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時期,我的家鄉山西陽城縣索泉嶺村,東進析城山直達太行山腳下,西過歷山穿入中條山腹地,是控制陽城縣西南地區的軍事要塞,也是東連縣城坪頭八路軍兵站、西接云蒙山下次灘十八兵站的唯一通道。為保證這一地區的控制權,1938年2月至3月間,陽城縣犧盟會特派員李敏唐、陽城縣四區工委書記楊惠文(又名楊敬民,女)、縣犧盟會工作隊員齊云(又名齊韞,女),先后多次深入到這個占有交通要塞之地的山村,進行秘密地下革命活動,結識了在當地思想覺悟高、有群眾威望的、我的曾祖父趙克祥,并經他介紹幫助,先后發展了13名中共地下黨員。1938年3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在我曾祖父開辦的東嶺莊廟北后小煤窯里,由楊惠文、齊云兩位女同志主持會議,成立了陽城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我的曾祖父被任命為黨支部組織委員,祖父趙詩元、二祖父趙書元,也都是村黨支部成員。從此,他們父子三人以中共地下黨員的身份,走上革命道路,積極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
1939年12月間,閻錫山掀起了反共高潮,在山西發動了震驚全國的“十二月事變”。國民黨第三行署主任孫楚駐扎陽城縣董封鄉巖山村,秘密召開蔣閻兩系縣級以上黨政干部聯席會議,決定對共產黨、犧盟會采取行動,妄圖一舉摧垮當地抗日紅色政權。當時索泉嶺村第一黨支部書記李春元的公開身份是巖山編村村長,他在目睹了閻軍逮捕殘害共產黨員的暴行后,一口氣跑回相距十五里之地的索泉嶺村,嚇得抱病臥床不起,隨后脫離了黨組織。從此,組織領導索泉嶺村中共地下黨支部的革命重擔就落在了我曾祖父的肩上。曾祖父沒有被當時的困境嚇倒,而是在中共陽城五區工委的指示下,成立了索泉嶺地下黨的紅色交通站,以行窯賣煤為合法身份,將小煤窯作為黨的交通聯絡站,組織培養了一批黨的地下聯絡員和紅色交通員。他的兩個兒子趙詩元、趙書元,聯絡鄰村的上官郭照、翟書田、張日順、馬小來等十多人,每天晚上下煤窯用小套車拉煤,白天以挑煤賣煤為名,分別到沁水縣的東川和下川、垣曲的同善鎮、濟源的邵原鎮接送黨的情報。在抗戰最困難的時期,我的曾祖父在本村東嶺莊街道上辦起“茶水站”,由河南沁陽縣山王莊的中共地下黨員張老太太和其三個兒女具體操辦,名義上是為駐扎在本村的國民黨第十四集團軍的83師和85師的官兵燒水備茶,實際則是為中共地下黨組織傳送情報,同時,聯絡、中轉、護送抗日革命高級軍政干部過境,并為八路軍籌糧籌款等,曾被陽城縣六區政府授予“支前抗日模范”稱號。
我祖父趙詩元,1942年3月接任索泉嶺村地下黨支部書記,他把宣傳抗日救國、開展減租減息、組織生產自救、建立民主抗日根據地、發動群眾支援抗日前線等,作為當時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中心工作。1942年9月初,他接受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冒著地主豪紳抬頭、國民黨敵特猖獗活動的危險,深入“十二月事變”重災區的巖山村,協助豫晉聯辦派駐巖山村工作隊的寧烈和晉豫區第三地委青委書記石民,迅速整頓恢復了該村的黨支部以及各項工作。之后,又發動群眾開展秋收搶種,圓滿完成巖山編村秋季征糧任務。1946年6月,我祖父任陽城縣第六區分委書記后,積極開展鞏固民主政權、建設大后方根據地的工作。特別是兼任六區地方民兵武裝政委后,邊開展“雙減”工作邊搞土改,進行大生產運動,開展全區民兵訓練,動員有志青年積極參軍入伍。1947年初,他組織選拔近百名地方基干民兵,經短期培訓,便隨劉鄧大軍渡過黃河,挺進中原展開與國民黨軍隊的作戰。1947年10月中下旬,祖父趙詩元作為陽城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第六區分委書記,隨同陽城縣委書記李敏唐、縣長王世清、縣農會主席崔松林等五人,參加了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在河北省武安縣冶陶鎮召開的縣級以上干部會議(也稱“冶陶會議”)。會后,按照會議精神和《中國土地法大綱》的要求,六區深入開展土地制度改革,推進整黨整風運動,普遍整頓基層黨組織,提高了黨在農村工作中的戰斗力,為全縣各區起了示范引領作用。1948年春,他調任陽城縣委組織部部長,1949年2月間,協助縣委主要領導深入全縣各區以及縣政府各級部門進行動員,做干部的思想工作,選拔推薦了108名干部,后經上級黨委審核確定通過,組成南下長江支隊,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發出的“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于3月中旬踏上開辟新區工作的征程。

二祖父趙書元,1938年3月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作為索泉嶺村紅色地下交通員,抗戰時期,他以挑煤賣煤、挑糞簍拾糞作掩護,多次徒步,跋山涉水到沁水的東川和西川、垣曲同善等黨的地下聯絡站傳遞接送黨的文件。他作為村黨支部委員,組織當地群眾為八路軍抗日兵工廠制造武器運送原材料。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三年,帶領全村黨員開展生產自救,推動土地改革、恢復家園。特別是發動本村婦女和周邊村的婦女,為中原軍區文汪支隊和陳韓支隊趕制軍鞋,僅四天時間就做了300余雙軍鞋,提前完成縣區政府交給的任務。
四祖父趙禮元于1944年年僅20歲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中共黨員。抗戰時期,他先后任本村青救會主席、村武委會指導員、陽城縣第六區青年抗日救國會主席。1947年6月,陽城縣委在六區抽調干部組成一個野戰民兵連,配合太岳野戰軍第四支隊與國民黨軍隊作戰,趙禮元加入了這個行列。他隨太岳野戰部隊奔赴晉南,夜渡黃河,挺進豫西,占領茅津渡,接連攻打盧氏、靈寶等縣國民黨頑敵,屢建奇功。同時協助當地實行民主建政,建立起許多村政權,完成上級分配的戰斗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先輩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不忘初心,心系人民,立黨為公,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20世紀90年代,他們相繼去世。遵照他們的遺愿,去后回歸故里,晚輩將他們埋在了生養自己、最初參加革命的小尖山腳下的老家索泉嶺村。2014年清明節,后人在他們的墳地前豎起一座石碑,碑文寫道:“此乃索泉嶺東莊趙氏二門一二世諸公之墓地也,賴有尖山祥云,索泉清流,東莊熱土,吾輩先祖先父生于斯,長于斯,歷盡艱辛,創家立業。日寇入侵,義勇擔當,第一支部,一門三杰,星火燎原,抗日救亡,土改支前,恪盡職守,隨軍南下,豫西籌糧。建國之后,從政不失本色,躬耕常憂國家,世人不忘,名載廠志縣史,流芳大江南北,左列墳塋之名,以供族人追遠敬祖,揚我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