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略性進攻戰役。它在華北抗日戰爭乃至整個中國抗日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深遠影響。對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理解和闡發:
首先是戰略主動性的體現。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敵后抗日武裝在戰略相持階段主動發起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它打破了此前以游擊戰、破襲戰為主的模式,集中主力進行大規模攻勢作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性和勇于擔當的偉大抗戰精神,有力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散布的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和士氣,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能力。
其次是對日軍“囚籠政策”的沉重打擊。此次戰役的直接目標是粉碎日軍推行的“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戰役嚴重破壞了日軍的交通命脈和封鎖體系,遲滯了其戰略物資運輸和兵力調動,導致日軍的交通網絡和重要資源點陷入癱瘓,并且打亂了其在華北的軍事部署,使其短期內難以恢復對根據地的嚴密控制。
第三是華北敵后抗戰的轉折點。百團大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動搖了其在華北的統治基礎,迫使日軍不得不從正面戰場和后方抽調兵力回援華北,從而減輕了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壓力,客觀上支援了全國的抗戰。由此,標志著華北敵后戰場從以發展、鞏固根據地為主,轉向在鞏固基礎上開展更積極主動的、較大規模的反擊作戰階段。
總之,百團大戰堪稱華北敵后抗戰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是堅持敵后抗戰的中流砥柱,是真正為民族解放浴血奮戰的力量。這不僅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在華北乃至全國民眾中的威望,吸引更多民眾投身抗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更在戰略上支援了全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盡管戰役后日軍對根據地的報復性“掃蕩”加劇了敵后抗戰的困難,但這恰恰從側面印證了百團大戰對日軍的沉重打擊、取得的巨大軍事勝利及其重大戰略意義。
無疑,百團大戰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