和規模化生產,提高產量。
劉恩和卻說:“寧可少做,也要保證傳統經典的味道。多年的老牌子一旦砸了,再想扶起來就難了。”劉恩和不因利益而忘本,這是他一輩子堅持的理念。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海陽白腐乳,100天的時間沉淀,成就一方香醇味道。漫漫時光,相濡以沫,才是人間真情。
隆堯的素疊子
在邢臺市隆堯縣有道美食外形酷似火腿,其用純素食材做成,而食之卻有肉味,人們稱其為“素疊子”。
相傳,明朝年間,百姓生活條件艱苦,隆堯人發明了這種吃法。
“煎餅薄薄一面焦,蒜蔥海帶精細挑。風味唯獨隆平(1947年前,隆堯稱“隆平”)有,酸辣咸香任烹調。”這首詩詮釋了一代代隆堯人骨子里的老味兒記憶,這味道里還包含著當地人把平凡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生活智慧。
董會房,素疊子第十四代傳承人。從小吃著爺爺做的素疊子長大,說:“爺爺做了一輩子素疊子,臨終前,他特意囑咐我‘家里邊的老手藝別丟了,要繼續做下去’。”
董會房和家人一起吃素疊子

素疊子由幾種素食做成,吃的時候卻有肉味,那肉味從何而來呢?其中的秘訣就是當地的雞腿大蔥。隆堯縣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冀南平原,這里盛產一種形似雞腿的大蔥,當地人稱之為“雞腿大蔥”,已有2400多年的種植歷史。
這種大蔥肉厚多漿、辣香濃郁、風味獨特,是制作素疊子必不可少的調味食材。大蔥結合香菜、鮮姜,放入滾燙的油鍋,天然的食材香味與熱油激烈碰撞,瞬間香氣彌漫,這就是素疊子味道的靈魂所在。
面皮、淀粉、海帶,再放入秘制香料一起拌餡兒,倒入炸制好的蔥油,它們“相遇”后,進發出一種濃郁的肉香味。
做好餡料,還需要為其制作精美的“外衣”:取其餅中間四四方方那一塊作為皮兒,用來卷住餡兒。卷,也是一道細活兒,手要勻,餡兒要實,卷出來的才美觀。卷完排滿籠屜,就可以上鍋蒸了。在蒸汽的高溫作用下,傳承百年的老味道即將迎來成熟的時刻。
素疊子出鍋后,刷上一層小磨香油,可防止水分流失,保鮮提香。
嚼起來十分筋道、柔韌而富有彈性,或涼拌,或烹炒,吃法多樣。
老一輩人的囑托,就是下一輩人的責任。董會房不僅繼承了爺爺的老手藝,而且以古法工藝為基礎,結合當代人的飲食習慣,對老味道進行了創新和提升。董會房說:“老一輩用粗糧做面皮,以玉米面為主,口感粗糙一些,我現在已經換成了上等面粉。我們這里盛產小麥,面粉質量也不錯,用我們這里的面粉做出來的素疊子,口感更筋道。”
兒時的老味道已成為當地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如今,董會房經常接到在外地工作的隆堯人的電話,他們都要訂購素疊子。為此,他采用真空包裝,不但能延長保鮮期,而且便于長距離運輸。素疊子是記憶中兒時家鄉的味道,現在已成為撫慰在外游子鄉愁的一劑良方。
“以前在外的隆堯人只有過年回家才能吃得上,現在存放和運輸都方便了,只要想吃,隨時都可以寄過去。為了讓更多在外的隆堯人吃上家鄉的素疊子,我必須得做下去,而且要做得更好。”董會房說。
素疊子,在記憶和思念中找到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