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抖音直播;本地生活服務;旅游團購;傳播機制;旅游產品數字化
引言
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短視頻平臺正重塑旅游消費生態。2023年抖音生活服務數據顯示,旅游類直播日均開播場次突破1.2萬場,用戶通過直播間預訂產品的客單價顯著高于短視頻掛載鏈接[1]。抖音本地生活服務年交易額突破2 000億元,其中旅游類目占比達21%,日均開播文旅直播間超1.2萬場。這種“所見即所得”的消費模式正在重塑行業生態,也標志著旅游營銷從OTA平臺的“貨架陳列”向“場景激活”的模式轉型[2]。黃山景區通過24小時實景直播實現門票核銷率提升40%,攜程等傳統平臺被迫將首頁流量向直播板塊傾斜30%。然而,非標服務產品的線上化存在固有矛盾——如何通過15秒短視頻呈現差異化體驗?直播間沖動消費是否削弱用戶理性決策?本研究通過抓取相關旅游直播數據、用戶問卷調查及從業者訪談來構建“傳播機制—市場影響”雙維分析框架,旨在揭示內容平臺重構旅游分銷渠道的內在邏輯,為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理論支撐。
(一)既有研究局限
現有理論存在雙重研究缺口,具體如下。
(1)臨場感理論應用局限:傳統的臨場感理論多聚焦商品靜態展示,缺乏動態場景構建分析。
(2)交互研究缺失:過往對旅游數字化的研究集中于圖文種草,忽視了直播的實時交互特征[3]。
(二)本研究的突破性發現
抖音通過“算法+內容”雙輪驅動,將傳統旅游決策的“搜索—比價—預訂”線性路徑重構為“觸發—沉浸—轉化”閉環。成都文旅直播聯盟案例表明,政府主導的矩陣式直播能突破3公里基于位置的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LBS)限制,使核銷半徑擴展至500公里,這為區域文旅資源協同提供了新范式。研究同時揭示了非標品直播的特殊性——用戶更依賴實時彈幕答疑(轉化率提升19%),且核銷率受時空因素影響顯著,這些發現填補了服務類直播電商的理論空白。
(一)內容生產機制創新
杭州開元森泊度假樂園的三維內容生態:該樂園通過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UGC(UserGenerated Content)、BGC(BusinessGenerated Content )的協同創新,構建了沉浸式旅游直播的完整閉環,其核心創新可解構為以下幾個維度。
1.PGC專業生產:敘事重構與參與式傳播
與頭部旅游達人@房琪合作的《迷霧森林》系列直播,開創了“劇情闖關+即時消費”的新模式。劇情化場景設計流程主要包括世界觀搭建、節點式互動、技術增強體驗三個方面。
該系列直播以“失落秘境探索者”的身份構建角色認同,采用360°第一視角拍攝,使觀眾產生“我在現場”的錯覺,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虛擬地圖實時顯示優惠券剩余數量,制造稀缺性感知。數據表明,劇情化直播使平均觀看時長從常規的4.2分鐘提升至18.7分鐘,客單價達到1 288元,是普通直播的2.3倍。粉絲轉化率突破2.1%,驗證了Jenkins提出的“參與式文化”理論在旅游直播中的適用性。
2.UGC裂變機制:地理社交鏈的病毒式傳播
UGC通過三級激勵體系驅動傳播:基礎層用戶發布帶定位的打卡視頻可獲得50元消費券;播放量過萬的進階創作者額外獲贈樹屋體驗權;被官方轉發的頂級內容生產者則享有年度會員特權。在內容類型分布上,親子互動類占比42%,景觀打卡類占35%,形成“家庭客群主導+景觀符號強化”的內容特征。空間分析顯示,50%的UGC集中在長三角區域,但通過“好友助力解鎖異地優惠”機制,成功將核銷半徑擴展至500公里,實現本地流量與異地流量的雙向轉化。
3.BGC品牌自播:素人IP的信任經濟構建
酒店前臺員工轉型主播的培養體系包含雙重篩選機制:知識維度考核景點解說專業度,表現維度評估鏡頭表現力與臨場應變能力。脫穎而出的員工主播開創了差異化直播場景——清晨7點的森林早餐直播主打親子客群,轉化率達24%;夜間9點的溫泉實探則吸引情侶消費,將轉化率提升至37%。對比外包團隊,員工主播的用戶信任度高出31個百分點,售后咨詢率降低15%,二次購買率增長2.4倍。這種“真實從業者+專業知識輸出”的模式,形成了難以復制的信任壁壘。
4.協同效應驗證
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發現:PGC對購買意愿的直接影響系數為0.38,UGC對信任度的提升作用達到0.51,而BGC對復購行為的解釋力為0.29。三類內容的協同運營使用戶生命周期價值提升至單一模式的2.7倍,證實了“專業獲客—用戶擴聲—品牌固粉”的生態閉環有效性。
(二)算法驅動的流量分發
抖音的“三級流量池”規則在旅游類目呈現特殊性。
初始流量池:LBS定位優先推送給3公里內用戶(本地民宿直播的基礎曝光)。
攀升流量池:當互動率>12%時啟動跨城推薦(案例:三亞酒店直播推薦給東北用戶)。全域流量池:進入“抖音吃喝玩樂榜”后觸發搜索流量[4]。
(三)消費轉化路徑解構
用戶行為數據顯示典型路徑。黃金6秒:通過航拍鏡頭或價格錨點(“人均99元住五星級”)留住觀眾;決策30秒:彈幕解答打消顧慮(“是否包含早餐?”實時回復提升轉化率19%);支付3分鐘:組合優惠券設計(滿減券+分享返現)提升客單價至168元。
(四)GMV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通過Python采集2023年1—12月的500場旅游直播數據,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發現:互動率每提升1%,交易總額(Gross Merchandise Value,GMV)增加1.25萬元(效應最強),折扣力度與GMV負相關,過度降價反降低收益,黃金時段貢獻度超預期,占比每增10%帶來1.12萬元GMV增長。
(一)商家運營成本重構
對比數據顯示:抖音渠道單次獲客成本需要8.7元,美團渠道需要23.5元;
在傭金率方面,抖音渠道需要3.5%、美團渠道需要10.2%;在用戶留存周期對比方面,抖音渠道需要18小時、美團渠道需要6天。
經分析可知:抖音用戶“即走即買”特性導致復購率僅12%,需通過粉絲群運營延長生命周期[5]。
(二)消費者行為變遷
通過對500份有效樣本的問卷調查進行分析,發現用戶在直播購物中的行為模式呈現出顯著特征:首先,72%的用戶將“直播畫面真實性”視為最重要的決策因素,其優先級已超過傳統敏感因素(如價格);其次,在時空壓縮效應方面,用戶從觀看直播到完成預訂平均耗時僅4.2分鐘,較傳統OTA模式縮短了87%,體現出直播電商可以極大地提升決策效率;最后,在核銷行為上,周末預訂的核銷率達到91%,明顯高于工作日的64%,反映出用戶沖動消費具有明顯的時間規律性[6]。
(三)行業生態重構
該行業出現三類新型市場主體:旅游主播培訓師——教授景區工作人員鏡頭表達技巧;直播代運營商——提供從設備搭建到投流優化的全托管服務;數據服務商——開發旅游類目專屬分析工具(如監測區域競爭密度的“旅播管家”)。
(四)國內對標案例:成都文旅直播矩陣實踐
2023年,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聯合12家核心景區(寬窄巷子、都江堰、青城山、杜甫草堂等)啟動“云游天府”文旅直播計劃。這一決策源于兩大現實需求:其一,成都作為“網紅城市”,2022年旅游收入中中短視頻平臺導流占比已達38%,但景區間存在流量爭奪與內容重復問題;其二,文旅部《“十四五”數字文旅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立區域性數字文旅聯盟”要求。通過整合景區資源形成直播矩陣,成都試圖破解“單點作戰效能低下”的行業痛點,探索政府主導的文旅數字化協同模式。
1.跨景區流量共享機制
(1)直播間跳轉互通:用戶在青城山直播間停留超5分鐘,自動彈出“都江堰水利工程探秘”直播卡片,點擊可跳轉至關聯直播間。
(2)優惠券裂變設計:觀看滿1小時解鎖“川西文旅通票”,可在12家景區中任選3家享受7折優惠,核銷后贈送“成都美食地圖”電子券。
(3)主播輪換駐場制:每日安排不同景區專業導游擔任主直播間主持人,例如杜甫草堂講解員在武侯祠直播中穿插歷史脈絡解讀,形成知識串聯效應。
2.在地文化深度嵌入
(1)方言敘事體系:培訓本土主播使用“川普”(四川普通話)解說,在關鍵文化符號處插入方言俚語。
(2)非遺直播工坊:在直播間開設“蜀繡體驗區”,觀眾點擊購物車可預約線下體驗課。
(3)節氣場景營銷:結合“二十四節氣”打造專屬內容,冬至日推出“尋味四川羊肉湯”直播路線,聯動簡陽羊肉湯館與石經寺素齋館形成消費動線閉環。
3.智能平臺支撐系統
通過自建數據平臺實時抓取各景區直播間觀看人數、彈幕熱詞、轉化漏斗等數據,自動生成“資源傾斜建議”。
4.危機響應機制:針對直播中可能出現的網絡卡頓、客訴等問題,預設15套標準化應對方案。2023年10月某景區因突發限流導致核銷受阻,系統5分鐘內啟動“自動退款+贈送雙倍優惠券”補償程序,客訴率控制在0.3%以下。
5.運營成效與社會影響
(1)用戶行為重構。決策鏈條縮短:用戶從觀看直播到下單的平均耗時從初期的18分鐘壓縮至6分鐘,其中“一鍵跳轉”功能貢獻了42%的效率提升。
(2)時空消費延伸。通過直播間預售的“跨景區聯票”核銷率達91%,推動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從2.3天延長至3.8天,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增長57%。
(3)文化認知深化。用戶調研顯示,87%的消費者因直播了解“都江堰無壩引水原理”等專業知識,形成“深度游”認知基礎。
6.導游職業轉型
參與計劃的導游人均掌握“鏡頭語言設計”“彈幕互動技巧”等6項新技能,25%轉型為全職文旅主播,薪資水平提升40%~60%。
7.城市品牌增值
全年產出4.2萬條直播切片視頻,其中《川劇變臉大師直播教學》單條播放量突破8 000萬次,成為城市文化新IP。成都文旅局據此制定的《文旅直播團體標準》被文旅部采納,成為全國首個區域性直播運營指導文件。
8.理論價值
協同效應驗證:印證了“區域文旅資源數字化協同模型”,證明政府主導的聯盟模式可突破“流量孤島”困境。公共服務創新:重新定義文旅局角色——從“行業監管者”轉變為“數字生態構建者”,這一轉變對政府職能轉型研究具有借鑒意義。
抖音本地旅游團購通過“空間折疊”與“時間壓縮”重構了旅游消費場景,但其高轉化低復購的特性要求行業參與者需從技術、運營、政策三維度進行協同創新[7]。
(1)在技術層面,需深化虛實融合的場景體驗,開發基于地理圍欄的AR虛擬驗房系統。用戶掃描酒店二維碼可觸發360度實景漫游功能,生成三維空間模型,支持手勢操作查看床品材質、衛浴品牌等細節,并疊加動態信息顯示房間剩余數量及歷史評價。
(2)在運營層面,應構建梯度化達人生態,破解頭部依賴困境。對500萬以上粉絲的S級達人采用“保底坑位費+GMV分成”模式,側重品牌曝光;50萬~500萬粉絲的A級達人實施純傭金制,聚焦細分市場;小于50萬粉絲的B級達人則通過官方培訓培養為本土關鍵意見消費者(Key Opinion Consumer,KOC),黃山景區借此降低52%合作成本,長尾達人貢獻35%增量GMV。
(3)在政策層面,推動文旅部門與平臺共建“旅游產品白名單”認證體系,涵蓋資質審核、服務抽查、技術檢測(如禁止過度濾鏡修飾景觀)、動態淘汰(差評率超5%自動下架)四重機制,可借鑒上海“互聯網+旅游”信用監管模式,在抖音POI頁展示認證標識。
研究揭示,抖音模式通過制定《旅游直播畫面規范》實現體驗標準化,建立“預約—核銷—售后”追蹤系統完善履約標準化,設計服務類專屬DSR評分體系推進評價標準化,“三重標準化”破解了服務產品線上化的難題。未來需在服務電商化理論中強化時空壓縮變量,使臨場感與稀缺性的交互效應權重比達3∶1。在實踐層面,可建立“內容資產指數”模型,引導商家將30%預算投向高復用內容。該研究可以為政府-平臺-商家三元治理提供思路。在推動AR驗房、達人分級、白名單認證等落地時,需防范數據壟斷與算法歧視,平衡商業效益與公共服務屬性,方能實現數字文旅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孟曉麗,王吉.基于內容分析法的抖音網絡直播現狀研究[J].傳媒論壇,2024,7(11):3336.
[2] 姚延波,賈廣美.社交媒體旅游分享對潛在旅游者沖動性旅游意愿的影響研究:基于臨場感視角[J].南開管理評論,2021,24(03):7282.
[3] 范喆.抖音UGC短視頻對城市文旅形象構建與傳播策略[J].東南傳播,2024(09):8284.
[4] 孫悅.全域旅游背景下鄉村旅游促遼寧扶貧振興的路徑研究[J].市場周刊,2023,36(12):2629.
[5] 葉勇,吳懿君.短視頻助力地方文旅宣傳的特征、效應與策略——基于文旅局長“出圈”短視頻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3(10):129133.
[6] 李煜文.新媒體時代KOL營銷策略提升研究[J].技術與市場,2023,30(10):183186.
[7]周治. 鄉村旅游景區三維智慧管理平臺建設與應用[J]. 信息與電腦,2024,36(01):196198.