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中玉(1918—1980),曾用名梁宗玉,山西省嵐縣普明鎮劉家莊村人,1918年出身于一個較為富裕的農民家庭。1937年,他懷揣著熾熱的理想投身革命,并于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梁中玉配合八路軍創建太岳區根據地,在百團大戰和太行山反“掃蕩”中作戰英勇,歷經磨礪。解放戰爭時期,他率部參與上黨、淮海等戰役,憑出色指揮榮獲“戰斗英雄”稱號。援越抗法期間,他跟隨陳賡協同越軍解放高平諒山地區。1964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1980年,梁中玉在成都逝世,享年62歲。他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國家,從革命歲月到建設時期,他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緊密相連。
梁中玉出生時,梁家人口眾多,但家境相對殷實。然而梁家祖上三代皆不識字,父親更是深受文盲之苦,因此父母雖辛勤勞作于黃土地,卻滿心期望兒子能憑借知識改變命運,不惜節衣縮食供他讀書。在父母的支持與自身的努力下,15歲時他從嵐縣普明高級小學畢業,并順利考入興縣中學。進入中學后,他的視野得以打開,社交圈逐步擴大。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華北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存亡危機,山河破碎、風雨如晦,他內心茫然,對國家與自身的未來深感憂慮。12月,“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爆發,愛國學生的口號聲振聾發聵,身處鄉村的梁中玉密切關注,學生們的抗爭精神深深觸動了他,使他認識到個人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民族危亡之際,不能只考慮個人利益。國難當頭,家道敗落,1936年即將中學畢業之際,梁家再也無力支撐他繼續求學,梁中玉被迫告別校園,回鄉務農。
就在梁中玉彷徨之時,紅軍東征抵達山西,他親眼看見了紅軍紀律嚴明,積極宣傳抗日,切實為人民謀福祉的種種行動,這讓他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1937年2月,犧盟會村政協助員張春芝來到嵐縣宣傳抗日救國綱領,梁中玉積極響應,加入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并迅速成長為犧盟會的骨干會員,積極參與各種抗日宣傳活動。同年4月,梁中玉考入山西省國民兵軍官教導團九團,團內既有閻錫山舊軍隊的教官,也匯聚了眾多思想進步的青年。在這里,他首次系統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主張,深入了解了黨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做的不懈努力。隨著學習的深入,他逐漸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的理念和道路才能引領中國人民走出苦難,邁向光明。這一思想轉變,使他對黨的向往愈發強烈。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入侵山西,梁中玉選擇加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這是一支由中國共產黨實際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決死隊,他歷經多次戰斗,軍事素養和戰斗意志得到顯著提升。同年11月,梁中玉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面對鮮紅的黨旗,他莊嚴宣誓,將一生奉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自此,他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奉獻一生。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決死隊一縱隊同陳賡帶領的八路軍三八六旅在太行和太岳地區協同作戰,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38年,梁中玉隨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主力奔赴晉東南,積極參與太岳區根據地的創建工作,為抗日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后多年,梁中玉長期堅守在太岳區,帶領部隊堅持游擊戰,面對日軍頻繁的“掃蕩”,他憑借豐富的戰斗經驗和頑強的意志,指揮部隊巧妙周旋,屢次成功粉碎敵人的進攻,展現了高超的軍事才能。百團大戰爆發后,他率部積極投身戰斗,破壞日軍交通線、摧毀敵據點,有力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提升了抗日軍民的士氣。隨后,在“圍困沁源之敵”的斗爭中,他緊跟司令員陳賡的步伐,帶領部隊與地方武裝緊密配合,運用多種游擊戰術,對沁源之敵實施了長期圍困,使日軍陷入困境,有力地保衛了根據地的安全。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梁中玉始終堅守在太岳區抗戰一線,為抗擊日軍、保衛家園浴血奮戰。
抗日戰爭勝利后,梁中玉跟隨部隊投入到解放戰爭中,為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建立新中國繼續戰斗。1945年9月,上黨戰役打響,梁中玉率部迎難而上,面對閻錫山部依靠堅固工事的頑固抵抗,他巧妙運用戰術,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奮勇攻堅,成功攻克多處據點,有力支持了重慶談判,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1946年,在晉南地區,梁中玉率部接連參與聞夏、同蒲、臨浮戰役,三戰三捷,極大地鼓舞了我軍士氣,提升了部隊的戰斗信心。聞夏戰役中,他果斷出擊,迅速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同蒲戰役時,通過破壞交通、伏擊運輸隊切斷敵軍補給,阻擊增援;臨浮戰役中,協同主力圍殲國民黨“天下第一旅”。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梁中玉率部頑強阻擊黃維兵團,在南坪集阻擊戰的楊莊戰斗中,面對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他親率31團預備隊2連展開肉搏戰,31團營連干部帶頭沖鋒,成功擊退敵人,動搖了黃維兵團北上徐州的決心,為戰役勝利奠定基礎。在這次戰斗中,梁中玉因戰功卓著,榮獲“戰斗英雄”稱號。此后,梁中玉又隨部隊參加渡江戰役,他帶領部隊突破國民黨長江防線,為解放江南地區奠定了基礎。在粵桂戰役、兩陽兩廣等戰役中,他亦表現不凡,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不朽功勛。

新中國成立后,梁中玉繼續秉持革命初心,為國防事業竭誠奉獻。1950年,他隨陳賡司令員奔赴越南,投身越南人民抗擊法國侵略者的高平諒山戰役。在異國戰場上,語言溝通的障礙、陌生復雜的地形,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都給作戰帶來極大挑戰。但梁中玉憑借著過硬的專業素養,積極與越南軍隊開展合作,他與越南軍官深入交流,詳細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卓越的指揮才能,協助越南軍隊精心制訂作戰計劃,有序組織戰斗。在戰役過程中,他不顧危險,深入前線實地勘察,密切關注戰場動態,依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作戰策略。在他的協助下,第4兵團與越南軍隊緊密配合,成功解放高平諒山地區,為越南的獨立和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54年,鑒于其卓越表現,梁中玉被選中派往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蘇聯伏羅希洛夫高等軍事學院深造,經過系統學習,他榮獲蘇軍“高級軍事教育軍官”學位。回國后,他先后擔任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戰略教研室教員、教研室主任。在教學過程中,他傾囊相授自己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為軍隊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軍事人才。
1961年,梁中玉參與指揮中緬勘界警衛作戰。當時,國民黨李彌殘部在中緬邊境地區長期盤踞,嚴重威脅我國西南邊境安全和穩定,梁中玉奉命出征,帶領部隊進入邊境地區展開清剿行動。西南邊境地區地形特殊,為此,他深入剖析熱帶叢林環境特性,創造性地運用小股部隊穿插戰術,同時高度重視衛生防疫工作,成功殲滅邊境殘部,有力保障了中緬聯合勘界工作的順利推進。1964年,憑借在過往軍事行動中的突出表現與卓越貢獻,梁中玉晉升為少將。隨后,他投身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野戰軍第4兵團第14軍的建設,歷任軍參謀長、副軍長、軍長等,大力推動部隊訓練體系革新與裝備升級,大幅提升14軍整體戰斗力。因其出色的工作成效,進一步榮升昆明軍區和成都軍區副司令員,憑借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對西南地區國防建設進行全面規劃與科學部署。梁中玉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和平建設時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1980年5月3日,這位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一生的將軍,在四川省成都市病逝,享年62歲。他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國家,其不朽功績永載史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奮斗。
梁中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他從一個普通農家子弟成長為優秀將領,歷經無數戰斗洗禮,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的安全穩定立下赫赫戰功。在梁中玉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革命軍人的堅韌和執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和奉獻。他的一生雖然充滿了艱辛和坎坷,但他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昂揚的斗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他的精神將永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成為我們心中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