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春,經過嚴格的“政審”和業務考察,我有幸參加了籌備平型關戰役紀念館的工作。工作地點在太原市新民北正街一處四合院里,這里原是閻錫山的官邸,后來屬山西省軍區二招。我負責紀念館展覽內容的版面設計、標題和所有文字的書寫(主要是美術字和楷書)以及“前言”。由于工作量大,組織上給我配了一個班的戰士和后來在山西省晉劇院的黃憲、榆次經緯紡織機械廠的馬鳳琴做助手。他們的任務就是鋸三合板字。
平型關戰役紀念館籌備組由63軍軍長閻同茂掛帥,總體方案由北京軍區司令鄭維山審核。參加籌備工作的所有人必須政治可靠,水平一流。如詹建俊、靳尚誼、羅爾純、楊力舟和王迎春等,皆是全國美術界的頂尖人物;山西的武尚功、張大敏等負責畫一些小幅的作品;搞雕塑的有張熙玉、王懷基、龍啟印、郭盛洧、孫寶田、孫里人以及北京市工藝美術廠的師傅;來自部隊的美術工作者有張永太、田景庫。制作沙盤的是徐參謀、段參謀、喬參謀;文字工作由黃鵬琚執筆;解說組由田惠愛(后來擔任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山西省廣電廳廳長)負責;沖印圖片由路志新負責。
平型關戰役紀念館由山西省建某公司承建,經過日夜施工,在鏟平的一座山頭上建起了1幢2層樓的紀念館,并有辦公室、接待室、宿舍、餐廳等基本部分以及水電氣暖等設施。平型關屬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因地處大山深處,夏天氣候涼爽,但冬天非常冷。剛進9月,軍隊已經將冬天的裝備——皮帽、皮靴、皮手套、軍大衣送來了。



組織學習由山西省軍區楊定海負責。為了使全體工作人員對抗日戰爭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他多次組織大家觀看文獻紀錄片《人民戰爭勝利萬歲》,學習李天佑的文章《平型關大捷》。而后,全體人員去繁峙縣大營、靈丘縣上寨實地采風,聽老紅軍田世恩講述115師“大營集結”“上寨動員”的往事;赴平型關附近的老爺廟,聽田老講八路軍與從河北淶源來的坂垣師團21旅團反復爭奪制高點的戰斗。
1937年9月24日下了整整一夜的雨,八路軍穿著單衣埋伏在喬溝兩側,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的指揮所設在山坡的一塊巨石下面。第二天,也就是9月25日上午,日軍全部進入喬溝后,115師抓住戰機,突然開火,手榴彈、子彈、石頭像瓢潑大雨一樣把日軍打懵了,但日軍很快組織火力反擊。咱們的戰士則沖到溝里用大刀砍、刺刀刺,還喊著“繳槍不殺”,然而日軍聽不懂,一直拼命抵抗。戰役結束,殲滅日軍1000多人,殘余日軍則從東長城潰逃了,我軍繳獲了許多戰利品和軍用物資,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采風歸來,藝術家們佳作頻出。詹建俊創作了巨幅油畫《毛主席在12月會議上》《打倒美帝,打倒蘇修,打倒各國反動派》;楊力舟和王迎春創作的大幅油畫《首戰平型關》場面宏大,對人物的刻畫也很準確生動;武尚功和張大敏分別創作了小幅油畫《夜奔平型關》和小幅水粉畫《宣傳抗日》等。值得一提的是,詹建俊、靳尚誼、楊力舟、王迎春在創作中畫了許多草圖。這些草圖依然畫風嚴謹,功力深厚,件件都很珍貴。
1970年9月初,所有展品,包括雕塑、油畫、版面、圖片資料、革命文物、戰利品等,陸陸續續從太原運往平型關戰役紀念館布展。工作人員早晨從太原出發,中午在原平武裝部用餐,晚上到達靈丘縣招待所。當時,滿院子的人正在看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平型關戰役紀念館的匾,據說是部隊里一位擅寫美術魏體字的干部寫的。
1970年9月25日上午,北京軍區、63軍、山西省軍區的首長和領導前來參加開館儀式,場面隆重。靈丘縣領導和附近的農民也參加了開館儀式。
工作人員于第二天上午撤離,只留下一些戰士和解說員,并且解說員全部換上了軍裝。領導與段玉祥參謀談話,希望他留在平型關,但是段玉祥與妻子兒女原本就是兩地生活,如果留在平型關,困難就更多了。最終領導綜合考慮,換成了未成家的年輕參謀留在平型關戰役紀念館。
路過五臺山,正遇上63軍八師行軍拉練,戰士們看到是軍部的車都熱烈歡呼。我們拉開玻璃伸出手鼓掌,嘴里喊著:“向解放軍學習!向解放軍致敬!”戰士們回應:“為人民服務!”軍民魚水之情在互動中自然流露。
20世紀90年代,靈丘縣史志辦的趙洪波同志兩次到太原來找我,詳細了解了籌辦平型關戰役紀念館的具體情況。2001年,平型關戰役紀念館更名為平型關大捷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